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钱币鉴定公司铅质货币哪里可以出售
民俗钱币的文化内涵研究
汉代"辟兵莫当"钱反映军事崇拜,宋代"福寿延长"钱用于婚庆。五毒钱(明清时期)的蜈蚣图案精度达0.5mm,用于端午节驱邪。某寺庙窖藏出土的"淳化元宝"金质供养钱,佛像衣纹清晰度超同时期铜钱30%。统计显示,清代吉语钱文字组合达200余种,"天下太平"占比35%。最新研究发现,部分镂空花钱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复杂度超流通币。
天命
天命通宝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价格较一般钱币普通品为高,满文钱为小平大型。而且读法不同与一般钱文制式,安左右上下顺序读,颇为奇特。汉文钱为小平钱制式,发行量不大。
天聪
天聪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清朝前身后金的钱币。由清朝太宗皇太在后金皇太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始铸。明天启六年( 1626 )即努尔哈赤天命十一年,皇太嗣位。次年改元天聪。天聪元年铸当十的满文“天聪汗钱”,仿天启大钱的形制。又铸汉文“天聪通宝”钱, 轮廓外圆,很。满洲崛起辽沈时, 为济饷糈而铸。
“天聪汗钱”背“十一两”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世祖。在北京设铸钱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宝泉,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并铸“顺冶通宝”。在清军刚入关时,允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
顺治
顺治通宝是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所铸钱。顺治元年,在北京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宝泉铸币,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设钱,钱币上用楷书写着“顺治通宝”。顺治通宝的成分红铜七成,白铜三成。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清世祖去世,康熙帝继位。只保留户部宝泉和江南省江宁铸“康熙通宝”制钱,其余各停铸。后于康熙六年各省恢复铸行,此后又相继停铸行。康熙通宝钱铸行时间长达六十年,铸量较多,但版本较简单,北京宝源,宝泉两沿“顺治通宝”满文钱式,背文满文,其它各地钱所铸,背文满汉文名各一字,民间为方便记忆把这钱钱名串成了一首诗“同福临同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此外还有“巩”、“西”两种,但数量不多,要收集全不易。
康熙
康熙通宝,清代钱币。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钱径2.5-2.7厘米,重3.8-5.5克。钱面文字“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
“康熙通宝”套子钱一组三枚
康熙于公元1772年去世,清世宗雍正即位。雍正帝即位后,仍以杜私铸,平抑物价入手,白银外流,实行铜钱紧缩。于雍正元年铸行“雍正通宝”,沿康熙四十一年制,钱重一钱四分,力求精美标准,大小分二类,大钱与“康熙通宝”大钱相仿,小钱直径2.4厘米,当时全国共有二十多个钱,都是康熙时,雍定一省只设一个钱,于四年时,改山西为宝晋,山东为宝济,台湾省为宝台等等。九年时又在江南增设了江宁宝安,在西南分别设立了四川宝川,贵州宝黔,湖北宝武等,又停撤了临、清、宣府、蓟、同、等,一省一的得以实现,私铸情况也有减少,后来西北战事扩大,西南边铸也发生叛乱,战事频起,雍正十一年时,再次实行铜钱减重,变为每文一钱二分,后清朝百余年制钱重量要求没有变化。顺治通宝钱背文格式,一律按照前朝宝泉、宝源泉钱式,背文穿左为满文“宝”字,穿右为满文钱名,其中“川、桂、陕、福、台”等,少见到。由于雍正帝钱法严谨,私铸较少,所以雍正通宝制钱上都边阔字正,形态工整。
雍正
雍正通宝雍正通宝是清代钱币,用黄铜铸造,做工,雍正通宝现为五帝钱的一部分,五行属土,有辟邪的功效。始铸于雍正元年(1723年),是继顺治、康熙后的第三代清钱币。
雍正通宝宝黔折二试铸
雍正帝于雍正十七年死于热河行宫,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铸行“乾隆通宝”要求仍重一钱二分,该钱书法铸工都比雍正时更为精美。初清政府仍继续执行通货紧缩的。钱较雍正时有所增减,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宝河、宝巩、宝济三,于乾隆五年时开宝福,七年开宝桂,十年开宝直。乾隆朝以前的制钱不加锡,以铜、铅、锌配制,称之为“黄钱”,在乾隆五年规定在铸钱铜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锡,称为“青钱”。
乾隆
