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8 04:37
元朝虽以行钞为主,但也铸钱,史书多有失载。在早期蒙古国时期的“大朝通宝”,有铜银两种。到元世祖忽必烈时,在中统年间(南宋景定元年至四年,公元1260-1263年)铸行了“中统元宝”,钱文为汉文篆书、楷书两体,是钱。但此钱不符合对钱的要求,因为篆书为旋读,楷书为顺(直)读。篆楷皆背无文,但楷书有背四星的,极罕见。
同样可以持纸币换取金条。”他还惊奇地说:“可以确凿断言,大汗对财富的支配权,比任何君主都来得广泛。”元朝纸币的形状为长方形,一般长25-26厘米,宽16-18厘米,版面的四周是花边。上方从右到左印有“××通行宝钞”,正中为数额,有一贯、贰贯、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不等。
《元史·释老传》中载道:“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语。”忽必烈尊喇嘛八思巴为国师,此后也有十余人成为帝师。传说当时有个僧人叫龚柯的率众僧与王妃争道,竟猖狂到从车上把王妃拉下来痛打一顿,并有犯上之语,然而皇帝知道后也不做理论。由此可见元朝僧侣的地位之高,权势之大。元朝的寺院不光香火鼎盛,而且铸钱的炉火熊熊燃烧,热闹非凡,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铸钱炉,和尚们殿前顶礼膜拜,殿后燃火铸钱,好不忙碌。寺院里的自铸钱当然比不上国家正规钱监出的钱,所以元朝传世的供养钱大都铸作粗糙,文字草率,且比一般铜钱小。但传世不多,皆较罕见。
元武宗在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曾铸有两种钱,一种为“至大通宝”汉文楷书钱;另一种为“大元通宝”,用八思巴文,为当十大钱。当时山东、河东、辽阳等地都设有泉货监铸钱,所以至大通宝钱传世较多。此外,另有两种大元通宝钱,一种为钱,背无文,另一种为大钱,正面“大、通、宝”三个字为瘦金体,是仿北宋徽宗大观钱的字体所铸,但“元”字则极拙劣,这种写法为元人所特有。
但孙鼎因其家族资产丰盈,且自身收入较高,对于自己喜欢的钱币,任何一个也不错过。马定祥也时常帮助孙鼎搜集钱币,杜绝珍稀古钱币外流。例如明末大西王张献忠铸造的“西王赏功”金、银、铜三种非流通赏赐钱币,极为珍罕。当它出现在市面时,孙鼎便掷重金收购此套珍稀钱币,1960年2月,孙鼎响应国家号召,包括这套钱币在内共31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褒奖。
元朝自始至终是以强制手段发行不兑换纸币为基本货币制度的。元朝的纸币制度即是我国自宋金以来纸币制度的沿续,也是纸币制度的发展,且制定了《至元宝钞通行条例》,其中详细规定了纸币的制作、发行、流通以及的处理方法。例如纸币是以纸币的数量、规模来定罪轻重的。从受刑时间、罚没财产数量直至死刑都有明细规定,这些都使元朝的纸币制度走向了成熟和完善,对我国古代纸币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官场上的人有花样,寺院里的僧侣们也有手段,他们巧用“供养钱”来掠夺财物。“供养钱”也称“寺庙钱”、“供佛钱”,是寺庙里专门用来放在佛像前供奉的钱币,不是流通货币。但是,元朝的供养钱有别于其它朝代。由于元朝的喇嘛僧位为职官,且贪得无厌,经常以供养钱的名义勒索香客,于是乎供养钱就成了不是货币的货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