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5-26 07:36
元朝自始至终是以强制手段发行不兑换为基本制度的。元朝的制度即是我国自宋金以来制度的沿续,也是制度的发展,且制定了《至元宝钞通行条例》,其中详细规定了的制作、发行、流通以及的处理方法。例如是以的数量、规模来定罪轻重的。从受刑时间、罚没财产数量直至死刑都有明细规定,这些都使元朝的制度走向了成熟和完善,对我国古代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其钱直径为1.2-2.6厘米,重1.5-3.6克。钱面文字"延祐元宝"四字为不规整楷书,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光而无文。延祐元宝有大小钱数种,制作粗陋,文字拙劣,形制的杂乱不光是在元代钱中,就是在历代铸币史上也属少见的。
延祐元宝钱流于世上的稀少,大多为庙宇所造供养钱,价格昂贵。
延祐通宝特征,原明朝南直隶省地区江南省,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豫亲王多铎部攻占南京,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治在江宁(南京),后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即传统意义上的江南地区。江南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仅一省赋税竟占全国三分之一,全国半数以上官员皆出自江南贡院,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因其制过大,以及清室内部矛盾尖锐,为维持北方正常的统治,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省为江苏(包括上海)、安徽两省。其中江苏省名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首字,安徽省名则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首字。
元武宗在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曾铸有两种钱,一种为“至大通宝”汉文楷书钱;另一种为“大元通宝”,用八思巴文,为当十大钱。当时山东、河东、辽阳等地都设有泉货监铸钱,所以至大通宝钱传世较多。此外,另有两种大元通宝钱,一种为钱,背无文,另一种为大钱,正面“大、通、宝”三个字为瘦金体,是仿北宋徽宗大观钱的字体所铸,但“元”字则极拙劣,这种写法为元人所特有。
延祐通宝好坏分辨,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时铸有“至元通宝”。传世有两种,一种为汉文楷书钱,另一种为八思巴文,俗称蒙文,大小似折二钱。元成宗在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铸有“元贞通宝”钱,“元贞元宝”折二钱,皆汉文楷书;又有八思巴文“元贞通宝”,似折三钱;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有“大德通宝”,有汉文楷书钱、八思巴文钱两种,汉文楷书钱有、折二、折三等,八思巴文钱只有大钱,大小在折二、折三之间。
官场上的人有花样,寺院里的僧侣们也有手段,他们巧用“供养钱”来掠夺财物。“供养钱”也称“寺庙钱”、“供佛钱”,是寺庙里专门用来放在佛像前供奉的钱币,不是流通。但是,元朝的供养钱有别于其它朝代。由于元朝的喇嘛僧位为职官,且贪得无厌,经常以供养钱的名义勒索香客,于是乎供养钱就成了不是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