该钱币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背面的满文比较复杂,上面有很详细的价格和钱币拓片。乾隆通宝钱径约25毫米,重约3g。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
“乾隆通宝”背“宝源”小平母钱
公元1796年,高宗让位,仁宗登基,改元嘉庆,嘉庆年间,清政府允许百姓使用白银,并且再次整顿钱制,增加铸造量,铸行“嘉庆通宝”,初所铸力求工整美观,钱重一钱二分,面文仍用宋体,背文为满文名。但有背文于穿左用草书,穿左用楷书,有“福、寿、康、宁、桂”也有穿右为满文“宝”字,穿右为楷书“福、寿、康、宁”连在一起为一种吉语,是钱为吉庆所铸之钱,也叫“吉语钱”,参与流通。
嘉庆
嘉庆通宝铸于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1820年)。钱径2.2-2.6厘米,重2-4克。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满文左"宝",右为满文铸造钱名,如泉、源、苏、河、广等。
嘉庆通宝 背 宝川 大型开炉钱
从顺治到嘉庆是清朝的盛世期,社会生产较稳定,在钱制上是明朝的延续,在发行制度上较前朝更加健全一些,皆为小平钱,有利于流通。
道光
道光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铸于清宣宗道光年间,钱径一般2.2-2.4厘米,重2.5-3.6克。道光通宝只少数钱背有星月纹以及记地、记年、记值的汉字,但却不多见。
道光通宝背宝苏常平式
道光三十年,清宣宗去世,文宗即位,第二年改元咸丰,户部准命各钱铸“咸丰通宝”制钱。三年推出“咸丰元宝”及“咸丰重宝”大钱,咸丰钱币版本多,有近千种。(小编这里有马老巨著《咸丰泉汇》清楚版本,有需要的可以私信)
咸丰
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年)所铸平钱。因政治腐败,经济危困,铸行未久即收到各种重宝、元宝大钱冲击,通宝钱遂严重贬值,故制作简陋,形制混杂;全国27所铸的小平钱,铜质、大小及文字各不相同,粗略者多而者罕见。一般直径2.2~2.6cm,重2.4~4.2g,其中大样钱鲜见,而更多为私铸劣质薄小钱,期间鹅眼钱重不足1g。背文满文各宝名,常见者大约20左右,尤以“宝台”“阿克苏”“宝通”所铸为稀少。传世尚有“咸丰通宝”雕母数种,为珍贵。
咸丰通宝背宝源大制钱
“咸丰通宝”一组四枚
咸丰通宝宝福一十、二十、五十
“咸丰通宝”背“宝福一百”
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其中“天”字两横上长下短;“囯”字内为“王”字),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1] 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钱一组四枚
太平天国背圣宝宋体当百
清文宗于咸丰十一年七月死于热河,清穆宗继位,改元祺祥,铸有“祺祥通宝”、“祺祥重宝”而后改元为同治,于同治元年开铸“同治通宝”制钱,面文仿宋,楷书都有,各地所铸之钱参差不齐,轻重不一。
祺祥
祺祥通宝是清始铸,还未发行,十月五日即被勒令废除,“祺祥”年号仅存69天。铸币回炉铸为“同治”钱(1861年),与祺祥重宝一起并称为中国寿命短的钱币。
“祺祥通宝”背“宝泉”小平
祺祥重宝是一枚古代钱币,铸于清穆宗初登基时(1861年)。时值载垣、肃顺八大臣奉诏辅政,即改元祺祥,并铸祺祥通宝与祺祥重宝当十钱。
“祺祥重宝”背“宝源当十”
同治钱因铸钱亏损等原因,铸行很不正常,时铸时停,现常见约有宝泉、宝源、宝苏、宝浙、宝巩、宝昌、宝川、宝桂、宝直、宝云、宝东等钱,其余皆少见或仅见样钱。同治年间仅铸行了当十以下大钱,开铸的钱有:宝源、宝泉、宝云、宝巩和新疆阿克苏等,大小轻重也不一,新疆及宝巩曾铸有当五钱,新疆宝伊有当四钱。同治时期本就铸钱不多,民间又普遍使用白银,而且外国机制银元的输入颇多,且成制度均有,使用颇方便,故而铜钱的使用也就日见减少了。
同治
清朝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铸造。版式类似“康熙通宝”, 同治通宝“乾隆通宝”,有苏,川,云,源。昌,桂等记,但铸量较清朝前期钱已有大减。如宝陕,济,伊,武,福,南,黔,广,晋,阿克苏等仅见与部颁样钱。
同治通宝背宝泉当五十
同治重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于清朝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铸造。同治重宝其宫廷意义在于是两宫同治(尊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懿贵妃、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而在民间看来,是上下一心、同臻郅治。
“同治重宝”背“宝源当十”母钱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穆宗去世,慈禧太后迎立自己的胞妹(醇亲王福晋)的儿子入继为帝,改元光绪,先后铸行过“光绪元宝”和“元绪重宝”,“光绪通宝”,通宝制钱铸于公元1875-1908年之间,钱重从开始的一钱逐步减至八分,减至六分,该钱书法为楷书,此外宝福也铸过篆文钱,光绪通宝钱背文为满文记名,也有星月纹,字有宝河、宝真、宝津、宝云、宝黔等,还有铭“千字文”者(即背穿上各见“千字文”中一字,为宇、宙、日、月、往来等字)。
