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字画拍卖机构也有的作伪者采取金蝉脱壳的办法,保留原装裱,挖出书画本身将伪本嵌裱进去。鉴别这类书画,则不能仅凭装裱来断定其真伪了。现在很多造假者手段很高明,把古画拼接、嫁接、挪位,很有隐蔽性。
年代久远的书画,如保管得当,有的如同新作的一般,但仔细审视,其墨无论深浅怎样,都没有火气,让人感到墨沉着,深人肌理,这就是行家所说的“包浆”。 装裱也称装潢、装池、裱褙。装裱大约从晋、唐开始。一件书画作品创作之后,为了便于观赏和保存,对原件就进行装裱加工。 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深入和装裱技艺的提高,装裱的形制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从晋、唐到五代只有手卷,而无挂轴。这时的手卷,既有写经,也有绘画,却没有引首。北宋徽宗时出现了装潢史上的“宣和装”。
又如同样是假石涛,就有清代广州、扬州和近人伪作等等的不同。广州的伪作多设,往往面目受黎二樵一派的影响。扬州的伪作题识多草书大字,波磔故作姿态,有人称之曰“皮匠刀”。近人主要追拟石涛的精神风格和笔姿墨韵,用技巧来令人信服不疑。有些假石涛,作伪者的地区和时代尚未弄清楚。又如同样是假郑燮,也有潍县、济南、扬州等不同地方的伪品。 善于作伪的人,他的技巧是随着作画的本领而发展的,鉴别者也摸清他的发展规律。二三十年前市场上常出现近人伪作的八大、石涛、石谿、董其昌等家的画,后来又出现近人伪作的宋元作品。这些伪作,技术水平都不低。如果鉴定者的眼光不跟上去,不掌握新的情况,便容易上当。
一般来说,设工笔画用绢较多,水墨写意画用纸较多。唐、五代以前的绘画,就流传的作品看,几乎全是绢本的。宋代以后发展了水墨写意画,用纸本的逐渐多起来。元代高克恭、郭畀、方从义等人作品的题材多为水墨云山,所以用纸本表现效果较好。明代“院体”画家王谔、李在,以及戴进、吴伟、张路等人,山水仿宋代马远、夏圭,花鸟画勾勒设,为了和画风题材相适应,大多采用绢本。古代的纸绢可以流传到后代,后代人有可能用前代人的纸绢作画书写,而前人不可能用后代的纸绢作书画。如果有件作品署的是宋、元人的名款,而所用的绢是清代或民国的新绢,那么,这肯定是伪作。如碰到一件元代名家的画,用的是板续,或有一件粉笺蜡笺纸写的书法,署名的却是宋、元书家的,这无须考虑其他,即可断定是伪品,因板和粉笺、蜡笺纸,在明代时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