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钱币本地上门收购铜币鉴定机构地址
民俗钱币的文化内涵研究
汉代"辟兵莫当"钱反映军事崇拜,宋代"福寿延长"钱用于婚庆。五毒钱(明清时期)的蜈蚣图案精度达0.5mm,用于端午节驱邪。某寺庙窖藏出土的"淳化元宝"金质供养钱,佛像衣纹清晰度超同时期铜钱30%。统计显示,清代吉语钱文字组合达200余种,"天下太平"占比35%。最新研究发现,部分镂空花钱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复杂度超流通币。
古钱币作为古玩的一种,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古玩收藏,而古钱币收藏,一直是古玩收藏界经久不衰的话题,与此同时,也再次验了“盛世收藏”这句老话。
古玩收藏,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精神上的享受。从古至今,收藏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全国性的“收藏热”,从北宋末年到康熙年间,再到清末民初,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多以收藏为乐。那么,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贵的十大古钱币。
一、清·镇库祺祥重宝(母钱)
祺祥重宝,铸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同年七月,咸丰帝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以肃顺为首的八位大臣受遗诏辅政,拥护年仅6岁的载淳太子继位,改年号为“祺祥”,并开始铸造祺祥通宝、祺祥重宝。
祺祥通宝为小平钱,祺祥重宝为当十。祺祥钱铸期不足一个月,朝廷发生政变,载垣、肃顺、端华三大臣被诛杀后,慈禧太后以辅政为名开始了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而“祺祥”新铸钱被大量回收,改铸为“同治”。因祺祥年号钱铸期短,外加回收改铸,所以存世量少。
该币为黄铜所铸,面文为“祺祥重宝”,背文上下为币值“当十”,左右为满文钱地名“宝源”,其直径为3.48cm,重约18.9g。2013年,在北京诚轩拍卖会上,以575万港币成交,约合485万。二、辽·年号平钱27枚1、此次拍卖共计27枚,其中年号平钱24枚包括天赞通宝、神册通宝、天显通宝、大同通宝、会同通宝、天禄通宝、保宁通宝、应历通宝、乾亨通宝、开泰元宝、统和元宝、太平通宝、景福通宝、太平元宝、重熙通宝、咸雍通宝、清宁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大安元宝(长安版)、寿昌元宝、天庆元宝、乹统元宝、保大通宝。
2、非年号平钱3枚包括通行泉货、壮国元宝、助国元宝。
此27枚钱币构成了完整的辽代年号平钱。目前,无论是机构、还是私人都很难集全此27枚辽钱,正因如此,更加显得珍稀和难得。2010年,在世佳艺术拍卖会上,以425.6万成交。
三、战国“下阳”背“十七两”三孔布
该钱币为大型三孔布,文字秀丽,边缘轮廓线不断,为先秦时期所铸,高为7.3cm,宽处为3.7cm,重约13.4克。2012年,在北京诚轩拍卖会上,起拍价为80万元,以368万成交。
四、赵国“武阳”背“一两”三孔布
该钱币为大型三孔布,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河北石家庄地区。其字体清晰,边缘轮廓线完整,浇口在上方首部。2010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352.8万元成交。
五、清·咸丰重宝大清宝福一百铜币
咸丰重宝大清壹百铜币,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宝福铸,该钱币为试铸币,被称为清代之罕珍,存世孤品。正面为咸丰重宝,背面为大清壹百和满文宝福纪,聚集了国号(大清)、年号(咸丰)、纪(宝福)、币值(壹百)于一体,面文字体为宝福的山谷体,精美伦,具收藏价值。2013年,在澳门中信拍卖会上,以322万港币成交,约合272万元。
六、清·宝源造·背·镇库
该枚镇库钱,为非流通钱币,为镇压邪恶所铸。其目的是为了祈求吉祥所铸的大型超重钱币。该钱币属于花钱中的珍品,也因为与钱币铸造制度有关,以至于在钱谱里会和普通流通币一起收录。此币直径为11.5cm,重约837.3g。2013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253万成交。
七、清“咸丰元宝”背“宝泉当五百”
雕母,也被称为祖钱,属于试铸币、样币,是铸钱时所用的钱形模具,不参与市场流通。中国古代的货币,铸造方法延续了数千年,影响广泛,周边国家日本、泰国、、越南、印尼、马来亚等均模仿过此类铸造法。
中国古代早采用范铸法铸钱,在砖石上刻成钱模,然后用铜、石等材料制成母范,用母范翻铸大量子范钱,该铸币法一直沿用到宋代。其直径为6.4cm,现国内仅存一枚。2013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218.5万成交。
八、金·真书折二型“天眷通宝”
天眷通宝,为金熙宗完颜亶所铸。因存世少,至今未见谱载。此钱币分小平钱和折二钱两种,小平钱有楷、篆两种书体铸成。天眷通宝折二钱,正面字体为楷体,直径3cm,重约7.2g。该钱币为光背,面文规整,制作精美。迄今为止,已发现有天眷元宝、天眷通宝、天眷重宝折三真书三种。2013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214.5万成交。
九、战国·秦银质半两大钱
战国时期,秦银质半两大钱,为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公元前321)所铸。此钱币为银质,直径6.6cm,厚0.7cm,重约96.15g,其字体规整,缘穿修磨整齐,颇为珍贵,是一枚、周正的大型“权钱”。
该钱币面文字体为篆体,字型刚硬,古拙粗犷,苍劲有力。钱币中“半”字呈长方形,方折笔划成直角,下横划略短。“两”字上横较为短小,双“人”居中,三竖笔较长。根据文献记载,大篆“两”字无上横,简称无头两,经过演变后出现了有短小的上横划,再后是长横划,此时的文字笔划已逐渐向隶化发展,呈“蚕头凤尾”的形状,汉四铢半两的“两”字,就是隶化过的“两”字。2011年,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以207万成交。
十、清·咸丰通宝“大清壹百”
该钱币咸丰通宝,为咸丰古钱中稀缺的一种,有着清钱的美誉。迄今为止,为存世孤品,其流传有序,该钱币是年号、国号集于一体,为清代清文宗奕詝咸丰年间宝福所铸制,其钱体厚重,铜质,为罕见,直径为7.1cm,重约214g。2009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196万成交。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古玩吸引着众多爱好者前去淘金。目前,古玩商贩的进货渠道大部分来源于电商平台,而商家不会告诉你物件是仿古工艺品,除了电商平台,在古玩市场也能批发到大量的高仿古玩。
古钱币的收藏价值,需要从铸造数量、存世量、技术工艺、文献记载、币材质地、品相等综合条件来评价,而铸造时间的长短,并不是收藏价值的唯一标准。除此以外,历史上一些具有欣赏、纪念性的钱币也有收藏价值。
西安钱币本地上门收购铜币鉴定机构地址
古钱币虽然在古时候的当时仅仅是作为交换手段所使用的一般等价物,但每个朝代,每个阶段,每个时期都会由于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术,而产生出具有不同性状的货币。那么古钱币是什么?古钱币是什么
1、古钱币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从贝币、刀币,到铜钱、铜元和银元,古钱币伴随着这个文化古国的脚步走过了4000多年。古钱币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历经岁月沧桑,存世数量稀少,也不仅因为设计精巧、铸造技术,更因为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记录着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文化、科技的发展和变迁。
2、在钱币天地里还有不少珍品值得收藏投资,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等因年代久远,比圆形钱更稀少而价贵;“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所铸钱币,如宋钦宗时期的“靖康通宝”和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所铸“永昌通宝”,因铸量少、流通时间短而倍显珍贵;存世数量较少的钱币,如唐代叛将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造的“得壹元宝”和“顺天通宝”,同样颇得藏家青睐。另外,用金、银等贵金属,以及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也是具收藏价值的珍品。
3、在各文物门类中,字画、古玩等价格陡涨,投资空间已十分有限,惟有古钱币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价值。但时下古钱币造假者众多,因此收藏投资古钱币需具备的历史知识和较强的鉴赏能力。
古钱币作为历史的见,一直受到收藏家们的青睐。本文将带领大家了解古钱币市场的历史背景、规模、流通情况,以及市场中的热门品种和价格走势。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古钱币的保养方法、清洗技巧以及收藏时的注意事项,帮助大家地涉足这一领域。
一、古钱币市场概述
古钱币市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在范围内,古钱币市场以其的魅力和价值吸引着无数收藏家和投资者。这个市场不仅涵盖了各种古钱币,还包括邮票、勋章、纪念章等藏品。
二、古钱币市场流通情况