光绪
光绪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铸。钱文楷书或楷兼隶,楷兼宋三体。背文满、回文记、记年、记吉语,记批次等多种形式。
“光绪通宝”背“宝泉”小平母钱
“光绪通宝”机制方孔一组四枚
光绪重宝是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在光绪年间 公元1875—1908年 所铸的当五、当十钱。形制较小平钱工整,面文为清秀楷书,直读,背穿左右为满文宝名,上、下为汉文“当五”或“当十”二字。传世以户部宝泉和工部宝源铸造的较为常见,旧谱所列的各省铸造的18品,恐系补铸,今不多见。
“光绪重宝”背“宝泉当十”母钱
光绪帝于三十四年十月,(公元1908年)去世,此前一天慈禧太后去世,醇亲王之子溥仪继位,改元宣统,为封建社会的一位皇帝。
宣统
宣统年间,全国各省几乎都已停铸制钱,仅宝泉铸过一种重一钱的“宣统通宝”小平钱,数量也不多,分为大小两种,新疆地区有“宣统通宝”红钱,以及宝广、宝福两出过机制币。宝泉所出的大钱直径在2.4厘米,小样钱直径1.8厘米,因为溥仪登基时只有3岁,加上钱也不大,因此民间把此钱称为“小宣统”、“小宣统”面文书法为楷书,背文为满文名。
清代宣统通宝宝泉样钱
“宣统通宝”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王朝的一位帝王铸行的一种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行从秦始皇统一六国铸行“半两钱”到“宣统通宝”结束,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是我国乃至世界铸币史上的一个。
太平通宝(清末钱币)
清末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公元1853-1855)年间铸造有“太平通宝”。背有日,月纹反清复明之意。形制为小平钱。
小刀会太平通宝
清末起义军钱币还有平靖、天朝、开元、皇帝、盘古、义记金钱等。
武汉钱币鉴定公司铅质货币哪里可以出售
古钱币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还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在中国,有一些古钱币因其稀有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了收藏界的宠儿,价格也昂贵。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贵的 5 种古钱币。
一、“祺祥重宝”背“大清镇库大钱”
“祺祥重宝”背“大清镇库大钱”是清朝咸丰年间铸造的一种货币,直径约 10.9 厘米,重约 400 克。这种货币是为了庆祝咸丰皇帝登基而铸造的,由于铸造时间短,数量稀少,因此珍贵。在 2013 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枚“祺祥重宝”背“大清镇库大钱”以 485 万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当时中国古钱币拍卖的高纪录。
二、“辽代年号平钱”
“辽代年号平钱”是辽代铸造的一种货币,由于辽代历史较短,货币铸造数量也比较少,因此“辽代年号平钱”珍贵。在 2010 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枚“辽代年号平钱”以 425.6 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当时中国古钱币拍卖的第二高价。
三、“战国时期'下阳’背'十七·两’大型三孔布”
“战国时期'下阳’背'十七·两’大型三孔布”是战国时期赵国铸造的一种货币,由于铸造工艺精湛,文字清晰,因此珍贵。
在 2012 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枚“战国时期'下阳’背'十七·两’大型三孔布”以 368 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当时中国古钱币拍卖的第三高价。
四、“五代十国'开平通宝’”
“五代十国'开平通宝’”是五代十国时期梁太祖朱温铸造的一种货币,由于铸造时间短,数量稀少,因此珍贵。在 2010 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枚“五代十国'开平通宝’”以 255.3 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当时中国古钱币拍卖的第四高价。
五、“南宋'大宋通宝’当拾”
“南宋'大宋通宝’当拾”是南宋时期铸造的一种货币,由于铸造工艺精湛,文字清晰,因此珍贵。
在 2011 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枚“南宋'大宋通宝’当拾”以 230 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当时中国古钱币拍卖的第五高价。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先秦时期开始,到清代时期不同政权铸造的钱币信息一览!
