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6-29 10:38
近日,两则新闻占据了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其一是日本工匠子承父业,耗费22年时间复活失传700多年的中国宋代“曜变天目釉”烧制技艺;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企业 强调发扬工匠精神。
俩个新闻,看似没有什么关联性,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就是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第一个新闻中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再接再厉花费22年时间,复活了父亲终其一生的梦想。这是一种何其可怕的坚持,但是正是这种坚持,才真正体现了匠人精神的可贵。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若想实现真正的自我,社会若想恢复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势在必行。
当今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历发展一日千里。但是在这高速发展的道路上,曾经为中国人应以为傲的“匠人精神”却被中国曾经的学生日本,远远甩在了身后。二战之后,日本与中国同样经历了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惨况。但是,自60年代开始,日本借助美国的帮助,花费短短20年时间,就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一跃成为与美国齐名的经济大国。到了80年代,“日本制造”更是成为国际先进的代名词,索尼、松下、东芝、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等品牌更是成为了世界名牌。同样是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至2000年左右,中国经济经过二十年的发展,GDP从1980年的3015亿美元增长的到了2000年的10808亿美元,增长了近3倍。而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国内GDP更是从10808亿美元82271亿美元,12年增长了8倍,“中国制造”享誉世界。
但是在高速增长的经济背后,“中国制造”也成为了低价的代名词,与“日本制造”的评价简直是天壤之别。2011年,家宝总理在出席2011夏季达沃斯年会提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上台后,更是将“中国创造”指定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道标。而“匠人精神”所提倡的对产品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不正是对“中国创造”最好的体现吗?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企业时,勉励企业发扬匠人精神,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一个企业发展,离开不了高技术的工人,但是工人如果以质量求生存的信念,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个企业是走不远的,一个行业也是发展不下去的。而中国展柜制作行业,作为中国传统的木工工艺的代表,不是更应该把“匠人精神”传承给子孙后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