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大齐通宝香炉现在能上门收购吗

时间:2017-12-30 11:06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徐知诰(李昪)所铸造,李昪曾为徐温养子,故名徐知诰,曾被徐温封作齐王,杨吴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废吴睿帝自立,国号大齐,铸大齐通宝,现存世仅两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钱币界称之为“缺角大齐”,另一枚的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四眼大齐”。“缺角大齐”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当时就有人愿用高价收买,戴不忍割爱,太平军攻进上海,戴出于偏见投水自尽,死前将大齐通宝等物深埋地下。后人为了得到这杖稀世真品,争相购买戴宅,掘地数次,终无所获。“四眼大齐”是上世纪20年代泉学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的,此枚大齐通宝虽然不缺角,但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后被著名收藏张叔驯重金购得,藏之密室,从不示人,且因而自号“齐斋”,其对“大齐通宝”的珍爱可见一斑。大齐通宝唯其罕见,弥足珍贵。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大齐通宝”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铸造的种南唐钱币。

  它之所以称“大齐通宝”,是因为吴国皇帝让位给他前,已封他为齐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时,便国号“大齐”。由于国名“大齐”时间短,同时此钱铸量又少而精,流传至今已屈指可数,故格外珍贵难得。

  另一枚古钱币是旋读隶书“天显通宝”。该钱币光背无文,直径2.4厘米,重约2.7克,钱形工整,文字自然,古朴可爱。据有关资料显示,“天显通宝”铸造于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年间,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了。传说1940年上海骆氏曾经有过一枚“天显通宝”,后来在战争中落入日本人手中。

  1999年5月下旬,李老的老伴到上海海淀区沙沟农贸市场买菜,发现有一位上海商贩正在销售古币,回家马上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李老。李老听罢,便急匆匆地赶往农贸市场。李老说:“当时我从钱堆上抄起一把逐枚细看,如果都是同一品种就没有什么收藏价值,而这把钱币包括许多品种,其中有铸造量极少的辽代钱币,我就断定这批钱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后,李老以每枚1元的价格将这批古币全部收购,共有2307枚,

  咸丰通宝珍宝币,铸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币文为戴熙所书,对读戴熙(1801-1860年),字醇士,号榆庵,自称井东居士,道光朝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后引疾归。其诗书画并名于世,是四王以后的山水画大家,被誉为"四王后劲",与清代画家汤贻汾齐名。其山水师法四王,不袭其貌而纯雅过之,有"虞山派"笔意,又受奚冈影响,故又呈"娄东派"气象。所作木石小品,停匀熨帖,亦工花草人物,偶治印亦有古趣。道光时期,宫廷书画多出于其手。戴熙书法走帖学一路,为"馆阁体"书法名家,"尝入直南斋,屡邀宸赏",著有《粤雅集》《习苦斋画絮》等.戴熙论书有云:"识到者笔辣,学充者气酣,才裕者神耸。"乃精辟之论也。

  收藏界2010年3期王建国收藏李弁铸造的“大齐通宝”,钱文纤细清晰,工整有力。宽缘。平背。色泽浅黄。直径约22、5毫米,厚约0、8毫米,重约3

  大齐通宝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钱币,据史料记载,至今只发现过两枚。一枚为清代集币大家张权驯所收藏,这枚钱因四字旁边各有一个小孔,人称“四眼大齐”;另一枚为清代咸丰时大画家戴熙所收藏,这枚钱因上缺一角,人称“缺角大齐”。

  近日,记者在江门市区一名古钱币收集爱好者陈先生家中见到了两枚罕见的古币——大齐通宝和天显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