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永乐通宝背三钱在哪收购几率大

时间:2018-01-22 00:36

  永乐通宝作为国际贸易硬通货的一个旁证,是古代日本、安南(今越南)都仿铸过此钱。日本的丰臣秀吉曾用金、银、铜仿制过一批,分为打制和铸造两种。在日本影视作品中,亦可见织田信长的战旗上印有永乐通宝。日本所铸永乐通宝,钱背有“治”“木”等字,但我在中国和日本都未曾见过,询之几位资深藏家,答曰也没见过,可见存世甚少。安南所铸永乐通宝尚能寻到,都是轻薄的“水漂钱”。

  永乐通宝钱书法绝伦、铸工精湛、整齐划一,是中国史上精美的之一。这些铸造精整的永乐通宝钱主要使用于对外贸易,为明初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600年前的国际贸易硬通货。

  永乐时期开铸永乐通宝的钱局有北京、南京、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六处,其铸工较精,但版式单一,文字及形制的差别微乎其微。铜色紫红。钱面文字“永乐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其文字笔画清秀,有宋钱风韵,制作精湛,整齐划一。存世所见几乎全部为钱,光背无文。

  汉修(上海)文化艺术馆近几年对永乐通宝背三钱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明代永乐通宝异书--------------价格:RMB1,470,000----日期:2017-11-05

  银质永乐通宝一枚--------------价格:RMB2,740,000----日期:2017-02-19

  永乐通宝----------------------价格:RMB2,370,000----日期:2016-01-24

  永乐通宝----------------------价格:RMB3,440,000----日期:2016-04-08

  永乐通宝----------------------价格:RMB2,950,000----日期:2016-02-12

  近几年永乐通宝背三钱市场成交的价格:

  永乐通宝----------------------价格:RMB3,610,000----日期:2017-08-16

  永乐通宝背三钱----------------价格:RMB3,870,000----日期:2017-04-11

  清末广东机制压胜钱四枚:“----价格:RMB2,570,000----日期:2017-02-19

  明·永乐通宝银钱----------价格:RMB3,510,000----日期:2017-11-07

  永乐通宝背三钱----------------价格:RMB3,840,000----日期:2017-09-10

  永乐通宝虽然版式不多,但有一种永乐通宝背三钱,在钱币收藏史上非常值得一提。故事的主人公是民国时期苏州著名钱币收藏家王荫嘉。那是过年前的一天,苏州一位老收藏家慕王荫嘉之名,手持一枚缺了一角的永乐通宝背三钱求售。老人说,年关将至,急需用度,如果不是万般无奈,是绝不会割让这件家传之宝的,并开口索价五百银元。王荫嘉家境并不富,即使倾其所有,仍不能凑齐卖家之数,但面对如此珍泉,他实在不忍心放弃,于是让太太去姐妹家中相借,共凑够十封银包(每封五十银元),终将这枚缺角古钱收归己有。

  钱币直径2.5厘米,重4克左右。永乐钱传世较多,价格不高。永乐通宝钱中还见一种折三青铜大钱(背“三钱”字样),其钱径达到3.4厘米,文字清晰,形态古朴。永乐折三钱面世只有两枚,一枚保存完整者,今已下落不明;一枚残角者,钱径3.4厘米,一角残缺,是近代著名钱币学家王荫嘉老先生以五百枚银元购得之物,现存于上海博物馆,为目前仅见的孤品,其价值无法估量。永乐折三钱史书上并无记载,应属试铸未正式发行的品种。邻国日本、越南等国也曾大批仿铸、使用永乐通宝钱。现在所见永乐通宝钱钱背“治”、“木”等字的,皆为日本所铸,数量不多。

  报载,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在肯尼亚曼达岛发现了一枚具有六百年历史的中国明代铜钱永乐通宝。研究人员认为,在东非发现中国古代非常罕见,这为古代中国与东非的商贸往来再添新证据,证明了明代航海家郑和曾经远涉至东非一带,并且早于欧洲探险家。中国铜钱的发现,证明了贸易在曼达岛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肯尼亚人自称是中国水手的后裔。这枚珍贵的永乐通宝将交由内罗毕的肯尼亚自然博物馆保存。

  近十几年来文物部门多次对西沙群岛进行水下考古,发现有些永乐通宝全为麻绳串连,没有磨损痕迹,应为官府库钱,可证此钱主要用于外贸和赏赐。再如1930年入田整三对日本48处所发掘的铜钱的统计,总数有554714枚,中国钱占99.8%,其中永乐通宝有29225枚。我集存的几十枚永乐通宝当初来历不同,但记得原藏家皆说出自印度尼西亚。因永乐通宝大多于热带近水地区,不乏生有绿锈者,令古钱爱好者非常喜欢。

  显而易见。面对此情此景,上博以及很多公立博物馆,如果还要继续固守那个“凡是”理论,说得过一点重一点,其逐渐走向衰落将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