古钱币市场的流通性较好,尤其在网络交易平台的推动下,藏品的交易变得更为便捷。然而,由于古钱币具有稀缺性,并非每一枚在市场上寻觅得到。因此,收藏者在购买时需要谨慎选择,避免买到假货或价值不符的藏品。
三、古钱币市场热门品种及价格走势中国古代铜钱: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式,铜钱一直受到收藏家的追捧。其中,珍品如“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市场热门品种。银元: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银元因存世量较少,价格逐年攀升。尤其是一些品相好的银元,如“袁大头”、“孙小头”等备受瞩目。古希腊硬币:古希腊硬币因其精美的设计和稀有的存世量,一直是收藏家们的宠儿。例如,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硬币在市场上表现抢眼,价格居高不下。日本古代硬币:日本古代硬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历史价值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奈良时代的硬币和江户时代的硬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价值。
价格走势因品种、品相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而异。近年来,随着收藏家们对古钱币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市场价格呈现出整体上涨的趋势。然而,投资者在购买时仍需充分了解市场行情,以合理价格购入珍品。
四、古钱币的保养方法与清洗技巧
收藏古钱币不仅是一种投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为了保持古钱币的品相和价值,以下保养方法和清洗技巧值得关注:避免过度接触空气:将古钱币放在密封的容器或盒子里,减少与空气的直接接触,以防氧化。手触:手上的汗液和油脂可能会对古钱币产生腐蚀,因此应尽量使用手套或镊子进行拿取。保持存放环境干燥: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古钱币锈蚀,因此应将它们存放在干燥的地方。清洗技巧:如果古钱币表面出现锈蚀或污垢,可使用的除锈剂或清洗剂进行清洗。但需注意,应选择温和且不损伤硬币表面的产品。
五、收藏时的注意事项
在收藏古钱币时,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辨别真伪:收藏者应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确保购买到的是真正的古钱币。关注品相:品相是决定古钱币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收藏者应尽量选择保存完好、没有明显磨损的藏品。了解背景:在收藏过程中,了解每一枚古钱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能地体会其中的文化价值。合理投入:在投资古钱币时,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合理投入,避免过度追求高价而忽视风险。
西安钱币本地上门收购铜币鉴定机构地址
玩钱币,怎可不知道古泉五十名珍,古泉五十名珍顾名思义:50枚为罕见珍贵的古钱币。历来就是泉界收藏者倍受推崇的珍品,拥有一枚就可以傲视群雄!但是随着近年全国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全民收藏热和淘宝热的兴起,很多原古泉五十名珍中的孤品、珍罕品陆续几枚、几十枚甚百枚的被发掘出来。而一些原来史书上未见记载的为希见的新品也得以重见天日,有的品种的发现足以改写历史。基于此,小编夙兴夜寐,挑灯奋战,查阅了大量资料、图谱以及近年古钱币拍卖会的记录,精心汇总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品鉴。在小编心中,他们可以被称为“新古泉五十名珍”。一起欣赏一下吧。1.桥足半釿布:为传统古泉五十珍之首。战国时期铸币。系从空首布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釿”字而得名。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地区。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目前桥足半釿偶有现身,传闻成交金额均以百万计,近年国内暂无官方上拍记录。2.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如今发现的“三孔布”大概有三十余种,实物除博物馆藏品外目,大多流失海外。而拥有一枚流传有序的“三孔布”,也就意味着能称得上古钱币收藏家。三孔布因形制,存量稀,是先秦货币中富神秘彩的一类,如今已发现的品种除“牟”字(包括大、小二型)已过10枚外,其余均在10枚以内,不少是仅见的孤品,其收藏价值自不待言,2010年嘉德春拍一枚“武阳”背“两”三孔布,仅见品,成交价格为352.8万元,至今是古钱币拍卖的高纪录。3.齐返邦长法化:俗称六字刀,系齐刀中享盛誉之品。齐返邦长法化是中国早的纪念币,。“齐返邦”即齐国重新建立政权之意,“长法化”即实行法定货币之意,被称为齐王复国纪念币。铸期及币文至今未有定论。关键在第二字,前人大多倾向于“造”。“造邦”义“建国”,遂断六字刀为齐桓(前685—643年)或田齐开国(前378年)所铸。今释“返邦”义“复国”,指襄王退燕。由莒重返都城临淄(前279年)后所铸。六字刀形同三字刀,然不断缘,制作尤精,文字隽秀。通长约18.5厘米,重45克左右。背面除无文者多铸一字,为化、上、工、吉、日等。六字刀因传世甚少,弥足珍贵。2011年嘉德春拍一枚齐返邦长大刀背日六字刀以149.5万元的价格成交,创下齐刀拍卖纪录。4.言阳新刀:旧译作“晋阳新化”。言字前人多误认为"晋”字,言阳疑即西汉时西河郡之圁阳,战国早期属魏国,后归于赵,此刀形制和蔺刀相似,当属赵国所铸。言阳刀存世几位罕见,目前市场价约20-30万元。(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客户端查看)5.共屯赤金:共屯赤金圜钱存世罕见,是先秦名珍之一,“共”为战国时期地名,在今河南辉县,1982年山西省侯马市战国墓中曾出土一枚,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 “共屯赤金”铜质,直径43毫米,系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纪)魏国所铸。主要流通三晋地区,圆孔,面无廓,背平,为早期圆孔圜钱。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6.共少半釿:战国时期魏铸币,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在魏铸圜钱中,纪“共”字地名的有“共屯赤金”、“共”、“共少半釿”三种。前两种相当于一釿币,重量通常在12克左右;后一种为小型半釿币,重量只有一釿币的四分之一。“共少半釿”圜钱存世不超过八枚之数,为珍罕,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中曾有拓本,评级无定价,因实物已轶,众泉家难窥其庐山真目,一直误认为是臆造品或改刻赝品。近年实物出土后,实了其存在。2010嘉德春拍一枚共少半釿圜钱的成交价格为43.68万元。7.金匮直万:金匮直万钱币铸造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由王莽铸造;形制,犹如一把打开财富宝藏的金钥匙!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方孔圆钱形式,直径为2.6厘米,面文为“金匮”四字,旋读,悬针篆。下部为正方形,边长为2.5厘米,内有两条竖棱,中间直书悬针篆“直万”二字,顶部有“天府”二字,周身柔润,背面顶部有“蟾宫”二字。有人认为是流通货币,因为折价太高而没有正式进入流通领域。也有另外一种意见认为该物并非货币,而是藏金柜上的拉手或者装饰之类,着王莽拥金无数。民国时期曾发现一枚,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21世纪初咸阳市曾出土过数十枚残件,较完整者有数枚。钱文有直万二字,是已知面值大的铜铸币。近年国内无拍卖纪录。(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客户端查看)8.国珍金匮五千:西汉末年王莽政权铸造,形制同“金匮直万”,按照新莽币制,一枚国珍金匮五千可兑换5000枚五铢或小泉直一,首部面文篆书“国珍金匮”四字,对读,身部直书“五千”二字。21世纪初在西安被发现,现属仅见。价值无法估量,目前可称独一无二的珍品。9.大泉五千:公元239-246年。三国吴钱,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铸大钱。篆书“大泉五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五千。是继王莽后大的虚值钱。早期就入评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至今亦鲜有发现,2011年嘉德秋拍出品一枚,估价20~35万元,未成交。10.太夏真兴:相传公元419年,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还都统万(今陕西靖边白城子),改元真兴并铸“太夏真兴”钱。大夏(古时“太”与“大”同义)乃国号,真兴乃年号。“太夏真兴”钱是我国早的一枚国号、年号并铸在一起的钱币,存世稀见。太夏真兴目前发现共7枚(含博物馆馆藏),近年国内无拍卖纪录。11.咸通玄宝:唐朝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阳监铸,直径2.2厘米,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直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故传世少,唐钱珍,也是老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国家博物馆有藏,珍,其中一品为新近窖藏发现,发现于四川新都。