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滨松蓄电池

时间:2016-05-23 17:08

  滨松蓄电池最佳的服务与物流

  我们与客户之间,只相隔一个电话 

  将顾客与默克的共同利益铭记于心,把顾客的满意作为我们最重要的回报之一,自始至终我们都在努力探求为我们的顾客提供更好更省更有效的服务。

  “一窗式”体系 

  默克采取的“一窗式”客户服务模式,保证客户一个电话一封邮件就可以找到相关人员并得到迅速有效的答复。

  物流与服务的融合联手使默克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紧密,并且有助于默克按顾客相应需求以及市场条件变化作出最直接有力最灵活的反馈和调整。

  客户定制

  任何规则的到位之处都存在于其因地制宜的灵活变通性。除了常规性的货物供应模式以外,默克为客户提供可行性的特殊客户定制服务,包括在货物上附加特殊客户信息,满足客户关于包装方面的特殊要求,代替客户进行进出口报关等等。

  客户定制

  任何规则的到位之处都存在于其因地制宜的灵活变通性。除了常规性的货物供应模式以外,默克为客户提供可行性的特殊客户定制服务,包括在货物上附加特殊客户信息,满足客户关于包装方面的特殊要求,代替客户进行进出口报关等等。

  保证及时的货物运输 

  目前默克公司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共有4个功能各异的仓库,并且安排具有专业资质的化学品运输公司运输货物到客户的中转仓库或者生产基地。而且默克一直都在不断为建立日益有效更加节约的及时货运系统做创造性的努力。

  安全储运 

  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默克公司都把安全和环保放在第一位。从包装到运输,工业或者最终用户真正应用,无一例外要保障其安全,防止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

  对于顾客寄予的信任,公司承诺永远以一流的服务来回报。

  滨松蓄电池的变形记

  滨松蓄电池变形是由于蓄电池内部气体压力过高造成的。为了保证高的氧气复合效率,滨松蓄电池内部保持一定的压力是必要的。在保持高的氧复合效率前提下,安全阀的质量就很重要了。日本JISC8707-1992标准规定,理士蓄电池安全阀的开阀压力在49kPa以下,闭阀压力在lkPa以上。我国原邮电部标准规定,开阀压力在10-4gkPa,闭阀压力为1-lOkPa。

  实践证明,开阀压力应稍低些,取10--l5kPa较为合适,而闭阀压力值接近于开阀压力值为好。为了解决理士蓄电池膨胀问题,必须保证氧气复合效率在98%以上。为此,玻璃纤维隔板的空隙率(应大于93%)、基重、吸酸值等指标是十分重要的。采用优质的隔板是保证上述技术指标的基础,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壁厚裕量,从而解决蓄电池变形问题。

  滨松蓄电池变形不是突发的,往往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当理士蓄电池在充电容量达到80%左右进入高电压充电区时,在正极板上先析出氧气,氧气通过隔板中的孔到达负极,在负极板上进行氧复活反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当充电容量达到90%时,氧气的产生速度增大,负极开始产生氢气。大量气体的增加使理士蓄电池内压超过开阀压力,安全阀打开,气体逸出,最终表现为失水。随着理士蓄电池循环次数的增加,水分逐渐减少,导致蓄电池出现如下情况:

  (1)热容减小。在理士蓄电池中热容最大的是水,水损失后,蓄电池热容大大减小,产生的热量使理士蓄电池温度升高很快。

  (2)某些理士蓄电池出现极板不可逆硫酸盐化,内阻增大,充电时理士蓄电池发热,当温度上升到壳体的临界温度时,产生的热量不能得到充分的散发,将导致理士蓄电池壳体变形。

  (3)由于失水后理士蓄电池中超细玻璃纤维隔板发生收缩现象,使之与正负极板的附着力变差,内阻增大,充放电过程中发热量加大。经过上述过程,理士蓄电池内部产生的热量只能经过蓄电池槽散失,如散热量小于发热量,即出现温度上升现象。温度上升,使理士蓄电池析气过电位降低,析气量增大,正极大量的氧气通过"通道"。在负极表面反应,发出大量的热量,使温度快速上升,形成恶性循环,即所谓的"热失控",最终温度达到80%以上,即发生变形。

  一组蓄电池同时变形时,应先做电压检查。如果电压基本正常,还应测量单格电压判断是否短路,无短路则说明变形是过充电产生"热失控"所致。这时应着重检查充电器的充电参数,若充电电压偏高、无过充电保护、浮充电压高或涓流转换点电流低,则应调整或更换充电器。若一组蓄电池(3只)中只有一只或两只变形,其故障的原因有:

