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果皮箱生产
垃圾投放亭的卫生管理标准
规范管理的投放亭执行"五定"标准:定时开放(通常6:00-21:00)、定点清洗(每日至少2次)、定人管理(专职督导员巡查)、定期消毒(含氯消毒剂喷洒)、定责维护。清洗水温需保持60℃以上才能有效祛除油污,高压冲洗设备工作压力不小于8MPa。蚊蝇防治采用物理隔绝(防蝇帘)结合生物药剂(灭蝇胺缓释剂),密度控制指标为成蝇数<3只/亭。上海等地推行"亭长制",要求15分钟内响应异味投诉,垃圾桶更换不超过30分钟。
为进一步提升居民道路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塑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青浦区对照《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2023版)》要求,结合辖区道路废物箱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调整废物箱数量及布,积推动废物箱投口改造工作,持续提升道路、公共区域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
那么,城市道路、公共广场上的废物箱到底该如何规范设置呢?今天,让小编带你一起了解下~
【设置原则】
01适应分类要求:
废物箱配置应适应本市生活垃圾分类要求,一般仅设置可回收物和干垃圾两类收集容器。
02人流特征:
根据道路和公共广场的人流特征及生活垃圾产生特点进行设置。
03便捷性:
设置位置应方便生活废弃物的投放,同时便于分类收集和运输作业。
【分类类别和标志】
01成组设置:
应成组设置可回收物和干垃圾容器,旅游景区等人流集中区域可细化分类。
02分类标志:
废物箱箱体应喷涂或张贴分类标志,颜、图形标准参照《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管理规范》(DB31/T 1127)。
【设置要求】
1道路废物箱应结合公交站点设置,原则上每座公交站点应设置1处。两座公交站点相邻50米以内的,可在两座站点中间位置设置,也可根据人流量情况分别设置。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附近50米以内,明显可见位置应设置废物箱1处。
2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设施)出入口附近50米以内,以中环线以内(含)、外作为划分区域,对照采用应设、宜设要求,设置废物箱1处。人流量较大的路段,可根据人流量、废弃物产生量等因素适当增加废物箱数量。
3公共广场应按照每2000平方米设置1处;口袋公园、开放绿地宜按照每1500平方米设置1处。具体根据公共广场、口袋公园、开放绿地布以及人流路径等选择适宜的位置设置废物箱。
4旅游景区、商业中心、特商业街区等根据人流量配置适宜数量的废物箱,原则上每50米设置1处。商业步行街路幅平均宽度超过20米的,宜两侧交叉设置,单侧间距可大于50米。
【废物箱款式及材质】
01款式多样:
鼓励废物箱全面进行投口改造,分为精细投口废物箱、简易投口废物箱、细化分类废物箱等。
02材质要求:
箱体采用不锈钢板或镀锌钢板,投口采用塑料或金属材质,内胆与投口无缝衔接,整体采用静电喷涂工艺。
据统计,全区共计设置道路及公共广场废物箱2300余组,并全面完成投口改造。下一步,区绿化市容将进一步优化废物箱设置,加强源头分类管理,推进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深度融合,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垃圾分类服务。
重庆果皮箱生产
能够有效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垃圾分类措施的智能垃圾分类箱,以各式各样的形势展现在市场上,可见其广泛的应用场景。那相对于传统的垃圾箱,智能垃圾分类箱具体的应用场景有哪些呢?
社区街道
随着居民垃圾入桶、垃圾分类的意识增强,社区街道等公共场所对于户外智能垃圾分类箱的投入使用,充分发挥垃圾智能回收、分类的优势,进一步取代传统的垃圾桶。智能垃圾分类箱扫码开箱投放实现零接触,箱体密封、内嵌除臭解决异味,大数据记录垃圾投放种类及数量,利于后期管理。同时智能垃圾分类箱具备观赏性,解决垃圾裸漏现象的同时也美化了环境。
景区公园
景区公园内建设智能垃圾分类箱,除了具备良好的观赏性和功能性,也能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方便了景区垃圾的收运。智能垃圾分类箱具备的密封性和臭氧除臭功能有效隔异味,不会影响游客游玩体验。景区公园使用智能垃圾分类箱,在强化游客的垃圾分类意识的同时,宣传正确的垃圾分类,还能根据投放垃圾的大数据,理性分析和反馈垃圾分类问题,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改善和纠正垃圾分类现象。
对于智能垃圾分类箱的使用场景还有很多,比如学校、商场、办公区等,智能垃圾分类箱能正确的帮助人们垃圾正确投放,有效的杀菌、除臭除异味处理等让垃圾的投放更加方便、更加。
重庆果皮箱生产
7月7日,位于万柏林区南寒街道的中海社区格外热闹,一个个原本单调的井盖,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认真绘制下,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彩斑斓的童话小世界,吸引着众多居民驻足观赏。
当日9时许,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来到中海社区的中海观园,瞬间被一个个井盖上的美丽风景及可爱动物所吸引:蓝“天空”下,彩虹横跨、云朵悠悠,一旁还有俏皮的小鸟、灿烂的太阳、碧绿的草叶……
中海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王磊向记者介绍,今年6月份,社区网格员在日常巡逻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整个社区里虽然干净整洁,但是公共区域十分单调,是社区里到处分布的井盖,由于长期使用出现磨损退的情况,影响社区美观,也让居民少了“赏心悦目”的居住体验感。“所以,我们便萌生了‘变废为宝’的想法——与其简单翻新,不如发动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一起参与创作,让井盖成为传递社区文化、凝聚邻里情感的载体。”说道。
随后,王磊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和物业部门开展协商会议,共同讨论扮亮的好办法。其中,来自物业部门的一位热爱美术的员工提出,可以用画笔,为井盖绘画。“这个想法好,也得到了大家伙的一致赞同!”王磊向记者介绍道。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社区工作人员发挥特长,利用休息时间带着的颜料和,一笔一画将一个个井盖勾勒出充满童趣与生机的图案。,通过多名社区工作人员的精心筹备与绘制,7月初,十余个充满童趣的漂亮井盖亮相社区。而这些彩绘井盖,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更成为邻里情感联结的纽带,为社区增添更多温馨与惊喜。“以前不起眼的井盖,现在成了小风景,每次路过心情都会变好。”居民李女士笑着说。