目前市场参考价在30万元左右。12.开平通宝:此钱为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907-910年)所铸造,但史书没有记载。存世钱币有“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各一枚,由于皆系孤品,有无确切的史料记载,真伪难辨,现藏于宏源阁博物馆。此外,存世有少量开平元宝小铅钱。今天流于世上的开平通宝钱大钱一种。它的形体仿照开元钱,但铸造制作上更粗糙,边廓不整齐。其钱径约3.4厘米,重量不能测定。开平通宝为五代珍品,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13.天德重宝背殷:五代十国时期南闽政权铸造。公元943年,王审知第三子王延政杀兄自立,称帝于建州,改国号为殷,建元天德,共历2年,铸造有“天德通宝”和“天德重宝”背“殷”钱。根据文献记载,“天德通宝”有铜铁两种,但铜钱仅见数枚,铁钱有折拾型大钱留世。“天德重宝”背“殷”钱也分铜铁两种,其中铜钱有大样和小样之分,面文也有隶书和楷书的区别,有“宝”字“足”部作隶笔,钱币界成为隶宝天德,依据旧谱讲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宝背殷】大铜钱传世,其罕见,惜拓图已残缺。老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2011年嘉德春拍一枚天德重宝背殷,成交价格25.3万元。14.天策府宝:十国时期楚国马殷所铸。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四年(公元910)六月,以唐太宗故事开天策府,加楚地割据势力马殷为天策上将军,马殷因铸“天策府宝”大钱以记之。翻开我国的钱币史,在的古钱币中,专为纪念天策府而铸造的钱币,除“天策府宝” 钱币外,是无的,所以,“天策府宝”钱币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纪府钱币。天策府宝早期即入选老古泉五十名珍,得之不易。2012年6月华夏古泉拍卖一枚天策府宝,成交价格为30万元。15.大蜀通宝: “大蜀通宝”为五代十国后蜀高祖孟知祥明德年间所铸。《历代古钱图说》中标明民国时期曾有3枚“大蜀通宝”现世,分别被3名古币专家收藏,后3人过世,古币下落不明。大蜀通宝为老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罕见,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16.保大元宝: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璟保大年间,楚马希萼奉南唐为正朔时所铸。此泉位列老古泉五十名珍,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与楚钱风范类,存世罕见。2010年嘉德秋拍成交一枚,成交价为78.4万元。17. 大齐通宝:“大齐通宝”,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铸造的种南唐钱币。吴天祚三年( 937 ),徐知诰(李弁)即帝位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国号大齐,年号昪元( 937—942 )。昪元三年改国号为唐,即南唐。其国号大齐时铸大齐通宝,。过去曾有唐黄巢铸说,后被否定。早期仅发现两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钱币界称之为“缺角大齐”,另一枚的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四眼大齐”。“缺角大齐”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当时就有人愿用高价收买,戴不忍割爱,太平军攻进杭州,戴投水自尽,死前将大齐通宝等物深埋地下。后人为了得到这杖稀世真品,争相购买戴宅,掘地数次,终无所获。“四眼大齐”是上世纪20年代泉学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的,此枚大齐通宝虽然不缺角,但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后被收藏张叔驯重金购得,藏之密室,示人,且因而自号“齐斋”,其对“大齐通宝”的珍爱可见一斑。大齐通宝唯其罕见,弥足珍贵。近年又陆续发现两枚,其珍罕,国内暂无上拍记录。18. 飞龙进宝:南汉高祖刘暠白龙元年(公元925年)铸币。乾亨九年(925年)八月,改元白龙,刘岩也改名刘龑,取飞龙在天之意,铸飞龙进宝,仅见大钱两枚,小钱一枚。飞龙进宝”大钱,的钱币收藏家马定祥断其为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王刘岩改名刘龚时(公元841年)特铸的庆典钱,是我国历代古钱中奇珍之品。“飞龙进宝”银质大钱,存世更是少,罕见品,泉界大珍。飞龙进宝存世罕见,加上性质,为旧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国内暂无上拍记录。19. 永安一十、永安五百:五代时期燕国刘守光所铸,时当公元911—913年。分铜、铁二种,隶书对读。铜钱少而铁钱较多。“永安一十”与其它四字钱文位置不同,先右左后上下。以一当它钱十。同时铸有“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三种铜、铁钱。钱文位置与“永安一十”同。 在今北京地区出土。不见史书记载。过去有人以为“永安”是年号,疑为西夏钱。后根据文字、制作和出土地点,确定为幽州(治今北京)节度使刘守光称帝(国号燕,年号应天,911—913年在位)所铸,永安一十、永安五百存世量均寥寥数枚,国内无上拍记录。20. 建国通宝:北宋宋徽宗赵佶有 建中靖国年号,但建国通宝篆书,楷书小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出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也有人认为此钱太过离奇,怀疑是建炎通宝改刻而成。但据考,建国通宝是取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却因赵佶的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上废止,期间还铸有篆书体“靖国通宝”与楷书体“靖国元宝”小平钱,而后改铸非年号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因此建国通宝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无法估价,称建国通宝为北宋珍稀币并不为过。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21. 皇祐元宝:北宋仁宗皇祐年间铸,之前未见记载,为近年发现之北宋珍品,目前仅见三枚。2012年保利春拍一枚皇祐元宝小平成交价格为43.7万元。22. 嘉祐重宝:北宋仁宗嘉祐年间铸。此钱前谱无载,为近年新发现品种,应为试铸性质,目前为仅见。2010年嘉德春拍成交一枚,成交价格33.6万元。23. 绍圣重宝:北宋哲宗绍圣年间铸造,此钱也应属于试铸,存世其稀少,绍圣重宝所见仅隶书、行书两种版式,均属珍品,估价在20-30万元。24. 圣宋通宝: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公元1101年)至崇宁(公元1106年)期间铸,非年号钱,有数种版式,均罕见。圣宋通宝分为小平光背、小平型背“当伍”和折二型背“当五”三种,应为试铸性质,存世稀,居中国古钱珍品之列,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25. 应运元宝:北宋建立后,由于连年的战争,国防开支大增,统治者在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的同时,加大了对平民百姓的盘剥与压榨,使人民群众饱受苦难。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春,终于引发了遍及全国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为首在青城起义,得成都,所建大蜀国,应运元年(公元994年)铸于成都。大蜀国政权存在时间虽短,却为重视发展经济,铸有“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两种货币,这在我国农民战争应运元宝史上是空前的。应运元宝铜钱存世量少,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26. 应感通宝:李顺于994年发动农民起义,攻克成都,建元应运。先铸应运元宝。是年五月李顺战死,部下又铸应感通宝,存世皆罕。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27. 元符重宝:宋哲宗元符年间铸,隶书,存世少,应属试铸,并未正式发行,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28. 靖康通宝:靖康通宝”是老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北宋 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历年北宋钱出土不计其数,难得有靖康钱。靖康钱铸量很少,能遗留下来的为困难,“靖康通宝”更为罕见,靖康钱均被泉家视为瑰宝,属国家一级文物,因此一枚靖康钱的发现,往往引起钱币界的重视和报刊的关注。2015年华夏古泉上拍一枚靖康通宝,钱体有牛毛裂纹,成交价216000元。29. 建炎元宝:南宋高宗建炎年间铸,仅见小平钱,钱文篆、隶成对,铸造量少,目前市场价格在15万元左右。30. 神册通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的个年号神册年间(916年)所铸,目前仅发现2枚,为珍罕,国内无上拍记录。