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国范围内气候的因素,使得谷物在生产及存储中出现了大量的霉变现象,家禽行业腺肌胃炎疾病泛滥,家畜生长缓慢、免疫抑制,种畜禽生殖系统感染等问题,给养殖业造成了相当严重损失,如何有效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是畜禽养殖中的面临难题之一,现介绍霉菌毒素的相关知识及我们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什么是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主要是指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它们可通过饲料或食品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人和动物急性或慢性毒性,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
二、霉菌产毒有那些特点?
1)霉菌产毒仅限于少数的产毒霉菌,而且产毒菌种中也只有一部分菌株产毒。
2)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还表现出可变性和易变性,产毒菌株经过多代培养可以完全失去产毒能力,而非产毒菌株在一定条件下可出现产毒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随时考虑这一问题。
3)一种菌种或菌株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毒素,而同一霉菌毒素也可由几种霉菌产生。
4)产毒菌株产毒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基质种类、水分、温度、湿度及空气流通情况。
三、产生霉菌毒素有那些主要因素:
一般把霉菌按其生活习性分为仓贮性霉菌和田间霉菌两种。
1) 仓贮性霉菌主要是指贮存的饲料或原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该类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左右,相对湿度为80%-90%,路曲霉例外,可在田间感染,低温下亦可繁殖。
2) 田间霉菌则是指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梭霉菌属(镰刀菌属),此类霉菌属野外菌株,通常谷物在未采收前就已感染,最适生长温度为5-25℃,该类霉菌在低温环境中也会繁殖。在干燥的过程中,霉菌会受到破坏,所以不易察觉,然而许多霉菌孢子会存活下来,并且在贮存期间、制作饲料的过程中开始萌发生长。
四、常见的霉菌毒素及危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观察畜禽的临床症状
一般而言,霉菌毒素主要是由5种霉菌属所产生:黄曲霉菌毒素、赭曲霉毒俗、呕吐毒素、T-2毒素、F-2毒素等。
1) 黄曲霉毒素对家畜造成的影响:生长迟缓,饲料率下降,黄疸,被毛粗糙,低蛋白血症,抑郁,厌食,急性肝病、肝癌,免疫抑制;
对家禽造成的影响:法氏囊和胸腺萎缩,皮下出血,免疫反应差,抗体力下降,疫苗失效,对疾病感受性提高,蛋变小、蛋黄重量降低,受精率、孵化率降低,胚胎死亡增加。
2) 赭曲霉毒素对家畜造成的影响:攻击肾脏、免疫系统及造血系统,肝脏变得脆弱,轻度肾脏病变,增重下降,剧渴,生长迟缓,氮血症、多尿、下痢、糖尿症;
对家禽造成的影响:抑制肾脏、免疫及造血系统,钙磷吸收不全,骨骼脆弱,蛋壳钙化不全、破蛋率高,皮下出血,容易挫伤。
3)呕吐毒素对家畜造成的影响:损害肠道、骨髓、脾脏,采食量降低,容易遭到细菌的二次感染,呕吐、拒食;
对家禽造成的影响:侵害消化道、腺胃及肠道病变,采食量下降、拒食,降低产蛋率。
4)T-2毒素对家畜造成的影响:侵害消化道、口腔、胃及肠道病变,采食量减少,口腔、皮肤受刺激出现病灶,拒食、呕吐,神经失调,免疫抑制;
对家禽造成的影响:产蛋率降低,羽毛生长不良,口腔溃疡,采食量下降、拒食,神经失调,抑制免疫力。
5)F-2毒素对家畜造成的影响:雌激素作用亢进,发情不规则或不发情,后备母猪假发情、未配前流脓,母猪阴唇、子宫扩大,受胎率降低、阴道炎、流产、死胎,产下子猪外翻腿、阴唇红肿,脱肛、子宫脱出,公猪精液品质下降;
对家禽造成的影响:卵巢萎缩,产蛋率下降,种蛋受精率下降。
霉菌毒素在临床上的防治方案以及治疗措施
首先,是控制饲料霉变的预防
1.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含量
水分超标是影响饲料霉变的主要因素,当饲料中水分含量超过15%时可导致霉菌的大量生长繁殖,饲料水分含量达17%-18%时为真菌繁殖产毒的最适条件。因此,饲料生产中也要注意控制含水量。
2.良好的贮藏条件
库房要求地势高,必须保持通风、干燥、阴凉、定期消毒打扫。饲料存放时,需用木板架撑隔饲料,使其底面保持干燥。另外要控制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和温度,饲料颗粒化,其含水量一般要增加3%-5%,因此,饲料粉碎后要及时加工处理,以减少霉菌生长的机会。
其次,选择质量上成的脱霉剂。所有霉菌毒素吸附剂类产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强力吸附饲料黄曲霉素、呕吐毒素、赤霉烯酮、T-2等多种霉菌毒素;
2、显著降低肠道PH值,抑制坏菌生长,破坏霉菌结构,诱导霉菌凋亡;
3、增强免疫机能,解除免疫抑制,强化肝脏解毒能力,加速霉菌毒素的裂解;
4、利用强极性覆盖在粘膜表面形成屏障,降低和阻止肠道毒素的吸收速度;
5、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饲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