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1.该夹子装配机采用气缸为动力,控制系统为PLC可编程控制器,直观分站式装配工作原理;
2.自动装夹片、弹簧、销钉工序,手柄自动装套管完成整个装配工作;
3.采用震动盘方式上料;胶管为卷料,自动剪切套管;
4.发生故障时能自动声光报警且停机,并显示故障工位;
5..自动计数,产量设定;利用人机界面,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安全。
第四节 发展及趋势 一、 自动化发展历程 自动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500 年前工具机(一种原始的转动器具)的出现,应用它,工匠们能以木材或其它硬性材料生产出较复杂的圆形产品。直到 14 世纪,才发明了第一个原型的精密机器。德多迪 · 乔万尼( Giovannil DeDondi , 1318--1389)提出了机械重量驱动的时钟,推动了第一台真正的工具机(如螺纹加工机床)的发展若;自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燕汽机而引发工业革命以来,自动化技术就伴随着机械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从其发展历程看,自动化技术大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 1870 年到 1950 年左右,纯机械控制随着电液控制的刚性自动化加工单机和系统得到长足发展。如 1870 年美国发明了自动制造螺丝的机器,继而于 1895 年发明多轴自动车床,它们都属于典型的单机自动化系统,都是采用纯机械方式控制的。1924 年
38 第一条采用流水作业的机械加工自动线在英国的 Morris 汽车公司出现, 1935 年原苏联研制成功第一条汽车发动机气缸体加工自动线。这两条自动线的出现使得自动化制造技术由单机自动化转向更高级形式的自动化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位于美国底特律的福特汽车公司大量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使汽车生产的生产率成倍提高,汽车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汽车的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随后,西方其它工业化国家、前苏联以及日本都开始广泛采用制造自动化技术和系统,使这种形式的制造自动化系统得到迅速的普及,其技术也日趋完善,它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也达到高峰。尽管这种形式的制造自动化系统仅适合于像汽车这样的大批量生产,但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前苏联于 1946 年提出成组生产工艺的思想,它对制造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直到目前,成组技术仍然是制造自动化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