31. 天显通宝: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年间(927—936年)铸。“天显通宝”四字隶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约2.7克。此钱制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朴可爱。传世仅一二品而下落不明。1940年北京骆氏曾于大房山获得一枚,经南北泉家戴葆庭、方雨、马定祥诸氏审定为真品无疑,惜于抗战后期辗转落日本人之手。天显珍品有待新的发现。世存一种仿制品出于清末,钱体较厚,字体呆板,无绣或锈浮泛,鉴别时应加注意。天显通宝为老五十名珍之一,其罕见,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32. 会同通宝:会同通宝是中国古代辽国(契丹国)铸行的金属方孔圆钱之一。始铸于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元年,即公元938年。会同这个年号一直用到公元947年,那年耶律德光改元为大同。关于会同钱币,《辽史》和其他古书以及以前的钱谱中均无记载。会同年号虽然经历了10年,可是后来的一千多年里,会同钱币实物却一直没有露面,直到1989年,收藏家冯毅才发现了枚会同钱币。1989年,冯毅在辽宁朝阳一个废品公司回收的废旧铜钱堆里拣选发现了这枚钱币,此钱重四克,生坑绿锈,经多位钱币专家鉴定为真品。对此,钱币学家戴志强说:这是继天禄通宝之后又一重大发现,当补辽史之缺。随着我国大兴土木,民间探宝,鉴宝的开展,至今发现的会同通宝钱已有多种版别,钱币总数达二十几枚。2005年嘉德春拍,冯毅先现的那枚会同通宝成交价为55万元。33. 天禄通宝:天禄通宝,辽·世宗耶律阮于天禄年间(公元947——951)所铸。1981年八月,内蒙古巴林右旗羊场乡上石匠山辽代窖藏中出土一枚,是早期辽钱的实。在巴林右旗上石匠出土的一批辽代窖藏古铜钱中,有一枚“天禄通宝”铜钱。铜质小平钱至今仅发现四五枚,钱文有细别,有数种版别,属我国古钱中大珍级大名誉品。估计市场价格在20-30万元。34. 景福通宝: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年间(1013~1032年)铸,稀见。面文“景福通宝”隶书旋读,光背。早年即为辽钱大珍,近年陆续发现数枚,国内无拍卖纪录,估计市场价格在20万元左右。35. 天辅元宝:天辅元宝 是金朝开国皇帝金太祖(阿骨打)铸造的方孔钱币。铸于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2年)。为金代种年号钱,旧谱无载,目前尚属孤品。从历史来看,金朝铜矿缺乏,早期财政钱币紧缺,主要使用宋钱、辽钱,而当朝钱铸量很少,故至今遗留其罕少。天辅元宝早期未闻,近年华夏古泉图录收录一品,为海外名家收藏,仅见孤品,价格无法估量。36. 天眷通宝:金代早期铸币,因存世少,天眷通宝至今未见谱载。天眷通宝分小平和折二,平钱有楷,篆两种书体。“金代天眷通宝真书折二”早年出土于河南省,原为泉届名家收藏,已被学术界确认为古钱币纲要大珍,是所见泉谱中唯一的实物。该钱币直径30毫米,厚1.7毫米,重7.5克,钱文书法隽秀俊朗,颇具功底;铸工精湛,铜温润,形制规范,包浆熟旧。钱币面略深而背稍浅,穿口干净利落,与当时时代特征吻合。对于金代铸钱来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示范作用。天眷通宝所知仅3枚,为古钱大珍,2007年嘉德春拍一枚天眷通宝折二,成交价格134.4万元。3637. 皇统通宝、元宝:金代钱币,皇统年间(1141-1149年)铸造,制作为精美。皇统通宝篆书折五目前为仅见,现藏于海外名家手中,为古钱大珍,皇统通宝小平听闻近期出土一枚,市价过百万。38. 崇庆元宝、通宝:金代钱币,为金卫绍王崇庆年间(公元1212年)所铸,由青铜铸造。有“崇庆元宝”、“崇庆通宝”两种。近年发现元宝钱为楷书与篆书对钱,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折拾型几种。旧谱载有当五大钱(即折五,直径在3.3--3.6厘米之间),近年折拾型大钱也面世几枚。银钱也发现不多枚。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钱文仿瘦金体所制。崇庆元宝传世少,有书籍称其为“孤品”,实际上据了解目前全国保存有20枚左右的真品,且有几个版别。崇庆通宝存世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两枚,均为民国名家旧藏,建国后鲜有发现,国内近年无上拍记录。39. 至宁元宝:金代卫绍王完颜永济,至宁元年(公元1213年)铸造。存世一枚折五型铜钱,书体与北宋崇宁小平楷书相似,为民国名家方雨旧藏,至今仍为孤品,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此泉标注一级无定价。国内无上拍记录。40. 贞祐通宝:铸期金宣宗贞佑年间(1213-1216年)特征通宝,小平,钱文真书顺读。元宝小平,钱文真书旋读。贞佑元宝,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岛春水藏) 国内仅发现此一枚。老古泉五十名珍之一,2007年嘉德秋拍一枚贞祐通宝,成交价格为20万元。41. 大安通宝: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年间(1075—1085年)所铸汉文平钱。1981年内蒙林西县出土二十万古钱中首次发掘一枚,为震惊泉界的奇珍之品。铜赤褐,形态古朴。钱文“大安”二字楷书,“通宝”隶书,直读,文字端庄,边廓整肃,制作精美,背穿上隐约有仰月纹。径2.3厘米,重4克左右。经考,历代以“大安”为年号者有三位皇帝:分别是金卫绍王大安年间无铸钱,辽道宗大安钱两品与此文风迥异;而此钱与西夏钱文字类似,尤以稍后崇宗之“元德通宝”大样钱“元德”楷书而“通宝”从隶,与之如出一辙,故将大安通宝系于西夏惠宗可安。近年【大安通宝】折三,折五型也已面世,钱文都很精整分光背,背月几种,均母钱形制,实为试铸之品。国内无此泉拍卖纪录。4142. 贞观宝钱:西夏崇宗李乾顺,贞观年间(公元1101~1113年)铸造,形制为小平钱,直径2.5CM。钱形较大。贞观宝钱是目前已知西夏年号钱中存世少的一种,颇不易见。2010年嘉德春拍出品一枚,惜品相稍弱,成交价格为11万元。43. 元德重宝: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铸造。版式为折二型钱。钱文楷书,直径一般为2.7厘米。今存世两三枚,珍罕无定价,老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元德重宝古诗文欣赏:咏西夏史.西夏钱币诗词.清平乐.梦元德重宝.元德重宝,梦中几番见。轻拿手中细细看,感觉真真切切。醒后方知是梦,回味却甜心头。明知不可强求,笑我一片痴情。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44. 大德通宝: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铸行,有汉文、蒙古文两种,铸造不精,均稀见,2010年11月华夏古泉网拍出一品,成交价21万元。45. 赵宝重兴:相传为南宋末年抗元将领所铸造,具体年代和铸造者已不可考。也有读作“兴赵重宝”的。目前出土两枚,背“当三”,堪称古泉珍。“华光普主编的《中国古钱大集》第827页:“赵宝重兴,传为南宋末年抗元将领所铸,青铜,或读兴赵重宝、赵兴重宝,背文当三。沈子槎旧藏仅见,奇品矣”。国内无拍卖记录。46. 中统元宝: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所铸,为元代种年号钱,有楷书、篆书两种,罕见。元代以钞为主,早期铜钱其罕见。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47. 大元:元朝元武宗海山,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造。文字形制为精美,有以孤品背龙纹者尤其,疑为开炉试铸样钱。另有铅钱孤品,系雕母。老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大元可能是初铸大元通宝时的开炉样钱,此钱铸时短,铸量不多,流传下来的实物为稀少,2011年嘉德春拍一枚大元背云龙纹成交价格为13.8万元。48. 天启通宝(徐):历史上有两种“天启通宝”,种是大家都熟知的明熹宗,天启元年八月开铸的天启通宝,俗称明天启。另一种就是我们这次要说的徐天启。元至正十一年徐寿辉起义,攻占蕲水,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平。1356年,徐寿辉迁都汉阳(今湖北武汉),1358年,改年号为天启,铸“天启通宝”铜钱,其中篆书折三,书体端正,由于天启作为年号的时间很短,铸钱不多,保存下来的更少,属珍罕名誉品之一。国内无上拍记录。49. 天国通宝:天国通宝是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所建立的政权所发行的货币。天国背通宝当十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批试铸的通用钱币,因不久即改铸太平天国圣宝钱而属临时过渡性的钱币,因此铸额有限而十分罕见.天国通宝存世应在20枚以内,为太平天国钱珍品,估价在25万元以上。50. 祺祥重宝:铸于清穆宗初登基时(1861年)。时值载垣、肃顺八大臣奉诏辅政,即改元祺祥,并铸祺祥通宝与祺祥重宝当十钱。祺祥是同治皇帝个年号,当时提出时即有大臣因“祺”“祥”两字意思相近而持反对意见,后因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而废止,仅存60天。所铸多为样币,流通币几乎收回损毁殆尽。清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鼓铸,还未发行,十月五日即被勒令废除,铸币回炉,堪称中国寿命短的钱币。祺祥重宝存世罕见,多为母钱、样钱性质,宝泉当十为大珍品,国内无上拍记录。
玩钱币收藏的藏友现在是越来越多,但是很多老百姓手中的钱币都是普品,几十、几百、几千偶有上万的价值,天价大珍的真品基本已经迹。有不少藏友就留言说,拍卖史上钱币贵的到底是多少钱?都有哪些钱能拍出高价呢?
