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字画鉴定中心旧时北京的装裱匠人,手艺相当高超,旧书画虽然破碎至不可分辨、或者脆到几乎一吹即散,仍能装裱如原装。这类不太完整的书画经装裱后,如果悬挂或正视,都不会看出有什么破绽。如果向阳处由背面看,则原形毕露。所以,如果遇到裱得很厚,或者装在镜框之内的书画,就一定要特别注意。
利用装裱鉴定书画真伪其作用有二:一是看其装裱的形制或手法,可以对书画断代。如一些“宣和装”的家画,特点是,卷前有绫天头和黄绢隔水;黄绢隔水贴近画心的上部有赵佶的亲笔题笺。画心后为黄绢隔水和拖尾,原“宜和装”上还必钤盖徽宗的“宣和七玺”印。明清或民国装裱也有其自己的特。二是印书画的程度大。应注意新画旧裱。好的古旧字画原老裱总让人放心。 大约到北宋,渐渐流行装成卷轴。明代的装裱立轴增多,手卷增加引首。册页有的用纸挖裱或镶袜成册。立轴的装裱形式有宽边窄边之分。窄边是仿宣和装,宽边是明代的形制,其特点是用米黄宽边绫圈,上下大地用深蓝花绫装裱。另外有些立轴的画心上端还加了一段纸,称作“诗堂”,上题诗文或赞语等。折扇画的形制是明代永乐以后开始兴起的。清代康熙乾隆时宫廷的装裱比较富丽堂皇,用料、技巧、样式都十分讲究。至嘉庆后宫廷装裱的质量显著下降。清代民间的装裱,尤其是私人收藏家对所藏字画的装裱,其用料的规格和装裱的样式都有自己独到的方式。如清大藏家梁清标重裱表的书画轴多用碧云鹤斜纹绫天地,米黄细密绢圈,缓带与副隔水或绫、绢圈,包首用浅黄绢,轴头用红木或紫檀木制成。手卷则仿宣和装。重裱书画都有梁氏的亲笔题跋。而对联这一形式的出现,大约始于明末,且又限于书法。到了清代亦有少数“画对”或“书画混合”形式出现。装裱的类别和书画的形制,归结起来,有手卷、横披、立轴、屏条、册页、纨扇折扇、对联等。
伪作中情况比较复杂的是“代笔”。有的画家找人代笔是为了赶时间多出作品,自己画了一部分,学生添补另部分,可以说是真假参半。有的是学生作画,自己题款,像金冬心的画有不少是罗两峰画的。有的由于求画者有要求,如本人只能画小幅,而别人非要求他画幅;或本人只能画山水,而别人非要求他加人物,自己不了,只好请人代笔。有的本人虽非画家而有画家之名,贯找人代笔。写字也有近似的情况,管道昇的书札就有经赵孟頫捉刀的,和她的亲笔迥不相同。有的画家代笔者不止一人,以致传世的作品个人风格不一致,像董其昌就有这类情况。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有的是本人画得好,代笔者本领差;有的却是本人画得差,代笔者反而本领大要根据具体的人、具体的作品来分析。在这类情况中,由于本人及代笔者处在同时,所以在时代风格上是没法据以区别的。
事实表明,年代越 远的绢本书画,大多经过多次重裱,每次重梽都要加胶加矾,并用研石加蜡将其背后用力磨光。装裱次数多了,这些绢本书画,表面上有一层亮光,俗称“宝浆亮”。而明中期以后的绢本书画,一般是看不到这层亮光的。而年代久远的纸本书画,装裱次数多了,表面也有一层“镜面光”。故年代久远的书画,都有一种古古香、沁人心牌的光感。另外,鉴定时也决不能专看绢或纸的黑白与破碎残损的程度来断定其年代或真假。如果纸绢破碎残损或成黯淡就认为年代久远,而洁白完整者其年代就一定较近,这就会犯常识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