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字画鉴定服务商怎样从装裱形式来辨别书画的真伪?
装裱与书画本身的关系要间接一些,但有时也可作为鉴定书画的有力佐证。各个时代的绫、锦,其花纹、色泽多不相同,装裱的式样也有出入。前人的收藏印多盖在裱件的接缝上,这就必然同装裱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利用装裱鉴定书画真伪其作用有二:一是看其装裱的形制或手法,可以对书画断代。如一些“宣和装”的家画,特点是,卷前有绫天头和黄绢隔水;黄绢隔水贴近画心的上部有赵佶的亲笔题笺。画心后为黄绢隔水和拖尾,原“宜和装”上还必钤盖徽宗的“宣和七玺”印。明清或民国装裱也有其自己的特。二是印书画的程度大。应注意新画旧裱。好的古旧字画原老裱总让人放心。 大约到北宋,渐渐流行装成卷轴。明代的装裱立轴增多,手卷增加引首。册页有的用纸挖裱或镶袜成册。立轴的装裱形式有宽边窄边之分。窄边是仿宣和装,宽边是明代的形制,其特点是用米黄宽边绫圈,上下大地用深蓝花绫装裱。另外有些立轴的画心上端还加了一段纸,称作“诗堂”,上题诗文或赞语等。折扇画的形制是明代永乐以后开始兴起的。清代康熙乾隆时宫廷的装裱比较富丽堂皇,用料、技巧、样式都十分讲究。至嘉庆后宫廷装裱的质量显著下降。清代民间的装裱,尤其是私人收藏家对所藏字画的装裱,其用料的规格和装裱的样式都有自己独到的方式。如清大藏家梁清标重裱表的书画轴多用碧云鹤斜纹绫天地,米黄细密绢圈,缓带与副隔水或绫、绢圈,包首用浅黄绢,轴头用红木或紫檀木制成。手卷则仿宣和装。重裱书画都有梁氏的亲笔题跋。而对联这一形式的出现,大约始于明末,且又限于书法。到了清代亦有少数“画对”或“书画混合”形式出现。装裱的类别和书画的形制,归结起来,有手卷、横披、立轴、屏条、册页、纨扇折扇、对联等。
利用装裱鉴别书画真伪,主要是看其装裱的形式是否与书画的内容所反映出来的年代相符,并要注意新画旧装作伪,以及各种形制的类别与所书所画的内容是否相合等。 根据书画著录书籍也可以帮助鉴别书画的真伪。当我们在鉴定某件书画作品时,它的内容形式与书画著录中所记载的,如质地、尺寸、内容、名称、印章、题跋等是否相符,这就为这件作品的真伪提供了的依据。 根据著录鉴定书画的真伪应注意正反两方面的问题:有些人以为凡是著录过的作品都是真迹,不加分析地盲目收藏。殊不知,一些著录者由于其鉴赏能力与学识有限,因而误将真迹当做赝品或将赝品当做真迹进行著录的还真不少。尤其是明、清以来,各种著录逐渐增多,有些仍然沿袭旧的格式,只记作者姓名及书画名称,对内容款式只简单地记上几笔,很不具体,有的甚至写错了。也有些人本身收藏作品不多,或根本不是收藏家,却也著书行世,这就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和混乱。
学鉴定还要具有历史、美学、文学的知识,书画创作的基本方法,至少也应该了解的。当然我不是说事先具备这些知识后才能学鉴定,但这知识对于鉴定的重要关系,却是丝毫不容否认的。 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一一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 书画时代风格的形成,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惯、物质条件等有密切关联的,就是说不能脱离它的时代背景。试言写字,自古至今就有过许多变化。宋以前人写字,席地而坐,一手拿简册,一手悬肘挥写。后来用高桌子,手和臂的姿势以及执笔的方法也随之而改变。再后由于科举制度的盛行,不同时期的规定,对书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明代规定虽要写小楷,但书体还未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