其实,钱币类在拍卖市场上近年来也的确是高歌猛进,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价格不菲的钱币。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拍卖史上贵的十二枚。
注:今年日本泰星拍出的一枚1180万的咸丰宝泉当五百雕母,以及一枚767万的咸丰宝福当一百计重五两,并没有统计在内,只统计国内拍卖。
1
清乾隆二十五年 乾隆御制祈福金钱
成交价:RMB 41,975,000!
这一套钱币是从海外回归的,被一位山西藏家购入
钱币直径4.58cm,厚0.42cm,总重913g
大清“乾隆御制祈福金币”一盒共12枚,分两层置于十二槽内,置于特制银盒,一层六枚。通体点缀暗八仙吉祥图样,边廓饰以云纹,浮雕缠枝忍冬,内面錾云纹,均匀细密,繁复奢华,两层底面缠枝花卉,有牡丹、石榴等吉祥花样,金钱十二枚配六样钱盖,每样两支,钱盖饰、万字纹、花卉等有吉祥寓意的纹饰。
每枚金钱一侧侧缘铸制作时间“乾隆二十五年”及地点,另一侧錾用金成和每枚重量,符合宫廷用金惯。
2
金代 天眷通宝折二楷书 阔缘
成交价:RMB 3796000!
直径29.0毫米,厚1.8-2.1毫米,重6.6克
海外华人藏家入藏
天眷珍泉,重要,对金代铸币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面世至今二十余年,每有新品,必会引起轰动,但因数量少常人难睹真容。
就目前所见有小平篆书元宝,楷书各两枚(另闻越南有篆书小平出土),折二楷书通宝有细缘、阔缘两种,细缘见两枚(其中一枚有过二百四十万的成交记录),阔缘仅一枚,折三重宝楷书见两枚。
此枚天眷通宝即阔缘楷书折二,仅见品,出自河南。品相,几未流通,地章锈下隐现朱砂红底。
3
大型三孔币“下匕阝阳”背“十七·两”
成交价:RMB 3,680,000!
高73.5mm;宽37mm,重量:重13.4g
有关三孔币早的记载,见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初尚龄著《吉金所见录》。 此枚“下匕阝阳”背“十七·两”三孔布首度著录,出现于张廷济《古泉拓本》,张氏手批“形质古朴,其字亦古雅可宝”。张廷济殁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据此可知此枚三孔币入藏清仪阁的时间下限,之后不知所踪。世纪三十年代始见踪迹,按古币收藏家沈子槎批校张廷济《古泉拓本》。
此币不仅以珍罕见重,亦为现今存世中早载于著录者,传世近二百年,传承有绪,其名贵可知。
4
战国 赵 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
成交价:RMB 3,528,000!
通长76mm;宽38mm重量:重15.5克
此布属于大型三孔布,上世纪出于河北石家庄地区。其文字清晰,面、背周沿边廓完整,浇口在首部,合范准确,铸造精美;小微修,稀世名珍。
5
清 “宝源造”背“镇库”
成交价:RMB 2,530,000!
直径:115.2mm、重837.3g。北京藏家入藏
镇库钱是钱在开铸流通钱之前,为压服邪恶,祈求吉祥而特意铸造的大型超重钱。镇库钱是钱特制的非流通钱币,属于花钱中的珍品,因为它与钱币的铸造制度有关,所以古人在造钱谱时都将其和历代流通钱币一起收录。
宝源造镇库钱早见载于美国邱文明于1936年出版的《中国历代五金货币》一书,迄今仅发现四、五品而已,均属珍品。上一次现身是在2009年日本东京的拍卖会上,经过数轮的争夺才名花有主。
6
大型三孔布“阳湔”背“两”
成交价:RMB 2475000!
三孔布因形制,存量稀,是先秦货币中富神秘彩的一类。目前已发现的品种,除“牟”字(包括大、小二型)已过10枚外,其余均在10枚以内,不少是仅见的孤品。
7
金代天眷通宝真书折二
成交价:RMB 2,415,000!
直径30毫米,厚1.7毫米,重7.5克
山东画家入藏
是品“天眷通宝”折二真书钱,为系列试铸套钱之一种。其“通宝”字口间尚粘有原坑朱砂,似为北方干坑之物。从钱文书法上看,清幽俊朗,颇具功底,有人臆测可能为熙宗御书。
有学者和泉家通过对天眷系列钱上的书体、形制风范、铸造工艺、出土区域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等进行考究,认为此系列钱均有篆、真对品存在;且多在河南、山东、山西等金统治区内出土。
其钱文布合理,疏密有致;笔画流畅自如,结体宽持,意韵天成。真书则带有行意,且遒劲有力。其材质为青铜,制作十分规范,当出自官炉所铸无疑。
8
“陶阳”方足布铜范
成交价:RMB 2,240,000!
内含燕系“安阳”布面模十二枚,保存,美品。在钱币界是公认的铜范鼻祖,它明了先秦时期早使用铜范铸造货币的国家是战国时期的燕国,在中国铸币史上占有重要的
9
“咸丰元宝”背“宝泉当五百”雕母
RMB 2,185,000!
直径:60.4mm
清 “咸丰元宝”背“宝泉当五百”雕母,缶宝八贝宝,扁丰长泉,珍,马定祥著《咸丰泉汇》55页原物。
10
清代 咸丰通宝 宝福背“大清壹百”
成交价:RMB 1,960,000!
正面72mm;背面70.5mm
此钱为咸丰钱中之为罕贵者,为目前已知存世孤品,流传有序,珍罕。其钱文为宝福的山谷体,秀美伦。钱体形制大而厚重,制作甚为精湛,当属初铸试样钱,未曾流通,故而珍罕无比,孙仲汇先生称其为“清钱”。
11
金 泰和通宝折十
成交价:RMB 1776840!
45.17*3.55mm,19.26g
泰和通宝承袭大观通宝的五等钱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5种,均罕见。钱文、铸工均精,为古钱名珍,偶尔见到的折二、折三型多为后铸,到代者罕见。
12
“视金四朱”铜钱牌
成交价:RMB 1,456,000!
