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8 10:33
他们经过十来年的研究发现,恐怖虫从蛹羽化后,变成类似飞蚊一样的虫子,可能经过短暂飞行就脱掉翅膀,落入水中进行交配。它们交配产卵后就死亡,但仍能保持交配姿势,所以还能成对地出现在化石上。可惜的是,带有翅膀的恐怖虫化石并不多见。而且雄虫的螯状后足并不是用来夹住翼龙的表皮或恐龙的毛根,也不是捕食工具,而可能用于雄虫间的争斗,以夺取交配权,并有抓握雌虫进行交配的功能。至少目前看来恐怖虫的雌性数量远少于雄性。另外,恐怖虫口器非常退化,以前所认为的刺吸式口器实际是观察错误。因此,恐怖虫并不恐怖,相反它短暂的生命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反而还挺悲催的。
史前蜘蛛。科学家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境内发现一枚2000万年前独特琥珀,它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琥珀中保存着迄今发现早的远古动物血滴。古生物学家大卫-彭尼(DavidPenney)表示,未来可从这枚琥珀中提取蜘蛛样本,帮助科学家研究分析加勒比海地区蜘蛛起源。
李利珍表示,此次“海南缺翅虫”的发现或对医学和地质学等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海南缺翅虫”的生殖结构与马来西亚的缺翅虫高度相似,这就为东南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漂移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缺翅虫是一类稀有的原始昆虫,属于孑遗类群,被称为昆虫纲中的“活化石”。缺翅虫直到20世纪才被发现报道,迄今全球仅记载1属39种,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直到1974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黄复生研究员在西藏察隅地区科考中发现了我国的种缺翅虫,定名为“中华缺翅虫”。
只不过,这些蚊子的近亲非常特别——恐怖虫,在特展中心展示了它的复原图:它的体长不足1厘米,和我们常见的蚊子差不多大;触角很短,具有刺吸式“嘴巴”;没有翅膀,后足上长有一个巨大的螯;而在腹部有着成对的肉质侧叶,就像一根根“肉刺”。
张海春说,1.2亿年前的酒泉盆地不像现在这么干燥,应该是相对湿润、水系发达的地区,适合各类昆虫的生存。当时世界上早的花也诞生了,专家分析,这些古老的鸣螽吃植物的叶子,偶尔以花作为辅食,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蝈蝈们的祖先是谁?近日,中科院上海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在酒泉盆地首次发现了直翅目昆虫化石,距今已经有1.2亿年历史,和现代的蝈蝈长得非常像。根据地层结构和相伴生的化石推断,它们就是现代蝈蝈的祖先。
张海春研究员介绍,这次发现的直翅目昆虫属于鸣螽科,只有几厘米大小,雄虫的翅膀上有鸣器,专家推断其和现代蝈蝈一样擅于鸣叫,同时有发达的后足,和现代蝈蝈善于跳跃的特质相似。目前,这种昆虫化石仅在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和我国酒泉盆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