先秦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货币的发展阶段,从天然货币到铜铸币,从单一的贝币到春秋战国时期刀布圜钱的百花齐放,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已成为世界货币史上的一朵奇葩。
【贝币】
非金属贝 → 海贝 蚌贝 石贝 骨贝 陶贝
金 属 贝 → 铜贝 银贝 鎏金、包金、金贝
蚁 鼻 钱
【罄币、鱼币】
罄币 鱼币
【布币】
空 首 布 → 原始空首布 平肩空首布 耸肩空首布 斜肩空首布 空首式平首布
桥 足 布
楚 布 → 殊布当釿 四布当釿 殊布釿四
锐 角 布
尖 足 布 → 大型尖足布 小型尖足布
类圆足布、类方足布 → 类圆足布 类方足布
方 足 布 → 中原方足布 燕氏方足布
圆 足 布 → 蔺 离石
三 孔 布
【刀币】
针首、尖首刀 → 针首刀 尖首刀 卤刀
明 刀
齐 明 刀
截 首 刀
直 刀 → 甘丹 甘丹刀 白人 白人刀 城白 城 王刀 蔺 言阳新刀
齐 刀 → 齐大刀 齐之大刀 安阳之大刀 节墨大刀 节墨之大刀 齐返邦长大刀 莒大刀
【圜钱】
垣 共 桼垣一釿 蔺 半釿 半圜 一铢重一两十二 一铢重一两十四 西周 东周
封坪 济阴 离石 卫釿 襄阴二 共屯赤金 共少半釿
【方孔圆钱】
两甾 文信 长安 賹化 賹四化 賹六化 一化 明化 明四
秦汉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至东汉灭亡(公元220年)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古钱币形制统一和继续发展的阶段,圆形方孔钱取代了刀布,虽然中间经过了反复(王莽的币制),但“孔方兄”成为中国古钱的代名词,它为以后钱币的标准化和大量铸行奠定了基础。
【秦】
半两
【西汉】
半两 三株 白金三品 五铢
【新莽】
契刀、金错刀 → 契刀五百 一刀平五千
六泉 → 小泉直一 幺泉一十 幼泉二十 中泉三十 壮泉四十 大泉五十
十布 → 小布一百 幺布二百 幼布三百 序布四百 差布五百 中布六百 壮布七百
第布八百 次布九百 大布黄千
货泉、货布 → 货布 货泉
布泉 金匮直万 珍匮五千
【东汉】
东汉五铢 龟兹五铢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公元220-581年),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生产破坏,是中国货币经济的倒退时期,钱币铸量变小,质量变差,物物交换所占比重增大,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有所改善,这一时期也是货币理论、钱币美学的萌芽时期,《钱神论》也作于此时。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趋于稳定及佛教的发展,影响了钱币艺术,这时所铸钱币往往特点鲜明,如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布泉(又称北周三品)等,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三国】
魏五铢 蜀五铢 直百五铢 太平百钱 世平百钱 直百 直一 定平一百 章武直百
大泉五百 大泉当千 大泉二千 大泉五千
【西晋】
【东晋十六国】
丰货 汉兴 太夏真兴 凉造新泉
【南朝】
四铢 孝建四铢 大明四铢 永光 景和 两铢 太清丰乐 太货六铢 续铢 五铢
【北朝】
太和五铢 永安五铢 常平五铢 北周五铢 布泉 五行大布 永通万国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是中国又一个统一、繁荣时期,隋五铢、初唐至盛唐的开元通宝,数量虽大但个个精美,部分开元钱的字口如刀削斧劈,令人叹为观止。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渐衰,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中国又陷入分裂、战乱,朝代更替频繁,这一时期钱币特点是铸量少、工艺粗、品种多、珍品多,其中也不乏精美的(如后周和南唐的钱币),其中南唐钱币早出现了“对钱”(即两枚钱币仅书体不同,钱文、大小、铜质均相同),成为北宋时期对钱大量出现的先声。
【隋】
隋五铢
【唐】
开元通宝 乾封泉宝 乾元重宝 大历元宝 建中通宝 咸通玄宝
得壹元宝 顺天元宝 会昌开元 高昌吉利 突骑施钱
【五代十国】
开平通宝 开平元宝 天成元宝 天福元宝 汉元通宝 周元通宝
永平元宝 通正元宝 天汉元宝 光天元宝 乾德元宝 咸康元宝
开元通宝 永隆通宝 天德重宝 天德通宝 天策府宝 乾封泉宝
乾元重宝 广政通宝 大蜀通宝 保大元宝 永通泉货 唐国通宝
大唐通宝 开元通宝 开国通宝 大齐通宝 乾亨通宝 乾亨重宝
飞龙进宝 永安一十 永安一百 永安五百 永安一千
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钱的大繁荣时期,钱币铸量大、品种多、版式多,往往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性,皇帝也参与其中,亲自书写钱文,即所谓“御书钱”。到了北宋徽宗时期,中国的钱币艺术达到高峰,徽宗皇帝不是治国明君,确是颇具天赋的艺术家,此时的 “瘦金体” 御书钱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等,将中国古钱独有的钱文之美、形制之美和工艺之美三者结合,成为后人超越的高峰。南宋时期钱币的铸量较北宋有大幅下降,版式也逐渐趋于单一,钱文以宋体为主,整个南宋钱稍显沉闷,但后期所铸部分大钱(如嘉定元宝折十、大宋通宝当拾等),却颇得徽庙遗风,备受藏家青睐。
【北宋】
宋元通宝 太平通宝 淳化元宝 至道元宝 咸平元宝 景德元宝 祥符元宝
祥符通宝 天禧通宝 天圣元宝 明道元宝 景祐元宝 皇宋通宝 康定元宝