长103mm;宽40mm
“视金四朱”旧释其“见金”、“良金”、“白金”、“艮金”;此系列牌有“一朱”、“二朱”、“四朱”之等级差别,据考系楚国用来与金版互为兑换的地方性货币。这种铜钱牌从文字和重量上分析,一枚“见金一朱”铜钱牌可兑换黄金一铢,“见金四朱”则可兑换黄金四铢,是珍贵的一种高额货币。
该枚“见金四朱”铜钱牌,通体呈长方形版状,已残;残长106毫米,残重94克;面背均饰以蟠虺流云纹,正面铸有大小两个同心圆凸棱,构成圜钱形状。其内圆凸棱明显高于外圆凸棱,圆心内有一低于凸棱的十字筋;两凸棱之间有旋读篆书“见金四朱”四字,其书法清秀朴拙,颇具古意。
2016-03-12 12:12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
字 序: 一 三 么 大 小 中 五 元 天 太 支 文 半 四 布 平 幼 弘 正 民 永 光 同 次 至 西 利 壮 孝 宋 序 良 两 周 定 延 招 明 治 直 金 长 阜 保 咸 契 宣 建 政 昭 洪 皇 致 贞 重 飞 唐 差 泰 益 高 干 崇 常 康 得 凉 淳 清 祥 第 统 绍 货 通 景 开 隆 顺 嗣 会 祺 万 圣 裕 道 雍 靖 嘉 寿 汉 熙 福 端 广 庆 穆 兴 龙 应 丰 宝
一刀
战国 燕
一刀平五千
西汉 孺子 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三铢
西汉 武帝 建元元年(公元前14年)铸。
么泉一十
新朝 王莽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么布二百
新朝 王莽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中通宝
元朝 吴 朱元璋 宋龙凤年间(公元1356~1367年)铸。
大元至治
元朝 武宗 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
元朝 武宗 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通宝
元朝 武宗 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布黄千
新朝 王莽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吉铢
南北朝 梁 敬帝 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铸。
大安元宝
辽代 道宗 大安年间(公元1083~1091年)铸。
大安通宝
西夏 惠宗 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安宝钱
西夏 惠宗 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宋元宝
南宋 理宗 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宋通宝
南宋 理宗 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定通宝
金朝 世宗 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铸。
大明通宝
南明 鲁王 监国元年(公元1646年)铸。
大泉五十
西汉 孺子 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大泉五百
三国 吴 大帝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当千
三国 吴 大帝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二千
三国 吴 大帝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五千
三国 吴 大帝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唐通宝
五代十国 南唐 玄宗 中兴年间(公元958~961年)铸。
大夏真兴
东晋 夏 真兴元年(公元419年)铸。
大康元宝
辽代 道宗 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康通宝
辽代 道宗 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朝通宝
元朝 蒙古未改国号大元以前(公元1206~1259年)铸。
大顺通宝
明朝 大西国 张献忠 (公元1644年)铸。
大义通宝
元朝 汉 陈友谅 大义年间(公元1360年)铸。
大蜀通宝
五代十国 后蜀 后主 明德年间(公元934~937年)铸。
大齐通宝
五代十国 南唐 烈祖 升元年间(公元937~942年)铸。
大德通宝
元朝 成宗 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铸。
大德元年
元朝 成宗 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铸。
大历元宝
唐朝 代宗 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铸。
大辽天庆
辽代 天祚帝 天庆年间(公元1110~1119年)铸。
大观通宝
北宋 徽宗 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铸。
布一百
新朝 王莽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小泉直一
新朝 王莽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铸。
中
唐朝 德宗 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铸。
中泉三十
新朝 王莽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中布六百
新朝 王莽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中统元宝
元朝 世祖 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3年)铸。
五五
五代十国 民间铸币(公元907~960年)铅钱。
五朱
东晋 吴兴沈充(公元324年)以前铸。
五行大布
南北朝 北周 武帝 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铸。
五铢
西汉 武帝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郡国五铢)。
五铢
西汉 武帝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始铸(小五铢)。
五铢
西汉 武帝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始铸(赤仄五铢)。
五铢
西汉 武帝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铸(三官五铢)。
五铢
西汉 昭帝 始元元年(公元前96年)始铸。
五铢
西汉 宣帝 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始铸。
五铢
新朝 更始帝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始铸。
五铢
东汉 光武帝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始铸。
五铢
东汉 灵帝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始铸。
五铢
东汉 献帝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铸。
五铢
三国 魏 明帝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铸。
五铢
三国 蜀(公元 ~ 年)铸。
五铢
南北朝 齐 武帝 永明八年 (公元490年)铸。
五铢
南北朝 梁 武帝 天监元年 (公元502年)铸(公式女钱)。
五铢
南北朝 梁 武帝 天监元年 (公元502年)铸(天监五铢)。
五铢
南北朝 北魏 宣武帝 永平三年(公元510年)铸(永平五铢)。
五铢
南北朝 梁 武帝 普通四年(公元520年)铸(铁五铢)。
五铢
南北朝 西魏 文帝 大统二年(公元540年)铸(大统五铢)。
五铢
南北朝 梁 元帝 承圣元年(公元552年)铸(两柱五铢)。
五铢
南北朝 梁 敬帝 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铸(四柱五铢)。
五铢
南北朝 陈 文帝 天嘉三年(公元562年)铸(天嘉五铢)。
五铢
南北朝 龟兹国(公元 ~ 年)铸。
五铢
隋朝 高祖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铸(置样五铢)。
五铢
隋朝 高祖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杨广于扬州铸钱(赐炉钱)。
五铢
隋朝 高祖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杨广于鄂州铸钱(赐炉钱)。
五铢
隋朝 高祖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杨秀于益州铸钱(赐炉钱)。
五铢
隋朝 高祖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杨谅并州于铸钱(赐炉钱)。
元
唐朝 代宗 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铸。
元贞通宝
元朝 成宗 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6年)铸。
元贞元宝
元朝 成宗 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6年)铸。
元佑通宝
北宋 哲宗 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3年)铸。
元符通宝
北宋 哲宗 元符年间(公元1098~1100年)铸。
元符重宝
北宋 哲宗 元符年间(公元1098~1100年)铸。
元统元宝
元朝 顺帝 元统年间(公元1333~1334年)铸。
元德通宝
西夏 崇宗 元德年间(公元1120~1126年)铸。
元德重宝
西夏 崇宗 元德年间(公元1120~1126年)铸。
元丰通宝
北宋 神宗 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铸。
天成元宝
五代十国 后唐 明宗 天成年间(公元926~929年)铸。
天佑通宝
元朝 诚 张士诚 天佑年间(公元1353~1367年)铸。
天命通宝
清朝 太祖 天命年间(公元1616~1626年)铸。
天定通宝
元朝 天完 徐寿辉 天定年间(公元1359~1360年)铸。
天国/通宝
清朝 太平天国 天王(公元1851~1863年)铸。
天国/圣宝
清朝 太平天国 天王(公元1851~1863年)铸。
天国太平
清朝 太平天国 天王(公元1851~1863年)铸。
天国圣宝
清朝 太平天国 天王(公元1851~1863年)铸。
天启通宝
元朝 天完 徐寿辉 天启年间(公元1358~1359年)铸。
天启通宝
明朝 熹宗 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铸。
天盛元宝
西夏 仁宗 天盛年间(公元1149~1170年)铸。
天朝通宝
清朝 天地会(公元1851年)始铸。
天策府宝
五代十国 楚 武穆王(公元927~930年)铸。
天禄通宝
辽代 世宗 天禄年间(公元947~951年)铸。
天圣元宝
北宋 仁宗 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1年)铸。
天汉元宝
五代十国 前蜀 高祖 天汉年间(公元917年)铸。
天福元宝
五代十国 后晋 高祖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始铸。
天德重宝
五代十国 闽(殷) 恭懿王 天德年间(公元943~945年)铸。
天庆元宝
辽代 天祚帝 天庆年间(公元1110~1119年)铸。
天庆元宝
西夏 桓宗 天庆年间(公元1194~1206年)铸。
天庆宝钱
西夏 桓宗 天庆年间(公元1194~1206年)铸。
天历元宝
元朝 明宗 天历年间(公元1328年)铸。
天禧通宝
北宋 真宗 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1年)铸。
天聪通宝
清朝 太宗 天聪年间(公元1627~1635年)铸。
天显通宝
辽代 太宗 天显年间(公元925~936年)铸。
太元货泉
东晋 孝武帝 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铸。
太平天国
清朝 太平天国 天王(公元1851~1863年)铸。
太平百钱
三国(公元 ~ 年)铸。
太平重宝
清朝 文宗 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铸。
太平通宝
北宋 太宗 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铸。
太平通宝
南宋 高宗 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李婆备铸。
太平通宝
明朝 孝宗 弘治年间(公元1503~1505年)大理国铸。
太平通宝
清朝 天地会(公元1851年)始铸。
太平通宝
清朝 小刀会(公元1851年)始铸。
太平圣宝
清朝 太平天国 天王(公元1851~1863年)铸。
太和五铢
南北朝 北魏 孝文帝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始铸。
太定通宝
明朝 孝宗 弘治年间(公元1503~1505年)大理国铸。
太官通宝
明朝 孝宗 弘治年间(公元1503~1505年)大理国铸。
太货六铢
南北朝 陈 宣帝 太建十年(公元579年)始铸。
支钞半分
元朝 顺帝 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铸。
文信
战国 秦(公元 ~ 年)铸。
半两
战国 秦 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铸。
半两
秦朝 始皇帝(公元前221~前210年)铸。
半两
秦朝 二世皇帝(公元前209~前207年)铸。
半两
西汉 高帝(公元前204~前195年)铸(榆荚半两)。
半两
西汉 吕后 二年(公元前186年)始铸(八铢半两)。
半两
西汉 吕后 六年(公元前182年)始铸(五分钱)。
半两
西汉 文帝 五年(公元前175年)始铸(四铢半两)。
半两
西汉 武帝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始铸(有郭半两)。
半环
战国 秦(公元 ~ 年)铸。
四铢
南北朝 宋 文帝 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铸。