  1)某只理士蓄电池出现极板不可逆硫酸盐化,内阻增大,充电时理士蓄电池发热变形。

  2)某只理士蓄电池连线时反极造成充电发热变形。

  3)理士蓄电池荷电不一致,充电时造成某些理士蓄电池过充电引起变形。荷电不一致可能是由于理士蓄电池存在单格短路或由于用户将理士蓄电池试验放电或自放电引起的。

  为你揭密滨松蓄电池维护的三个阶段

  滨松蓄电池在线容量维护技术实施有一个从“免维护”到“合理在维护”的过渡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给电池补加水,调节浮充电压,使蓄电池容量得到恢复提升第二阶段是检测蓄电池容量的均衡性,把未能达到使用标准的蓄电池用合格备品替换第三阶段是改变不合理的组合结构,使电池处于合理的工作条件,减少蓄电池的非使用性损坏。

  1.冠军蓄电池的补水要求

  阀控蓄电池的失水是造成阀控蓄电池损坏的主要原因。这种损坏在南方地区卜分明岛在通信基站环境中,环境温度与南方相仿。把蓄电池由“贫液”结构改为“富液”结构,可以推迟这种损坏。为了消除这种非使用性损坏,便提出补加水的技术要求,所以,以前生产的阀控蓄电池,注液口采用粘接结构,无法打开,蓄电池一旦失水超过10%,容量就降低到80%以下。现在生产的阀控蓄电池,安全阀采用螺纹结构,可以方便地打开和复原到原始状态。

  对阀控蓄电池补加水,有具体工艺要求。这和以前的开口蓄电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操作失误,补加水后造成整组蓄电池损害的事故已经发生多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四个。

  (1)冠军蓄电池极板硫化的影响。

  在补加水前,由于长期缺水,局部极板已经发生深度硫化,极板已经有大量脱落物,硫化程度越深,脱落量越多同时由于电解液的液面下降,脱落物质呈“干态”存在,即使蓄电池处于充电态,充电反应也不会在这里发生。脱落的活性物质是以PBS04的形式存在的。PBS04是绝缘的,在正负极间不会造成短路。补加水后,电解液的液面上升,脱落的物质处在电解液的包围中,在充电除硫化作用下,PBSO4就会转化成Pb。于是,不导电的物质变成了导电的物质,微短路就开始了。这就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补加水要造成蓄电池的损坏。造成这种损坏的原因并不是补加水造成的,而恰恰是由于没有及时补加水造成的。要避免这种损坏,就要及时补加水,通常每年补加一次,就可以了。

  (2)电解液不均匀化影响。

  蓄电池补加水,如果在浮充电状态下进行。补加的水要与蓄电池内的电解液混合均匀,需要十几天的时间。如果不在充电态,由于水的密度小于电解液的密度,水会长期漂浮在电解液的上面。于是在极板上,下部的电液密度就大于上部的密度,下部的电压高于上部的电压,如图4-35所示。于是蓄电池的自放电就可能会在一夜之同把保有容量

  降到“0”,这时,及时充电容量仍然可以恢复,蓄电池并没有真正损坏。有的基站,由于浮充电压设置偏低,蓄电池组实际处于“假浮充”状态,补加水后就造成蓄电池整组损坏。

  (3)补水量影响。

  开口蓄电池补加水,要求液面高于保护板15~20 mm。对阀控蓄电池补水不能使用这个标准。当时制定这个要求时,曾提出“补水到可见”这个感官标准。这样做,便于操作,如果补加水过多,就会造成蓄电池的损坏。例如,补水量如果超过图4-36的位置,蓄电池很快就会失效。对6 V的连体蓄电池,液面一旦超过穿壁焊的孔位,由于孔密封不易保障,就会造成两个蓄电池共槽,导致蓄电池失效。对2 V的单体蓄电池,一旦液面超过极耳高度,往往由于汇流排和极耳的材料不同,两种材料构成微电池,造成极耳根部腐蚀断裂。补水作业还有其他的要求,按工艺补水到富液状态,实际水位置的控制采用如图437所示的专用的设备,就可避免由于电解液过量造成蓄电池损伤。

  实际工作证实在一个地区补加水,虽然补水量随蓄电池厂家、海拔、负载大小等因素而异,但总有一个统计规律可循。

  (4)水的质量要求。

  补加水的质量,新的国家标准规定用电导仪检测大于100 K即可使用,这个标准就是桶装饮用水的标准,原标准为大于500 K或小于2个西门子。500 K这个纯净度就是蒸馏水的纯净度。用离子交换柱制备的纯水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水的纯净度越低,加入后就会造成蓄电池自放电增大,加速了蓄电池的失效。在纯净水的制备车间,离子再生后的开始阶段,成品水的纯净度很高,达到500 K是没有问题的。实践证明合理的补加水,可有效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欧共体使用的通信蓄电池,已经开始采用补加水。2004氧铁道部已经把补加水编入阀控蓄电池检修规程,现已执行了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