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表的日历显示功能的兴起应该是在19世纪中期之后,那时现代钟表基本定型,各种各样的日期显示方式也开始陆续出现,发展到现在大致有几种形式非常常见。首先就是指针式日历,该日历是通过旋转的指针来指示1-31的固定刻度,每日跳一格,31天为一个周期。时针每运转两圈就带动日历指针跳跃一次。这种指示方法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早期的怀表已多有采用。但它也有缺点,就是由于日历刻度盘面积不可能过大.所以1-31的数字中多有省略并以标记代替,看上去不够一目了然导致读取日期时稍有不便。
指针式日历的一个分支就是回跳式指针日历,英文名称Retrograde calendar,这种显示方式的日期指针从圆形轨迹变为扇形轨迹。1- 31的刻度按扇形分布,在到31日之后指针迅速弹回至数字1并开始下个月的指示。我在这儿说一下,很多人经常将回跳与飞返弄混,飞返的英文是Flyback,飞返这个词仅限于用在计时码表上,这个功能是指计时秒针无需停止,按归零键直接进行下一段计时,虽然指针的动作大致相似,但完全是两种功能,里面的结构也完全不同。回到日历,这种显示方式显然结构会比圆形指针式复杂,虽然没什么实用性,但观赏性极强。
字轮式日历可以说是腕表最为常见的日期指示形式,被几乎所有表厂广泛采用。日历字轮上刻有1-31个数字,每24小时跳一格。因为字轮上31个数字要全部被安排下,所以字轮直径难以缩到很小,只得沿着机芯的边缘布置,于是表盘上的日历窗也只得设置在靠近表圈的位置。由于日历的每个数字确实都很小,所以很多品牌都在在表镜上增加小型放大镜以方便阅读,但这同样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表镜的局部厚度会使表镜承受压力的水平下降,所以我们看到劳力士的“鬼王”是没有放大镜的。
字轮式日历在结构上有渐变型和突变型两种,前者更简单一些,腕表可能从每晚10点以后字轮就开始翻动到次日凌晨两点左右才完成整个翻动过程。我们虽然不能仅从日历的结构就裁定表的层次,但毕竟突变型日历是这是制表工艺水平的一种体现。在众多在突变型日历的钟表品牌中,劳力士的结构还是非常特别的,它利用了一个偏心圆凸轮和一颗扁平的穿孔红宝石搭配,顶起拨日历机构,当到最高点时瞬间掉下,随着清脆的一声“啪”,换历完成。根据目前的假表仿制水平,这可以算是一条鉴别真伪的依据。
为了解决上述日历显示方式的不足, 1994年朗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只技术成熟的大日历腕表,立即在制表界引起轩然大波。目前几乎所有的大牌都拥有了自己的大日历型产品,大有取代传统字轮式日历之势。在日常佩戴腕表时,大日历观看起来确实很舒服。当大日历运转到月底31日从这天转变到下月1日,个位字轮需要停滞48小时.不再是24小时.十位字轮则会显示空白面。而如何让个位字轮偏偏在月底能停滞48小时这是大日历机构的技术难点。朗格的解决方案是在字轮主轴上设置一个极小的凹槽,个位字轮每三个10天就会遇到这个凹槽一次当遇到凹槽时主动轮的齿孔就会阻止个位字轮转动而十位字轮依然能够运转。其它品牌的大日历虽然结构有些不同,但原理大致相同,比如芝柏是把其中一个字轮的材质改为透明纤薄的石英紧贴着另一个字轮,使其没有接缝,而格拉苏蒂则是将个位数字环套在了十位数字圈的外围等等。
“亲”的方式
前面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可以“亲”的对象,下面我就说一下在“亲”它们时都需要注意些什么。首先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所有腕表的日历都最好不要在每日的22点到凌晨2点之间调节日期,因为此时日历盘正在运转当中,齿轮间的咬合相对较松,其紧密度不足以让齿轮齿完全咬合且相互带动,若在此时强行调节,便会使齿轮打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扫齿儿”,致使相关齿轮与日历盘产生摩擦,造成双方过度磨损,从而缩短机芯寿命。
其次,我说一下指针式日历,这种日历的布局往往远离表冠,所以它们大都为独立调教,这时品牌会送给你一根推针,用推针去按日历旁边的按钮,按一下走一格。至于回跳日历,由于它每到月底回跳的力度会很大,所以最好还是别再用推针再刺激它了,还是用分针带动比较稳妥。
最后我们说说常见字轮日历和高端的大日历,1967年积家表厂“快拨日历功能”获得专利,表冠拉到固定挡位令字轮与表针失去关联,从而快速调整日期,免去用时针带动日期旋转,虽然是方便了,但如果只调日历有时会分不清上下午,造成日历早跳或者不跳,而且档位很轻,不容易找到,所以我建议如果日期相差不多,还是用分针调更加稳妥,至于大日历,由于其结构相对复杂,调节时还是保守点比较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