布泉
新朝 王莽 天凤元年(公元14年)始铸。
布泉
南北朝 北周 武帝 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始铸。
平靖通宝
清朝 天地会(公元1851年)始铸。
平靖胜宝
清朝 天地会(公元1851年)始铸。
幼泉二十
新朝 王莽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铸。
幼布三百
新朝 王莽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铸。
弘光通宝
南明 福王 弘光年间(公元1645年)铸。
弘治通宝
明朝 孝宗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始铸。
弘治通宝
明朝 孝宗 弘治年间(公元1503~1505年)大理国铸。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1、 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西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 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
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 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 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黄金问题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南齐:萧梁: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等地
交子:客的信用凭、货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中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至元钞时期:元朝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
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大明宝钞:钞面以 来计,发钞没有准备金,允许人民持金银换大明宝钞,支付有*,旧钞可换新钞
1481纸币崩溃,1581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一、先秦:贝币、楚国地区的蚁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等等。
中国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则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区因社会条件和文化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主要有:楚国地区的蚁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
二、秦代:秦半两。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三、汉代:五铢钱。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 (前113年) 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
**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 (钟官、辨铜、技巧三官) 负责铸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技巧负责刻范。面文“五铢”二字的钱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称为五铢钱。
四、唐代:开元通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五铢钱,开始铸造开元通宝,币面上下右左有“开元通宝”四字。“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通宝”意为通行宝货。有人按顺时针方向回环来读作“开通元宝”,成为后世铜币以“通宝”或 “元宝”命名的由来。
五、北宋:纸币交子。
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不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五、明代:白银和大明宝钞。
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额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
由于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纸币*,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
贝类货币
天然海贝 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主要使用于中原地区,后逐步被金属货币取代,单位为“朋”,每拾枚币为“一朋”。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末清初还使用贝作为货币,称为“ba (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巴’)”。 公元前11世纪,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 天然海贝 公元618-1368年 ,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 人工贝类(石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商周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弥补自然货币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玉贝、骨贝、陶贝、石贝等,被统称为人工贝类货币。它们形态大抵仿照自然海贝,其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贝。 人工贝类(骨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玉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陶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铜贝 公元前11世纪 包金贝 公元前11世纪,商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于是便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形仿天然海贝。有金贝、银贝、铜贝等。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是我国早出现的金属铸币。
先秦货币
平肩弧足空首布 成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征:平肩、裆部呈弧形,銎(音穷)长,有穿孔,銎内一般留有寒。面文铸有干支、数目、天象、地名、事物、五行、方位、吉语等。币材多为青铜。 尖足平首布 成年代:春秋早期。战国赵铸币。耸肩、方裆或弧裆、尖足。以一jin(左右结构,左为‘金’,右为‘斤’)、半jin(同前)二等纪值分别称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为数字。体轻薄。币质为青铜。
三孔布 成年代:战国后期 战国后期钱币。按背文分大小两式。圆首、圆肩、圆裆、圆足,首及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大者背文“一两”,小者背文“十二铢”(半两)。 锐锋刀 成年代:春秋晚期 。又称针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种形式,首部尖细如针,钱文多为抽象符号。 截首刀 成年代:战国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与尖首刀相同。 直刀 成年代:春秋战国之交。战国中晚期中山国、赵国铸币,也称圆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带弧形、圆首,柄面多有二直线,体型轻薄,其中“yan(内外结构,外为‘门’,内为‘言’)阳”(今陕榆)小直刀尤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余背多平素。 圆孔圜钱 成年代:战国中晚期。战国中晚期铸币,外圆、孔圆、背平素,面背间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径大于面径,背孔小于面孔,边缘常残留火口。多数面背无廓,少数品类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铜质。主要流通于秦、赵、魏故地。 方孔圜钱 成年代:战国后期。战国后期秦、齐、燕等国铸币。外圆孔方,或有廓或无廓,为后世方孔圆钱之祖。含有“半两”、“两甾”、“文信”、“长安”、“yi(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类。 秦汉货币 秦半两
成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灭六国后,以秦币为全国货币,秦半两成为与上币黄金对称的下币,铸行全国。秦半两与前述先秦半两相比,其面文高而狭长,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圆孔方,面背无廓,形制与钱文精整。
两汉货币
榆荚半两 成年代:西汉早期 。因形如榆荚,称为“荚钱”。“荚钱”一般甚为轻薄,轻重不一。 三铢 成年代:建元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铸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铢钱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铢是古代货币史上枚以“铢”命名的方孔圆钱。 武帝五铢 成年代: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一刀平五千 成年代:公元7年 。即“错刀”,又称“金错刀”。王莽居慑二年(公元7年)铸。“其环如钱,其身如刀”,环面“一刀”直读,阴文错金,刀面“平五千”三字为阳文,篆书。以一当五千五铢。“一刀平五千”铸制精美,为历代“收藏家”所重。 栔刀五百 成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慑二年(公元7年)铸。“环如大钱,身形如刀”,环面铸阳文“栔刀”二字,刀面铸阳文“五百”,篆书。“栔”能通“契 ”。以一当五百五铢。“栔刀五百”刀廓深峻,铸文精美。 东汉前期五铢 成年代: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 剪边五铢 成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董卓五铢 成年代: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劣质轻贱之小钱。
三国两晋货币
直百五铢 成年代:公元214年 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蜀五铢 成年代:公元214-263年。刘备入蜀后铸,时约公元214-263年。形体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 定平一百 成年代:三国时期 。史记未载,据考列为蜀汉钱较宜。“定平一百”钱体薄小,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形制略同于直百 魏五铢 成年代:三国时期。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新钱形仿汉制五铢,故称“魏五铢”。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 大泉当千 成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国吴钱,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铸大钱。篆书“大泉当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一千。是继王莽后大的虚值钱。另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传世较少。 凉造新泉 成年代:公元317--376年。前凉张氏王朝(公元317--376年)所铸,是以国号为名的例方孔圆钱。篆书,有对读,直读二式,钱文字体也有分别,形体可分为轻小、厚重两式。 沈充五铢 成年代:公元318-321年。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丰货 成年代:公元319年 。西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年)所铸,面文为“丰货”,有篆、隶两体,均横读,篆书钱面有好廓,隶书钱面无好廓。钱背皆有内、外廓。 汉兴 成年代:公元338-343年。成汉昭文帝李寿汉兴年间(公元338-343年)铸行,是我国钱币史上早的年号钱。钱文有隶书、篆书,直读、横读之分,制作精美,字浅肉薄,传世数量不多,尤以横读者为罕。
南北朝货币
