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青花瓷成名比这要早得多,早在2005年,一件“鬼谷子下山”元代青花瓷罐即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对元代青花瓷的报道热,各执己见,热闹非凡。因为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大瓷罐居然在拍卖场上卖出2.3亿元的天价。
为什么这么值钱啊?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存世量太少,元青花的异常珍贵与它的稀少大有关系。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说法是“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约三四百件”。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
此件元青花海藻纹梅瓶,高 650px 口径 80px瓶小口,圆唇,短颈,肩以下渐敛,其盖为覆杯形,中置宝珠钮。肩饰斜格锦纹,瓶身构图疏密有致。所绘鲤鱼鳞鳍清晰,与周围的莲花、浮萍、水草融合在一起,鱼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显得生动逼真。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酒器,胎骨细腻洁白,釉质滋润透亮,青花色泽浓艳。造型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作为酒具的梅瓶在流传过程中多数瓶盖已失,且瓷器中梅瓶也较为少见,因此这件带盖的梅瓶流传至今殊为难得。
市场分析:
其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国势最强、文化极其多元化的时期,所留下的各种工艺品不但数量上不会少,而且质量上艺术上都是一流的。我们不能以见到少了,来判断元代青花瓷留下的就不多,来做出定论。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来估算数据。
其二,从器型看,元朝始建之初南宋还在,元将灭之时,明朝已初具规模,那么在器型上就会产生一个重叠期,现在虽然可以根据留下来的有确切年代记录的器型进行对比论证,但是有些还是不易分清的。这个问题出在哪里,一方面国内研究元青花的历史不长,在研究中的面不广,度也不够深。另一方面现在国内大多数人只能看看图片,实物,一般人看到的不太多。没有看到过的器型就说不是元代的东西或者有重复出现的器型就是仿品,这未免就有点轻率了。
其三,从瓷器的胎质看,以景德镇为例,有用麻仓土的,有用二元配方高岭土 瓷石 的。有些说法是胎体有轻重合适,有的重量比较重的,有的说从胎底可以看出胎体胎质是细腻粉状的,有的说胎底有丝光般亮光的等。这些说法从本人几年来研究的结果看都有,但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地去看胎质,因为不同的窑口、不同的时期,都有用不同的泥料去做的。
其四,青花用料和釉色,青花钴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所谓的“至正型”的一类大件青花器,多采用进口料,国产料的青花色调与进口料的浓艳不同,没有黑色斑疵,纹饰比较简单草率,多用于小器上,罩于青花之上的面釉,多为白中闪青。从釉色上看,元代瓷器有乳浊状润厚的白中闪青釉,也有清亮状白中闪青釉。这里要提一点的是,凡用进口料烧制成的青花器,在浓艳处会出现铁锈斑和锡光斑,这两种疵斑增加了元青花瓷的魅力,同时也给鉴定带来了依据,但在不同的器物上出现的疵斑多少是根据火温烧制时的变化而定的,不能一概而论。
其五,元青花瓷的存世量多与少,有些专家也曾作过一些调查,据此认为以前的若干数字显然需要改变一下。据近几十年来的考察,仅国内各省博物馆、文物单位藏品和历年窖藏、墓葬出土,以及散落于社会上的元代青花瓷传世品,陆续被发现的为数已不少,其存世量与质量均不亚于国外,近年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残片更是难以统计其数,江西景德镇御窑及湖田窑的出土物造型繁多,扬州唐城遗址附近也出现不少。在国外如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阿曼和中亚地区及“丝绸之路”的出土物也屡有发现,可见当时盛烧状况。大胆一点推测,这个数据目前应在15000件至25000件之间。
据香港中信有限拍卖公司国际市场部有关人士透露:此件元青花梅瓶,属精品中精品,也会在不久之际将在香港市场进行公开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