庆历重宝 皇祐元宝 至和元宝 至和通宝 至和重宝 嘉佑元宝 嘉佑通宝
嘉佑重宝 治平元宝 治平通宝 熙宁元宝 熙宁通宝 熙宁重宝 元丰通宝
元丰重宝 元佑通宝 绍圣元宝 绍圣通宝 绍圣重宝 元符通宝 元符重宝
建国通宝 圣宋元宝 圣宋通宝 崇宁通宝 崇宁重宝 崇宁元宝 大观通宝
政和通宝 政和重宝 重和通宝 宣和元宝 宣和通宝 靖康元宝 靖康通宝 应感通宝 应运元宝
【南宋】
建炎通宝 建炎元宝 建炎重宝 绍兴元宝 绍兴通宝 隆兴元宝 隆兴通宝
隆兴重宝 乾道元宝 乾道通宝 乾道重宝 纯熙元宝 淳熙元宝 淳熙通宝
绍熙元宝 绍熙通宝 庆元通宝 庆元元宝 嘉泰通宝 嘉泰元宝 开禧通宝
开禧元宝 圣宋元宝 圣宋重宝 嘉定通宝 嘉定元宝 宝庆元宝 大宋元宝
大宋通宝 绍定通宝 绍定元宝 端平通宝 端平元宝 端平重宝 嘉熙通宝
嘉熙重宝 淳祐元宝 淳祐通宝 皇宋元宝 开庆通宝 景定元宝 咸淳元宝
临安府钱牌
辽金西夏元是和宋代时期相当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铸币,辽代(公元907-1125年)建国比北宋还早,契丹族以游牧和渔猎为主,开始并不用钱,后来所铸钱币风格多粗犷,别有北方民族的韵味,其中不少珍稀品种。金代(公元1115-1234年)虽也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它占据了中原政治、文化的繁荣地区,钱币受到徽宗铸钱的影响,加上工匠的较高,金代钱币几乎不精,许多钱文书法精妙伦,使人感受到金代统治者对汉文化的仰慕。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位于西北的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国土面积不大,早期铸币风格类辽,铸工较粗,中后期类宋、金,逐渐精美。元代(公元1206-1368年)主要使用钞(即纸币),很少用钱,前期铸量少,铸工较粗,中后期数量渐多,且不乏精美品(主要指至正时期)。元代还有一种礼佛用的供养钱,可能为寺庙所铸,钱体较小,书体随意,但也可能参与流通。元末起义军钱是是颇具特点的一类钱币,往往书法流畅劲道、铸工精美,这类钱除作为货币流通外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彩,具有宣传义军政权的作用。
【辽】
天朝万顺 通行泉货 神册通宝 天赞通宝 天显通宝 会同通宝 天禄通宝
应厉通宝 保宁通宝 统和元宝 景福通宝 重熙通宝 清宁通宝 咸雍通宝
大康通宝 大康元宝 大安元宝 寿昌元宝 乾统元宝 天庆元宝 助国元宝
壮国元宝
【金】
天辅元宝 天眷通宝 天眷元宝 天眷重宝 皇统元宝 皇统通宝 正隆元宝
大定通宝 泰和通宝 泰和重宝 崇庆通宝 崇庆元宝 至宁元宝 贞佑通宝
贞佑元宝 阜昌元宝 阜昌通宝 阜昌重宝
【西夏】
福圣宝钱 大安宝钱 贞观宝钱 元德通宝 元德重宝 大德通宝 天盛元宝
乾佑宝钱 乾佑元宝 天庆宝钱 天庆元宝 皇建元宝 光定元宝
【元】
大朝通宝 大朝金合 中统元宝 元贞通宝 元贞元宝 大德通宝 至大通宝
至大元宝 大元通宝 大元 皇庆元宝 皇庆通宝 延祐元宝 延祐通宝
至治元宝 至治通宝 泰定通宝 至顺通宝 至顺元宝 至元通宝 至正通宝
至正之宝 供养钱
【元末起义军钱】
龙凤通宝 天佑通宝 天启通宝 天定通宝 大义通宝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也主要以钞为主,但早期的大中通宝、洪武通宝种类、数量却不少,其中不乏珍稀品,后来用铜钱就渐渐少了,钱文的艺术性也逐渐下降,永乐、宣德以下,匠气渐浓,到了后期(天启、崇祯时期)因纸币贬值,加上战乱频仍、财政吃紧,银和铜钱的使用又多了起来,天启时期有大钱,崇祯以小平钱为主,数量众多,版式复杂。南明钱和明末起义军钱铸量也较多,这时出现了一种“折银钱”,即背文有“五厘”、“壹分”等折银价,这一时期也有大珍品,如张献忠所铸金、银、铜三种西王赏功钱,久负盛名。
【明】
大中通宝 洪武通宝 永乐通宝 宣德通宝 弘治通宝 嘉靖通宝
隆庆通宝 万历通宝 万历银钱 泰昌通宝 天启通宝 崇祯通宝
南明钱 → 大明通宝 弘光通宝 隆武通宝 永历通宝
【明末起义军钱】
永昌通宝 大顺通宝 西王赏功 兴朝通宝
【三藩钱】
利用通宝 昭武通宝 洪化通宝 裕民通宝
清代(公元1636-1911年)是铜钱的一个高峰,早期的钱币依然延续了明末的风格,工匠气息浓,观赏性较差,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制钱铸工精整,分量足,传世品多黄亮,到了中期(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质量趋于下降,钱体逐渐轻小,到了中后期的咸丰朝,太平天国起义、外敌侵扰,国家财政困难,朝臣于咸丰三年提议铸大钱,并多由名家书写,钱文风格为之一变,几乎各地钱都有了自己的风格,看面文即知铸地,一时百花齐放。
【清】
天命通宝 天聪通宝 顺治通宝 康熙通宝 雍正通宝 乾隆通宝
嘉庆通宝 道光通宝 咸丰通宝 咸丰重宝 咸丰元宝 祺祥通宝
祺祥重宝 同治通宝 同治重宝 光绪通宝 光绪重宝 宣统通宝
【清末起义军钱】
太平天国钱 → 天国背通宝 天国背圣宝 太平天国背圣宝
天国太平背圣宝 天国圣宝背太平 太平圣宝背天国
金钱义记 平靖通宝 平靖胜宝
武汉钱币鉴定公司铅质货币哪里可以出售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定都开平府(上都)。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面。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等,但均遭失败。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治未上正轨,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超越历代。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以“圆形方孔”为标志的钱币形制特点在政治上被视为中华正统身份的及中华文化的符号,成为文化上认同、政治上归属并自视中华正统的一个重要。
