建国后的日常生活

名称:建国后的日常生活

供应商:深圳市雍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价格:1.00元/1

最小起订量:1/1

地址:深圳福田区卓越世纪商务中心17楼

手机:18573021921

联系人:吴生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100827793

更新时间:2016-12-01

发布者IP:223.149.230.250

详细说明

  服装保障体制

  毛泽东刚进北京城时,并没有专职裁缝。当时有一位在法国吃过洋面包的王子清师傅,很早就名噪京华,“客户多为达官显贵,他常被派去给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送衣服。”首任北京市长叶剑英在当年国共谈判时,已经人介绍认识了王子清,于是“派人进城找王子清,给中央首长做衣服”(《丁奎英神剪》)。1949年3月至10月,王子清和丁奎英师徒为毛泽东缝制了黄呢子中山装1套、平纹灰布中山装1套、开国大典礼服4套,还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每人各缝制1套平纹灰布中山装。从服装制作模式来看,已透露出准备专人制装的意图。制作完开国大典礼服后,王子清和丁奎英师徒便进了中南海,成为中央领导人的专职裁缝。

  中国领导人服装特别保障体制的基本形成于1956年秋。当时中央办公厅从上海招收12名服装技师,成立“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服装加工部”,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核和体格检查,专为中南海里的中央首长们制装。“这个‘特别加工部’,其实就是由这12名服装技师组成的制装小组。这12名服装技师,皆出于上海红帮门派--旧指为‘红毛’(洋人)缝制洋服的裁缝。包括田阿桐、王庭森等名师。而他们进了中南海后才明白,原来,‘特别会计室服装加工部’在当时成立的真正目的和首要任务,就是为毛泽东研制合体的着装包括让毛泽东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1956年**‘八大’的主席台上。”“这12名服装技师各有所长,比如凌溪生师傅以做女装见长,他带一队人专门给女宾做衣服。田阿桐和王庭森则负责给领导人做特体服装。至于制装所需的面料,只需裁缝们发话,中央办公厅便会派人去各地厂家采购。完成‘毛装’的制作后,特别加工部的12名裁缝于1958年搬出中南海,来到了东交民巷的红都服装店。这家服装店,实际上就是国务院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的一个服装加工部,它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中南海最高领导人和外国友人制装。这里的裁缝,中办几乎随叫随到。而中办则根据领导人的偏爱,指定专门的裁剪师为之服务”(《国家领导人的服装是由什么人来制作的呢?》)。该服装加工部只为国家、省部级领导人和外交人员专门服务的职能一直延续到1984年。之前,来“红都”制装需要持省部级以上的介绍信。而在那个时期,“红都”品牌是政治身份以至地位的象征(《张沉:红都服装从专为领导人服务到大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