值得一提的是,从7月初开始,暑期来临,中海社区的不少中小学生已经陆续放假,学生们看到五颜六的井盖后很受启发,也纷纷拿起画笔,加入到扮亮社区的行列中,为社区内的十余个绘制美丽的卡通图画。
“居民的肯定,是对我们工作的大!每天看到这么多居民来观赏井盖,作为社区的工作人员,真的很高兴,也很骄傲!”王磊表示,接下来,社区将持续拓展彩绘范围,融入居民创意,增设绿植景观,让社区处处是风景。
一、什么是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将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方法进行分类。人类每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大量的垃圾未经分类回收再使用并任意弃置会造成环境污染。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上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二、垃圾的分类
1、可回收物
主要包括:纸类(报纸、传单、杂志、旧书、纸板箱及其它未受污染的纸制品等)、金属(铁、铜、铝等制品)、玻璃(玻璃瓶罐、平板玻璃及其它玻璃制品)、除塑料袋外的塑料制品(泡沫塑料、塑料瓶、硬塑料等)、橡胶及橡胶制品、饮料瓶(可乐罐、塑料饮料瓶、啤酒瓶等)等。
2、厨余垃圾
主要包括:剩菜剩饭与西餐糕点等食物残余、菜梗菜叶、动物骨骼内脏、茶叶渣、水果残余、果壳瓜皮、废弃食用油等。
3、有害垃圾
主要包括: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等)、废旧电子产品、废旧灯管灯泡、过期品、过期日用化妆用品、染发剂、杀虫剂容器、除草剂容器、废弃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废打印机墨盒等。
4、其他垃圾
主要包括:受污染与无法再生的纸张(纸杯、照片、复写纸、压敏纸、收据用纸、明信片、相册、卫生纸、尿片等)、受污染或其他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与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废旧衣物与其他纺织品、破旧陶瓷品、妇女卫生用品、一次性餐具、贝壳、烟头、灰土等。
三、垃圾投放指引
PART 01
纸类应尽量叠放整齐,避免揉团,纸板也应拆开叠放;
投放的牛奶利乐包等食品包装盒应折叠压扁;
投放瓶罐类物品应尽可能将容器内产品用尽或倒尽,并清理干净后投放;
玻璃类物品应小心轻放,以免割伤破损,好是袋装或者用容器装好后投放;
干净完好的衣物可以通过捐赠,帮助有需要的人。
PART 02
厨余垃圾应投放到的厨余垃圾袋中;
厨余垃圾水分多,易腐烂变质,散发臭气既影响小区环境,也容易在垃圾收运过程中出现污水滴漏问题,所以厨余垃圾投放时要沥干水分,扎紧袋口;
倒完垃圾应将厨余垃圾桶盖好,以免垃圾污染周围环境,蚊蝇滋生。
PART 03
废旧灯管等易破损的有害垃圾应连带包装或包裹后投放;
废弃品应连带包装一并投放;
杀虫剂等压力灌装容器,应破孔后投放;
在公共场所产生有害垃圾且未发现对应收集容器时,应将有害垃圾携带至设置有害垃圾收集容器的地点妥善投放。
PART 04
餐巾纸、尿片等由于水溶性或吸水性太强,无回收利用价值,宜作为其他垃圾处理;
木屑,坚果类果壳(如:花生壳、板栗壳、菱角壳等),用于燃烧,利用率更高,宜作为其他垃圾处理。
四、垃圾分类的意义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是对垃圾进行前处置的重要环节。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它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垃圾通过分类收集后便于对不同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置。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处理,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因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央视网消息:今年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6周年。这几年,上海对垃圾分类各环节进行智慧赋能,推进街镇“一网统管”分类场景应用,加快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全程智能化管理体系。
在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乐山六七村,垃圾箱房投用了3个月,居民一靠近,投放口便自动打开,进一步提升了投放垃圾的便民性。
智能化房还配备了降温系统,可以减少夏季垃圾的异味,而这四个探头就成为“探测”小包垃圾和干湿混投的“好帮手”,只要AI捕捉到违规画面,就会将信息推送至巡检系统的小程序和管理员手机上,以便物业、居委和管理员及时发现并纠正。
目前,像这样的非接触式智能垃圾箱房在上海多区试点推广投放,到今年年底,上海将完成居住区超2.1万个投放点的微更新、8000多个的专项更新、1100个小区(村)的提升、55个公共场所的精细化分类示范样板。
智能化管理 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从简陋箱房到智能化垃圾投放点,上海的垃圾分类更惠民、更智能。在徐汇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智慧大屏上的垃圾分类综合监管平台可以实现一体化综合管理。
智能监管模式把过去靠人工巡查、凭感觉判断变成了靠系统自动采集、用数据分析,这样一来,基层管理者可以更“有理有据”地对垃圾分类进行管理,提高监管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减轻基层工作者的负担。
据上海市市容数据显示,今年1—5月,上海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稳定,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92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8690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064吨。对比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别增长1.96倍、13.60倍;湿垃圾分出量增加59%,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