穿越到哪个朝代生活不便捷?私以为是先秦:中原地区使用布币,北方及山东地区流通刀币,楚国使用蚁鼻钱……光算这几种钱的“汇率”就能把CPU烧干。所以如果可以穿越,还是穿越到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后好,因为从秦朝到清朝末年,圆形方孔钱形制不改,是千年长红的“顶流”。
在中华民族历史中,钱币作为各民族之间政治关系、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如同年轮一般,记录和见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
近日,“道中华”专访了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王永生,讲述圆形方孔钱记录的历史痕迹。
记者:您怎么看待不同朝代的钱币形制与中华民族演变发展的关系?
王永生:钱币是人类早发明的文明要素之一。钱币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且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实物见,每一枚钱币上都承载和记录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一部钱币史也是一部人类演变发展史。
先秦存在四大钱币体系:一是源于青铜农具的布币,主要流通于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对应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明;二是源自古代实用刀削的刀币,主要流通于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北方及山东地区,对应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狩猎文明;三是源自铜贝的蚁鼻钱,主要流通于楚国势力范围内,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四是源自玉璧的圜钱,初兴起于中原地区的魏国,后来在位居西部的秦国发扬光大,逐渐发展形成战国时期的主流钱币形态。
可以说,先秦时期起源并发展形成的四大钱币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早期的多元性及“区系类型”特点。
记者:在先秦如火如荼的钱币“海选”中,圆润小巧的圜钱战胜温柔端方的布币、威武霸气的刀币,以及神秘冷艳的蚁鼻钱,在这场竞技中“C位”出道,经过秦国的后续改造,原本“圆形圆孔”的圜钱演变成“圆形方孔”,并成长为之后两千多年钱币历史中的“顶流”,它的“流量密码”是什么?
王永生:圜钱形制上的这一改变与秦国崛起并统一六国,以及当时流行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命皇权”的政治思想密切相关。
圜钱初是圆孔,源自古代的玉璧。后来变为方孔则是受玉琮的影响。玉璧与玉琮都属于古代重要礼器,玉璧用于祭天,玉琮用于祭地。玉琮的特点是兼具“圆”与“方”两种形制,内圆天,外方地。即所谓“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玉琮外方内圆的这一基本形制,表示的正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战国时期“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天命皇权”的政治思想,在钱币上体现为“外圆”天命,“内方”代表皇权。钱币流通到哪里,就表示它所代表的皇权威仪散布到了哪里。于是,秦国仿照玉琮“外方内圆”的形制,将圜钱的“圆孔”改成“方孔”,铸造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成为秦国的法定货币。
秦半两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记者:秦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个大一统政权,作为它的法定货币,“圆形方孔”钱为何能在后续两千多年中持续流传?
王永生:秦王一统天下后,为确立作为“天下”“皇帝”的正当性,需要借助“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来宣传“天命皇权”的政治思想,于是便用秦国“圆形方孔”形制的半两钱,统一六国的钱币。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半两钱。汉武帝虽然将钱币的重量从“半两”改为“五铢”,但是仍然保留了“圆形方孔”的形制特点。自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间,虽然朝代更替,但以“圆形方孔”为标志的钱币形制特点在政治上被视为中华正统身份的及中华文化的符号,成为文化上认同、政治上归属并自视中华正统的一个重要。
汉五铢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记者:在我的认知里,北方草原民族以游牧为生,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钱币,因此他们几乎都不曾铸造钱币。他们与农耕民族之间的贸易主要是用畜产品交换农产品,比如历史上的茶马贸易。但有趣的是,每个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却几乎地铸造了各自的圆形方孔钱,这又是何原因?
