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字画收购平台也有的作伪者采取金蝉脱壳的办法,保留原装裱,挖出书画本身将伪本嵌裱进去。鉴别这类书画,则不能仅凭装裱来断定其真伪了。现在很多造假者手段很高明,把古画拼接、嫁接、挪位,很有隐蔽性。
前人作伪也有利用装潢使人深信不疑的,他们的伎俩是保留原装裱,挖出书画本身,将伪本嵌裱进去,即所谓金蝉脱壳”的办法。因此只凭装潢来鉴定又是肯定要上当的。 我自己的体会是,古的作品和近代、现代的作品都比较难鉴定。前者因传下来的东西少,无从比较。后者因时代太近,如是伪作,一定出于当代人之手,时代风格和真迹原无二致,甚至连辅助条件也不复存在,只能就个人风格这一项作出判断。依据少了,困难就相对地增加了。
利用装裱鉴别书画真伪,主要是看其装裱的形式是否与书画的内容所反映出来的年代相符,并要注意新画旧装作伪,以及各种形制的类别与所书所画的内容是否相合等。 根据书画著录书籍也可以帮助鉴别书画的真伪。当我们在鉴定某件书画作品时,它的内容形式与书画著录中所记载的,如质地、尺寸、内容、名称、印章、题跋等是否相符,这就为这件作品的真伪提供了的依据。 根据著录鉴定书画的真伪应注意正反两方面的问题:有些人以为凡是著录过的作品都是真迹,不加分析地盲目收藏。殊不知,一些著录者由于其鉴赏能力与学识有限,因而误将真迹当做赝品或将赝品当做真迹进行著录的还真不少。尤其是明、清以来,各种著录逐渐增多,有些仍然沿袭旧的格式,只记作者姓名及书画名称,对内容款式只简单地记上几笔,很不具体,有的甚至写错了。也有些人本身收藏作品不多,或根本不是收藏家,却也著书行世,这就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和混乱。
一般来说,设工笔画用绢较多,水墨写意画用纸较多。唐、五代以前的绘画,就流传的作品看,几乎全是绢本的。宋代以后发展了水墨写意画,用纸本的逐渐多起来。元代高克恭、郭畀、方从义等人作品的题材多为水墨云山,所以用纸本表现效果较好。明代“院体”画家王谔、李在,以及戴进、吴伟、张路等人,山水仿宋代马远、夏圭,花鸟画勾勒设,为了和画风题材相适应,大多采用绢本。古代的纸绢可以流传到后代,后代人有可能用前代人的纸绢作画书写,而前人不可能用后代的纸绢作书画。如果有件作品署的是宋、元人的名款,而所用的绢是清代或民国的新绢,那么,这肯定是伪作。如碰到一件元代名家的画,用的是板续,或有一件粉笺蜡笺纸写的书法,署名的却是宋、元书家的,这无须考虑其他,即可断定是伪品,因板和粉笺、蜡笺纸,在明代时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