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1-17 04:28
古到今,人们就有储蓄钱币的传统习俗,据了解,钱币收藏一般分为纸币、金银纪念币和古钱币三大类,而古钱币中银元一直是一大热点。因为银元材质珍贵,艺术价值高。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道理很简单——物以稀为贵。银元的购买力怎么样?自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也开始有了国家发行的正规银元以来,直至战争以前,国内物价基本稳定,一块银元可以买100斤大米。当然前提是没有战乱、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好年份。“过去的老百姓不相信纸币,喜欢银元。所以清垮台后,清朝的银元依然很好用。因为贸易还带来了外国银元。”新中国成立以后,银元才停止使用。不过,总体上看,外国银元在收藏品市场上的价格相对国内的要低很多。
其实,在民间艺术收藏者林芝女士看来,徽章收藏看似很小众,但早已深入民间。“其实很多人家里都有几枚徽章,有些看似很普通,却非常有收藏价值”。
李鸿章首先通过张树声招募了合肥西乡三山诸部团练。接着,又通过前来安庆拜访的庐江进士刘秉璋与驻扎三河的庐江团练头目潘鼎新、吴长庆建立联系。潘、刘自幼同学,又同为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门生,吴长庆的亡父吴廷香也与李文安有旧交,自然一呼而应。同治元年(1862年)春节过后,淮军早的树(张树声)、铭(刘铭传)、鼎(潘鼎新)、庆(吴长庆)四营即陆续开赴安庆集训。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命令三弟李鹤章回合肥故乡招募旧部团练,响应投军的有内亲李胜、张绍棠,昔年好友王学懋,以及父亲李文安的旧部吴毓兰、吴毓芬等。
李鸿章受任之初,形势极为严峻。当时上海是全国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华洋杂处,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淮军抵达时,正值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是摆在李鸿章面前的大考验。李鸿章牢记恩师的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而由上海官绅组建的“中外会防局”,一心指望外国抵御太平军,对洋人百般献媚,他们和外国对淮军不以为然,“皆笑指为丐”。面对这种情况,李鸿章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