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乘车路线:地铁三号线大柏树下1号口出
上海珍博文物经营有限公司立足于经济大都市-----上海,珍博是一家经文物局批准颁发文物经营许可证、工商局注册备案的一家专业文物销售、收购和鉴定的综合性文物经营公司.公司特设置文物收购部、销售部、鉴定部、咨询顾问部、展览部、运营部、评估部、海外拓展部等,为全国收藏爱好者提供文物艺术品等方面全面的服务。公司主要经营文物收购、销售、鉴定、收藏品、古玩艺术品运营展览等业务。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 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
,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宋代瓷业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窑外,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是华北大窑业中心,很受日本重视,历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销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龙泉设窑厂,生一所烧的窑名“琉田窑”,又名“哥窑”;生二所烧的窑名“龙泉窑”,又名“弟窑”。
在今浙江省龙泉市境内,故名。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多,质量也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五代,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
1.器型
仿烧往往选每个时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如北宋的执壶、五管瓶,南宋的莲瓣碗、凤耳瓶、鬲式炉、元代的牡丹纹大瓶、刻花大盘、各式香炉等器物。仿品很少是对照真品的实物进行仿烧,因此造型上线条呆板,缺乏神韵,颈肩部的转折十分生硬,足端部过于整齐,器型比例失调,器物形制的规格和尺寸也不够规范。
2.胎釉
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
对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烧,一般釉料不用化学配方,而沿用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选择地加入植物草木灰,尽管釉的质感非常像,但缺乏内敛的厚实感,往往浮光隐现。
明代龙泉窑豆青和深绿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现代仿制较容易掌握的,这类产品需仔细辨别。作伪器物一个重要工序,就是对器物釉表面进行去光处理,主要采用强酸溶液腐蚀、土埋及一些工业技术上的打磨。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经过作旧处理的器表损伤,在高倍显微镜下表现出的不同显像,作了归纳和总结,提高了对古陶瓷辨伪的科学水平。
3.纹饰
龙泉窑产品的伪品的刻划纹样,不如真品线条的婉转流畅。贴花工艺的纹饰,不像真品的生动自然。露胎是元代龙泉窑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元代龙泉窑特有的葱绿釉色和露胎赭红色的相衬,伪品对这类产品的仿烧,提供了识别点。
莲瓣纹
其中以莲瓣为题材的纹饰在龙泉窑青瓷中极为常见。按所装饰莲瓣的层次,可分为单层莲瓣、双重莲瓣及多重莲瓣;按莲瓣的形态可分为尖头莲瓣、圆头莲瓣、单勾莲瓣、双勾莲瓣、仰莲瓣、覆莲瓣、变形莲瓣等;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缠枝、折枝等;按装饰方法可分为刻划、模印等,以一花一叶莲花纹较为常见。
水波纹
是龙泉窑陶瓷中典型的纹饰之一,其特征是以水波纹的骨架为刻,波纹为划,疏密有致,或为主题纹饰,或为辅助纹饰。
折扇纹,因纹样如打开的折扇而名,作为主题纹饰多饰在碗、瓶类器物的外壁,具有层次分明的特点。云气纹,多为如意头云纹,具有线条流畅,挥洒自如的特点,既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在器物上,亦作为辅助纹饰与其他纹饰相配合。
蕉叶纹
其表现手法以刻、划花为主,或作为主题纹饰,或与其他纹饰相配合,南宋时期较为流行。
牡丹纹,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形式有独枝、折枝、缠枝,多作为主题纹饰装饰在瓶类器物的腹部,刻、划并用是其典型特征。
花叶纹,以刻花为主,辅以篦划纹或篦点纹,多饰在盘类器物内心或瓶类器物的腹部。
缠枝花卉纹因其图案花枝缠绕不断而名,表现手法有刻划及模印,具有婉转流畅,节奏明快的特点。
这些纹饰在不同时期的装饰形式以及表现的题材也有所不同。北宋早期陶瓷的纹饰题材以莲瓣为盛行,不光碗、盘的造型为莲瓣式,而且在这些器物的底心与外壁也往往刻划莲瓣纹饰。多管瓶等体型较大的器物表面多堆塑数层莲瓣。北宋中后期常见纹饰有团花、莲瓣、缠枝牡丹等。南宋早期,北宋时期流行的团花、波涛纹、缠枝牡丹、碗盘外壁的直条形篦纹和折扇纹已摒弃不用,代之以云纹、水波纹、蕉叶纹和写实的凤、雁、鱼、莲花河荷叶等。
植物花朵类,多采用有规律的并排排列、几个并排的交叉排列、散点排列,完全适应器型的需要,既灵活,又符合图案的规律性。
一枝花卉,将装饰面划分出均衡的装饰区间。二方连续构图法,一种花卉构成一个单元,以藤蔓相连,一个单元的结束就是另一个单元的开始,绵延伸展,装饰带首尾相接。四方连续排列法,装饰图案由一个基本点向四周延伸,布满全器,繁花似锦,很有气派,一些瓶、罐、大海碗上经常出现。
常见的花纹有朵梅、蕉叶、莲荷、莲瓣、变形莲瓣、团菊、葵花、喇叭花、栀子花、月季、翠竹、桃花、兰花、灵芝、简笔牡丹。果实有石榴、寿桃、葡萄串、枇杷、藤瓜等。
几何形线条图案类,弦纹、回纹、方胜、双角、双菱等杂宝纹样。
人物故事
元代瓷器人物故事画面空前增多,如元人杂剧、道教的八仙人物、佛教密宗的人物故事和图案,观音菩萨的塑像、八吉祥图案的应用都与佛教思想的流行有一定关系。
4.装烧方法
装烧技术在龙泉窑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垫烧的工具上,归结起来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但不同时代在圈足上所垫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时代不同的烧造痕迹。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的“铁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规则的。元代垫圈痕迹、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显露出“火石红”。龙泉窑早期的产品,十分完整的少见,多少留有些残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伪者往往采用“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或沾粘窑渣的手法来蒙人。
拍卖记录参考:
宋代 龙泉窑青釉八件套 估价:47,500,000 尺寸:口径:4.2cm高:19.8cm口径10.6cm9.5cm 2016中华艺术宝藏夏季拍卖会
元 龙泉窑文珠菩贤露胎像 (一对) 估价:8,000,000-12,000,000尺寸:高24.0cm;高23.5cm 2015年秋季中国艺术品拍卖会
龙泉窑梅瓶 估价:4,750,000-9,500,000 尺寸:通高49.4cm;底径18cm;口径7.2cm 荣盛国际201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乘车路线:地铁三号线大柏树下1号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