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高价收购以下藏品
宋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磁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德化窑
元代:元青花,元釉里红,青花釉里红
明代:带款的:宣德青花,成化斗彩,成化青花,万历青花,万历的青花
釉里红,弘治黄釉。 嘉靖青花、永乐青花
洪武青花 ,洪武釉里红、清三代瓷器
2:玉器类:红山文化(6500年前)玉器类:主要有玉猪龙、C形龙、马蹄形器、勾云形玉佩、玉璧、玉镯、玉枭、玉龟、玉蝉、玉凤,玉佣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
玉璧、玉琮、玉钺
高古玉(战汉以前的)
3:杂项类::大明宣德炉、青铜器:夏商周,或者战汉时期的
佛像、、高爵杯 布币,刀币秦半两、、光绪元宝 铜镜
器的真伪鉴定一直是困扰文博界和藏家的大问题,鉴定市场的主体是专家,专家的认知水平是所谓标准器认知量的多少,这些标准器一般是目前的馆藏品,目前形成的瓷器鉴定的定论或学说就是馆藏品这块基石,现在要问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代官窑瓷器生产了多少?有多少在现在的博物馆中?这是瓷器鉴定认识论中不能回避的,馆藏品所占的权重如果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比重,一切结论岂不是管窥之见,对浩瀚的巨量的中国瓷器将是毁灭性的灾害!本文试图站在历史的视角用辩证的思维逻辑,认识馆藏品这块基石的大小。
一、各朝代官窑瓷器的数量估计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谁也无法准确知道某一朝代为皇宫生产了多少官窑瓷器,但是历史进入瓷器时代以后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皇宫还是百姓,瓷器都是生活必需品,是任何器皿无法代替的。一个家庭需要多少件瓷器也是一个不难估计的常数,少则十几件多则几百件吧!历代皇宫也需要一个基本数量的瓷器满足皇宫日用、观赏、赏赐、庆典、祭祀、和随葬的需要,这个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在皇家档案中能找到相关的信息,比如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的任务。宣德朝虽然只有十年,可以估计官窑瓷器需求在百万件数量级是客观的,元明各朝比宣德有长有短,皇宫用瓷都应在少者几十万件多者几百万件,这样的逻辑推断是成立的。可是故宫元代瓷器几乎为零,明代瓷器成化以前的瓷器也就区区数百件,其他各大博物馆元代和明代早期的也屈指可数,大量的官窑瓷器都去了哪里?
二、各朝官窑瓷器改朝换代后的去向
1、自然损耗,自然损耗有二种情况:一是在宫里使用过程中的正常损耗,这种损耗对存世量可以不予考虑,因为损耗量皇宫要维持正常需要必及时补充;二是改朝换代时的损耗,这种损耗数量较大且不会弥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温和式改朝换代,老子死了太子继承,原有瓷器损耗少。另一种是革命式改朝换代,如明朝推翻元朝,或永乐代替建文通过武装夺取政权,瓷器损坏多。
2、前朝瓷器几乎全部流向民间。不管怎样改朝换代,新皇帝上台,宫里的瓷器肯定要换成本朝的瓷器,也就是说前一朝的瓷器在宫里要归零!请看有记载的清宫变卖瓷器的档案资料:
专家视点:揭开清代珐琅彩瓷器之谜
这是一个最可能引起误解的话题,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皇帝三次下旨将8511件瓷器拿出宫外变价,地点崇文门。“乾隆十六、二十三、三十五等年宫廷在外变价琢器5100件,圆器117668件”
【29】。另外,还有一部分皇家御用瓷器并未进宫,十选一,百选一的精品入宫了,剩余部分在景德镇当地就变价了。乾隆七年六月十四日,皇帝给远在景德镇的唐英下旨:挑选用得的送进,其他用不得的不必送京,即在当地变价。乾隆三十七年,在景德镇变卖瓷器得银1291两1钱6分3厘
【30】。嘉庆五年,总管内务府奉旨“将广储司六库久储物品可酌量售变”,“拟招商变价物件清单: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连无款粗瓷器198336件”
【31】。嘉庆十二年内务府奉旨库存瓷器内变价10万件,“随传集各商人等赴库逐款看视,所出价银多寡不一,唯商人乔文郁愿出价银4311两9钱1分2厘,与崇文门经纪所估价银有盈”
【32】。嘉庆十四年,“瓷库现存圆琢瓷器329350件,”“招商售变圆琢瓷器15万件”“招商认买先将价银交纳广储司银库后再赴各库领取物件”
【33】。“按上次售变价招商认买,唯商人李賡扬投递认呈,情愿出价银14487两2钱5分。其中尊262件、瓶4381件、罐925件、碗80504件……
【34】。嘉庆年间的三次大招商、大变卖,约45万件瓷器从宫中流向了民间,康雍乾三朝的瓷器精华几乎倾巢而出。这也是台北故宫几乎无好瓷器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