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户主介绍,遗留下来的金圆券和关金券初时有40多万元,是厚厚的一叠。因为没有好好保管,随时间的过去,有些金圆券因潮湿而风化了,还有一些安放在不同地方,所以现在家中只剩下十万元左右,共69张不同大小的金圆券和关金券。
一位收藏人士介绍,关金券自1931年5月1日发行起,到1948年11月20日停止收兑止,历时17年半。期间正式发行的关金券品种有47种,未发行的有4种。如果把不同签字、不同字轨、不同号码型体等计算在内的话,品种将近百种。
1948年8月18日,下令实验币制刷新,以金圆券取代法币,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1]但由于滥发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致使大量都市中产阶级因此休业,导致民心大失,成为国民党内战迅速失败的缘故原由之一
老中国文物商店近几年对金圆券伍万元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1949年银行金圆券伍----价格:RMB5,650,000----日期:2017-06-21
1949年银行金圆券伍----价格:RMB3,860,000----日期:2017-07-11
民国37年银行关金伍------价格:RMB1,390,000----日期:2017-06-13
2005年作金圆券招财平------价格:RMB5,340,000----日期:2016-01-13
1949年银行金圆券伍----价格:RMB2,590,000----日期:2017-04-13
近几年金圆券伍万元市场成交的价格:
2005年作金圆券招财平------价格:RMB5,810,000----日期:2017-06-06
1949年银行金圆券伍----价格:RMB5,340,000----日期:2016-08-27
1949年银行金圆券伍----价格:RMB4,440,000----日期:2017-08-01
1949年银行金圆券伍----价格:RMB1,360,000----日期:2017-06-26
金圆券—招财平安符爆破----价格:RMB2,520,000----日期:2016-10-16
解放战争后期中华民国为支撑其崩溃局面而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
发行限额正式宣布撤销后,金圆券发行量开始突飞猛进。11月超过20亿元,1949年1月达200亿元,3月近2000亿元,4月高达5万亿元,5月上海解放前夕达67万亿元,至6月更增至130万亿元,比10个月前初发行时增加24万倍。金圆券面额不断扩大,大钞层出不穷。随着限价政策取消和金圆券发行量的剧增,各地物价立即强力反弹,飞速增长,甚至已出现一日数次涨价的情况。1949年5月21日,上海大米每石金圆券4.4亿元,若以石米320万粒计,买一粒米就要金圆券130余元。当时便出现了一句顺口溜:“一粒米一百元,一尺布十五万”。
宋子文为行政院长时,试图以金融政策稳定法币,抛售库存黄金购回法币。但因为法币发行量仍在增加而没有成果。1948年5月行宪选举后,由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王云五被任为财政部长,开始筹划货币改革。同时,安排原财政部长、原任银行总裁的俞鸿钧亦拟定关于币制改革的方案。俞鸿钧组织的银行专家为主的起草班子,认为法币不作根本性改革还可以维持一定时限的局面,如从根本上改革,那就会垮得更快。
一枚珍贵的邮票,流落欧洲数十年,国内知者寥寥。一批执著的邮人艰苦追寻,终于觅得其踪迹,抢救回国。日前这枚珍贵邮票———“上海一版像金圆邮票”在上海邮政博览馆正式亮相,专家称其为民国邮票的重大发现。
俞鸿钧班子拟定的方案主要着眼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和改善,建议仿照1937年用关金征收关税的办法,所有纳税款和外贸结汇均使用这种特殊货币,而不致随法币一起贬值,这样可使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0%多增加到40%或50%。但对此并不满意,认为不能收集举国的金、银、外汇民间储备应付现实的困难局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