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面,钱体上端和左右两侧铸造的宫殿、人物、风光、山水,从图案清晰度分析,可以认为做工十分精制巧妙,栩栩如生。右侧3人亭中幽雅闲读,左侧4人堂内堂外,像是洽谈,买卖火热。下端7人,戴官帽、穿长衫、仰首、捧腹、行走、肩挑物、姿态各一,设计自然、生动、宜人悦目。
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史称“万历三大征”。《明史》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老中国文物商店近几年对万历通宝大钱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明代历通宝银质------------价格:RMB3,130,000----日期:2016-01-15
明代历通宝银质------------价格:RMB4,350,000----日期:2017-09-08
历通宝通下星------------------价格:RMB2,660,000----日期:2017-01-10
明“历通宝”背“穿上日”------价格:RMB5,250,000----日期:2016-04-20
历通宝通下星------------------价格:RMB2,590,000----日期:2017-05-24
近几年万历通宝大钱市场成交的价格:
明代历通宝银质------------价格:RMB2,580,000----日期:2017-03-05
明代历通宝银质------------价格:RMB1,150,000----日期:2016-09-06
明代历通宝银质------------价格:RMB3,340,000----日期:2016-05-09
历通宝大钱一枚----------------价格:RMB2,160,000----日期:2016-11-25
明“历通宝”背“穿上日”------价格:RMB1,660,000----日期:2016-03-05
我国已故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在《历代古钱图说》一书的顶批中写道:“另见,万历通宝背矿银四钱,万历年造背二钱、三钱、五钱、八钱、九钱之银钱,皆珍。”《中国钱币》(1991年四期)在对1959年于上海市郊朱忠禧墓的两枚万历年造银钱的报道中也明确指出:“这两枚银币很是珍贵。”当代著名古钱币专家孙仲汇先生亦认为“万历大银钱也十分珍罕,如万历年造背五钱、八钱、九钱及万历通宝背矿银六钱等”。(孙仲汇《中国古钱鉴赏与收藏》)。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将“万历年造”背“二钱”银钱定为一级,批注:“戴葆庭旧藏,仅见品。”由上可知,明万历银钱的珍稀程度非同一般。
万历(1573—1620)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长的年号。万历前期,张居正主导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但在后期,由于张居正的去世,万历帝开始逐渐怠政,并创下30年不上朝的“历史记录”。加之明朝相继在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发动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史称“万历三大征”。《明史》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根据博宝在线拍卖网2010年--2011年万历通宝小图片及价格_2011年第42周系列在线拍卖统计,在1年的时间内,万历通宝小图片及价格_2011年第42周一共有27枚拍品上拍,总浏览2580次,参与总人次达到34人,出价次数134次,其中价格高的是万历通宝背穿上日纹一组5枚,藏家为关注的万历通宝小图片及价格_2011年第42周如下:万历通宝一组4枚、万历通宝5枚、万历通宝背穿上日纹一组5枚。其中竞争为激烈的万历通宝背穿上日纹一组5枚定价15万元人民币起拍,在经过26次出价后,后以152万元的价格成交!
万历通宝也因为年代的久远,在留存的数量方面,变得非常有限,屈指可数。物以稀为贵,万历通宝也是因此而具有不菲的收藏价值,并且这种价值会随年代的久远而变得更加明显。不管是来自于民间收藏还是国家馆藏,这种交易活动的“象征物品”,文物收藏品的价值无法估计。
万历初年朝廷铸钱并不多,约两万锭,万历十三年(1585年)增为十五万锭,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
九万锭。当时全国铸炉60余座,潞安府是其中较大的两座,平均一年为朝廷铸币近万锭,两座铸钱局需招铸币匠人约三四千名,由此给地方带来丰厚经济利润的同时,也出现了货币私铸取利的现象。万历四十年(1612年)潞安知府在其编纂的《潞安府志》中这样写道:“万历初,遵例鼓铸制钱,一时铜价腾跃数倍,而监造官与匠役减去铜料,杂以铅锡,愚民见利争趋,日有私铸,虽论死不止。而制钱堆积不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