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书画2014年市场

名称:吴昌硕书画2014年市场

供应商:香港中信拍卖有限公司

价格:面议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518号3楼

手机:13167228768

联系人:陈韩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67470907

更新时间:2014-09-20

发布者IP:101.229.134.109

详细说明

  吴昌硕与一些画家也有着深厚的交谊。对张子祥、吴伯滔、任阜长等都能看到其长处。金,别号瞎牛,工画善医,画梅花、山水功夫很深,为人坦率,吴昌硕生了背疽,请他医治了五十天才好,病中,金氏劝他学画,画成看后,说他有金石气。于是吴昌硕更加致力于绘画了。他在苏州结识了蒲作英,交往密切,历五十年。一八九四年两人合作梅竹,吴昌硕题为“岁寒交”。蒲氏在上海病死后,由吴昌硕等为之料理丧事,并书了墓志铭,寄托哀思。吴昌硕初到上海,就认识了当时的著名书画家胡公寿,胡氏很喜爱吴昌硕的刻印和行书篆书,画了《苍石图》送给他,并题道:“瞻彼苍石,风骨,颓然其形,介然其骨。”对吴昌硕鼓励很大。

  吴昌硕对有能力肯努力艺事的青年总是耐心培育,虞山的赵石农在《拜缶庐印存》自序云:“仆性钝,少失学,随先人卖药村市,年二十四始好金石刻划,入城识李虞章先生钟,知木无印宗派,继遇吴缶老仓石,时缶老专治汉印,一扫文、何、丁、邓积习,独辟蹊径,迈古铄今,海内外宗之,印学之风一变,然学者非多读三代秦汉金石,使字法有来历不可。”赵石农是一位很有创造性的篆刻家,他勤奋努力,在继承吴昌硕的基础上开辟了自己的独创风格。他把自己治印的斋室取名“拜缶庐”,可见他对老师是何等敬爱。

  一八九七年,吴昌硕接到素不相识的年仅二十八岁的河井荃庐自日本的来信,并附习作印拓,要求向他学习。他复了一封热情的长信表示愿意。荃庐接信后十分兴奋,他在回信中写道:“先生与仆未有半面之识,而眷爱之厚,慨然如此,一读再读,感极潸然泪下,先生更见惠大作印存,直秦直汉,古朴苍然,妙不可言,高谊之贶,铭肝不知所谢,当子子孙孙永宝焉。”一九00年冬天他和文求堂主人田中庆太郎一起远涉重洋来到上海(田中庆太郎曾出版郭沫若《两周金文大系》一九一二年编辑出版的《昌硕印存》,成为流行日本的第一本吴昌硕画册),随即由罗振玉、汪康年介绍给敬仰多年的吴昌硕,从他学习,广结印人,开拓眼界,以后又多次来华。另一位日本高松岐阜人,诗、书、画、篆刻家长尾甲在一九0三年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时认识了吴昌硕,并成为知交。一九0四年西泠印社成立,吴昌硕被推为社长,荃庐和长尾甲是西泠印社首届日本社员,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和印学史上的佳话。

  吴昌硕逝世那年(一九二七年)的重九,写了一首四言登高诗:“书画篆刻,供一炉冶,诗通性情,浪仙东野,竹头木屑,不风不雅,负腹者何,类将军者,离乱纪年……”这首诗虽夹杂着许多典故,但很象是对自己处世、为人、治艺的小结或座右铭,他虚心地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有益于人的竹头木屑,把别人的骂(批评)当作师承,希望寿比南山,孜孜不倦于艺事,和他的“绝笔兰”一样充满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