王永生:对于古代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只有获得中原地区民众的认同,才具有称帝及统治中原的正统合法身份。而要完成这一身份的转换,直接明了的办法就是铸造蕴涵有“天圆地方”宇宙观及“天命皇权”政治思想的圆形方孔钱。
我来介绍三枚有故事的钱币。
枚钱币是“永通万国”。这枚钱币铸造于北周。因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以“万国宗主”自诩,后来的东西两魏,以及北齐、北周也都曾经以“万国之首”自居,因此诞生了以“永通万国”作钱文的钱币。可见被中原文化深刻影响的鲜卑贵族已经以正统的之国传承者自居,他们认为自己已是的中华,而是落后的夷狄。
北周“永通万国”铜钱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第二枚钱币是“至元通宝”。这枚钱币铸造于元代,形制上继承了自秦汉以来确定的圆形方孔传统,正面钱文用忽必烈的“至元”年号,铸汉字“至元通宝”。背面用八思巴文、畏兀儿文及西夏文,分别拼读的是汉字“至治通宝”的读音。这一创制既照顾了不同民族文字的“多元”,也遵守了圆形方孔的“一体”,形象地反映了元代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特点。
四体文“至元通宝”钱币的铸造意义重大。它不但反映了元英宗借助元世祖忽必烈的政治影响力来宣传“天下一家”的政治理念,还见了元代在“多元一体”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
第三枚钱币是“乾隆宝藏”。这枚钱币铸造于清代。清代入关以后普遍将方孔圆钱的正面用汉文,为年号加通宝,背面则用满文纪铸。而这枚钱币的之处在于它的流通区域是西藏地区。本着“顺俗从宜,各因其便”的原则,照顾藏族百姓用银传统,没有像内地那样铸造铜钱,而是打制银币,正面为汉字“乾隆宝藏”及纪年,背面是藏文“乾隆宝藏”及纪年。除文字外,正背两面都打印有藏文化传统的吉祥图案。尤为的是在银币的正背面,专门打印一个正方形图框,像是穿孔却没有打透。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既体现了中国传统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特征,又体现“乾隆宝藏”银钱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华钱币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金匮直万
新朝王莽时期所铸钱币,字体优美、铸工、造型别致,如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等都是珍品;其中有一款神秘的钱币,造型奇特,上呈方孔圆形,书“金匮”四字,下呈长条方形,书“直万”二字,被古钱币投资收藏者称“金匮直万”,价值无可估量。
大泉五千
成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国吴钱,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铸大钱。篆书“大泉五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五千。,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是继王莽后大的虚值钱。另有大泉当千、大泉二千,传世也较少。
大泉五千传世少,早期评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至今亦鲜有发现。
太夏真兴
相传公元419年,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还都统万(今陕西靖边白城子),改元真兴并铸“太夏真兴”钱。大夏(古时“太”与“大”同义)乃国号,真兴乃年号。“太夏真兴”钱是我国早的一枚国号、年号并铸在一起的钱币,存世稀见。
共屯赤金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共屯赤金”铜质,直径43毫米,系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纪)魏国所铸,主要流通三晋地区,圆孔,面无廓,背平,为早期圆孔圜钱。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以下两钱请对比鉴定)
共屯赤金圜钱存世罕见,是先秦名珍之一,1982年山西省侯马市战国墓中曾出土一枚,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
古币 永光
景和!永光重二铢,正面左右刊写“永光”二字;素背;钱文采用小篆变体薤叶篆,篆法纤巧绮丽,精美伦,直径18.1毫米,重1.2克!
古币 景和
景和钱币,面文“景和”二字,篆书,横书穿孔两侧,笔画清楚。该钱由官府颁布准式,交民间依式样鼓铸,再交官验收通行,严禁盗铸剪边,因此文字轮廓较永光精整。废帝改元后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稀罕。
古钱币作为古玩的一种,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古玩收藏,而古钱币收藏,一直是古玩收藏界经久不衰的话题,与此同时,也再次验了“盛世收藏”这句老话。
古玩收藏,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精神上的享受。从古至今,收藏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全国性的“收藏热”,从北宋末年到康熙年间,再到清末民初,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多以收藏为乐。那么,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贵的十大古钱币。
一、清·镇库祺祥重宝(母钱)
祺祥重宝,铸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同年七月,咸丰帝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以肃顺为首的八位大臣受遗诏辅政,拥护年仅6岁的载淳太子继位,改年号为“祺祥”,并开始铸造祺祥通宝、祺祥重宝。
祺祥通宝为小平钱,祺祥重宝为当十。祺祥钱铸期不足一个月,朝廷发生政变,载垣、肃顺、端华三大臣被诛杀后,慈禧太后以辅政为名开始了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而“祺祥”新铸钱被大量回收,改铸为“同治”。因祺祥年号钱铸期短,外加回收改铸,所以存世量少。
该币为黄铜所铸,面文为“祺祥重宝”,背文上下为币值“当十”,左右为满文钱地名“宝源”,其直径为3.48cm,重约18.9g。2013年,在北京诚轩拍卖会上,以575万港币成交,约合485万。二、辽·年号平钱27枚1、此次拍卖共计27枚,其中年号平钱24枚包括天赞通宝、神册通宝、天显通宝、大同通宝、会同通宝、天禄通宝、保宁通宝、应历通宝、乾亨通宝、开泰元宝、统和元宝、太平通宝、景福通宝、太平元宝、重熙通宝、咸雍通宝、清宁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大安元宝(长安版)、寿昌元宝、天庆元宝、乹统元宝、保大通宝。
2、非年号平钱3枚包括通行泉货、壮国元宝、助国元宝。
此27枚钱币构成了完整的辽代年号平钱。目前,无论是机构、还是私人都很难集全此27枚辽钱,正因如此,更加显得珍稀和难得。2010年,在世佳艺术拍卖会上,以425.6万成交。
三、战国“下阳”背“十七两”三孔布
该钱币为大型三孔布,文字秀丽,边缘轮廓线不断,为先秦时期所铸,高为7.3cm,宽处为3.7cm,重约13.4克。2012年,在北京诚轩拍卖会上,起拍价为80万元,以368万成交。
四、赵国“武阳”背“一两”三孔布
该钱币为大型三孔布,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河北石家庄地区。其字体清晰,边缘轮廓线完整,浇口在上方首部。2010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352.8万元成交。
五、清·咸丰重宝大清宝福一百铜币
咸丰重宝大清壹百铜币,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宝福铸,该钱币为试铸币,被称为清代之罕珍,存世孤品。正面为咸丰重宝,背面为大清壹百和满文宝福纪,聚集了国号(大清)、年号(咸丰)、纪(宝福)、币值(壹百)于一体,面文字体为宝福的山谷体,精美伦,具收藏价值。2013年,在澳门中信拍卖会上,以322万港币成交,约合272万元。
六、清·宝源造·背·镇库
该枚镇库钱,为非流通钱币,为镇压邪恶所铸。其目的是为了祈求吉祥所铸的大型超重钱币。该钱币属于花钱中的珍品,也因为与钱币铸造制度有关,以至于在钱谱里会和普通流通币一起收录。此币直径为11.5cm,重约837.3g。2013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253万成交。
七、清“咸丰元宝”背“宝泉当五百”
雕母,也被称为祖钱,属于试铸币、样币,是铸钱时所用的钱形模具,不参与市场流通。中国古代的货币,铸造方法延续了数千年,影响广泛,周边国家日本、泰国、、越南、印尼、马来亚等均模仿过此类铸造法。
中国古代早采用范铸法铸钱,在砖石上刻成钱模,然后用铜、石等材料制成母范,用母范翻铸大量子范钱,该铸币法一直沿用到宋代。其直径为6.4cm,现国内仅存一枚。2013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218.5万成交。
八、金·真书折二型“天眷通宝”
天眷通宝,为金熙宗完颜亶所铸。因存世少,至今未见谱载。此钱币分小平钱和折二钱两种,小平钱有楷、篆两种书体铸成。天眷通宝折二钱,正面字体为楷体,直径3cm,重约7.2g。该钱币为光背,面文规整,制作精美。迄今为止,已发现有天眷元宝、天眷通宝、天眷重宝折三真书三种。2013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214.5万成交。
九、战国·秦银质半两大钱
战国时期,秦银质半两大钱,为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公元前321)所铸。此钱币为银质,直径6.6cm,厚0.7cm,重约96.15g,其字体规整,缘穿修磨整齐,颇为珍贵,是一枚、周正的大型“权钱”。
该钱币面文字体为篆体,字型刚硬,古拙粗犷,苍劲有力。钱币中“半”字呈长方形,方折笔划成直角,下横划略短。“两”字上横较为短小,双“人”居中,三竖笔较长。根据文献记载,大篆“两”字无上横,简称无头两,经过演变后出现了有短小的上横划,再后是长横划,此时的文字笔划已逐渐向隶化发展,呈“蚕头凤尾”的形状,汉四铢半两的“两”字,就是隶化过的“两”字。2011年,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以207万成交。
十、清·咸丰通宝“大清壹百”
该钱币咸丰通宝,为咸丰古钱中稀缺的一种,有着清钱的美誉。迄今为止,为存世孤品,其流传有序,该钱币是年号、国号集于一体,为清代清文宗奕詝咸丰年间宝福所铸制,其钱体厚重,铜质,为罕见,直径为7.1cm,重约214g。2009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196万成交。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古玩吸引着众多爱好者前去淘金。目前,古玩商贩的进货渠道大部分来源于电商平台,而商家不会告诉你物件是仿古工艺品,除了电商平台,在古玩市场也能批发到大量的高仿古玩。
古钱币的收藏价值,需要从铸造数量、存世量、技术工艺、文献记载、币材质地、品相等综合条件来评价,而铸造时间的长短,并不是收藏价值的唯一标准。除此以外,历史上一些具有欣赏、纪念性的钱币也有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