孝建四铢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年间(公元454-456年)铸行。面文“孝建”为柳叶篆,背文“四铢”隶带篆意。同于宋文帝“四铢”,面背文均横读。孝建四铢制作粗劣,边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间盗铸者云起”,其后省“四铢”而专留“孝建”面文,更趋薄小,品类甚杂,大小悬殊。 永光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铸行,形制相似于文帝孝建四铢,内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篆书,横读,重二铢。因铸行数月即改元铸行“景和”,存世罕。 景和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铸行。面文“景和”二字,篆书,横书穿孔两侧,笔画清楚。该钱由官府颁布准式,交民间依式样鼓铸,再交官验收通行,严禁盗铸剪边。因此文字轮廓较永光精整。废帝改元后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稀罕。 公式女钱 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铸行,“公式女钱”实为无外廓而内郭的“五铢”小钱。因其轻小薄弱,又称“女钱”与“男钱”(大钱)对称。约在二铢,三铢之间。 梁铁五铢 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 太货六铢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铸的六铢钱,面文“太货六铢”,玉筋箸篆体匀称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内外廓精整挺拔,制作。 永通万国 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铸。面文“永通万国”,玉筋篆,“永通”意为通行,“万国”示天下万国可用。字廓深峻,形体厚重,钱文和铸工均臻妙境,堪称“北周三品”之首。 五行大布 北周武帝文邑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当十,与布泉、五铢并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筋篆,钱文及制作均为精美,为的“北周三品”之一。 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属设计和铸造都为考究的泉品。
隋唐货币
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开元通宝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五铢而改铸“开元通宝”钱,通宝钱系代替五铢钱系后沿用近1300年,为秦汉钱制以来,中国古钱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主要有几个方面“1.首创钱、两十进位衡制。2.开创了钱文以八分隶书、楷书甚至草书的时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3.以重量名钱,改为“宝”或“通宝”、“元宝”。开元通宝钱文是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直读“开元通宝”或旋读“开通元宝”,钱文书体为的八分书,钱径八分,重二铢四lei(上下结构,上为品字形三个田字,下边为系字) ,每十文重一两,每文重一钱。早期开元通宝轮廓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横左挑,稍后所铸、背有月纹;中期“元”字左、右挑或双挑,“宝”字较小,背常有月纹、星纹或星月纹;后期边廓较宽,铸工粗劣,大小不一并常有错范。 乾封泉宝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行。以一当开元通宝十,形制精整,边廓完好,钱文四字旋读,因铸行时间短暂而存世较少,是古钱史上首例以“泉宝”命名的钱品,也是首例以年号命名的“宝钱”。 乾元重宝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铸。以一当开元通宝十,乾元重宝,四字隶书直读,初铸轮廓深峻,后期较为轻小。宝应元年后所铸小钱,背有星、月、祥云、瑞纹,其中白铜母钱为迄今所见早的铜质母钱。 得壹元宝 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铸于洛阳,以一当开元通宝百,铜暗红,制作工整,隶书“得壹元宝”四字旋读,拙朴明晰,背多有月纹,或星纹和祥云,因铸期短,较为稀少,故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 大历元宝 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制作粗陋,铜昏浊,隶书“大历元宝”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有大小两种样式。 建中通宝 唐德宗李适建中年间(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钱体薄小,文字晦漫,铸工草率。“建中通宝”四字隶书旋读。有大小两式。 会昌开元通宝 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废各地铜佛钟磬等作为币材铸钱。各州铸钱背铭以州名,后铸“昌”字以记年号,今所见计有23种之多。该钱铸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袭欧阳询旧制。 咸通玄宝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阳监铸,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直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故传世少,是为古泉珍品之一。
五代十国货币
开平通宝、开平元宝 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年)铸行,形仿开元,制作粗糙,通宝背廓平浅,元宝轮廓精整。钱文四字隶书旋读。存世甚罕。 汉元通宝 五代后汉隐帝刘承佑元年(公元947-950年)铸行。制作,边廓完好,钱文四字隶书直读,钱背多有星、月纹。 通正元宝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铸。钱文及*均仿开元钱,然制作粗率。背有星、月纹。 天汉元宝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天汉元年(公元917年)铸。形制较工整,内外廓稍平,钱文四字隶书旋读,文字端正,为王建五钱中清秀者。 光天元宝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铸。此钱制作粗劣,钱文草率,钱文“光”字作行书,其余三字为隶书,背有月纹,另有铁钱,罕见。 咸康元宝 十国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铸。制作粗疏,钱文不整,八分书兼行书。背常见仰月、星纹等。 乾封泉宝 十国楚王马殷铸。钱文四字隶带楷意旋读,背多有文,铜铁兼有。 唐国通宝 十国南唐元宗李璟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铸。钱文有篆、隶、楷三体,篆书与楷书配成一对,为“对钱”之祖。一当开元二,另有篆书当五或当十大钱。背穿上或有星纹。铸造甚精。 永隆通宝 十国闽王延羲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铸。钱文四字书体,在行、隶之间。材质或铜、或铁、或铅,铜质少见,铅质甚罕。
宋辽金夏货币
宋元通宝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铸,为宋开国钱。钱文仿八分书,形制仿唐开元。有铜、铁两种,背有星、月纹等,铁钱十当铜钱一。 嘉佑元宝 宋仁宗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旋读、光背。为小平对钱,制作稍逊,大小厚薄不等,配对欠佳。 靖康元宝 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铸行。钱文为篆、隶二体,旋读,有小平、折二、折三对钱。此钱量少难觅,尤以小平显为珍贵。 绍兴元宝 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旋读,多为光背,对钱;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因“绍兴”年号行32年,故铸钱量多品杂,但小平钱奇少。 庆元通宝 宋宁宗赵扩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年)铸行。钱文楷书,旋读。有小平、折二、折三纪年钱。背文“元”至“七”纪年;“川”、“利”等纪地;“同”、“春”等纪监;“┴”纪值,“西一”纪炉,“五五”等纪范。 开庆通宝 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两种。背文纪年字“元”。 贞佑通宝 金宣宗完颜询贞佑年间(1213-1217年)铸。钱文楷收直读,有平钱、折二、折五三种。 光背无文。 泰和重宝 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铸。钱文篆书直读,有当十大、小两式。钱文是文学、书法大家党怀英手书,字体清纯典雅。 天庆宝钱 西夏桓宗赵纯佑天庆年间(公元1194-1205年)铸行,钱文为西夏文,平钱。制作精整,边廓坚挺,文字清晰,笔画匀称。
元代货币
大朝通宝 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时(公元1227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 中统元宝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直或旋读。背可见星纹,平钱。 至元通宝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二至三十一年(公元1285-1294年)铸行。钱文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均光背无文。 元贞通宝 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铸行。钱文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两等,蒙文钱为折三型。光背无文,制作清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宝 元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铸行。钱文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有平钱、折二、折三等。蒙文为折三型。光背无文。 至大通宝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平钱、折二、折三等,边廓峻深,光背无文。 延佑元宝 元仁宗延佑年间(公元1314-1320年)铸行的汉文小钱,钱文楷书,不规整,直读,光背无文。制作粗陋,文字拙劣。 泰定通宝 元泰定帝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7年)铸行汉文小钱。铸 文楷书直读,有大、小二种,大钱铸制精工,边廓完整,面文清晰。光背无文。 大义通宝 元末起义将领陈友谅汉政权大义年间(公元1360-1361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光背无文。
明代货币
洪武通宝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背文记值,记重,记地等多种形式。 永乐通宝
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仅见小平钱。制作,边廓规整,笔画秀丽,光背无文。 嘉靖通宝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铸行。钱文楷收仿瘦金体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此钱制作混杂,笔画多变,大小不一。背文记重或无文。 万历通宝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三等。背文有“工”、“户”、“公”、“厘”、“正”等字或星、月纹。 天启通宝 明嘉宗朱由校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当十三等,背文记值,记,记地,记事由或有星、月纹。大小名异,品种较多。 崇祯通宝 明思宗朱检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名等钱大小不一,文字多变,精粗互见,是明代形制杂,品种多我末代货币。背文有星、月圈、圈内星、奔马等纹或记地、记值、记事由等数项。 崇祯通宝 大顺通宝 明末起义军张献忠大西大顺年间(公元1644-1646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平钱,背文“户”、“工”、“用”等字,此钱边廓匀阔,文字工整。 宣德通宝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仅见小平钱。制作粗率,光背无文。 洪化通宝 明末吴世璠周洪化年间(公元1678-1681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平钱、有大、小两种版式,小钱多见光背文,大钱背文可见“工”、“户”字。
清代货币
顺治通宝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折十数等,背有汉文记,新满文记或满汉文记。 康熙通宝 清圣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小、折十大钱两种。按背文可分满文钱,满汉文钱。 雍正通宝 清正宗雍正年间(公元1923-1735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平钱、背穿左为满文“宝”字,穿右记满文记20字。雍正钱形态工整,规格统一,可见雍正钱法之严谨。 乾隆通宝 清高宗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平钱,背文穿左满文“宝”字,穿右铸各名。 嘉庆通宝 清仁宗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平钱,背文穿左满文“宝”字,穿右记名19字。少数可见星月纹及记地或吉祥汉字。 道光通宝 清宣宗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铸。钱文楷书,直读。背多满文记、或有星、月纹及记地记年记值汉字。 咸丰通宝 清文宗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铸,钱文宋、楷、隶三体,直读,平钱。背文为满文各宝名。此钱制作简陋,形制混杂,粗者多而精者罕。 同治重宝 清穆宗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平钱、当四、当五、当十四等,背文穿左右满文记,穿上下汉文记值。 光绪通宝 清德宗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铸。钱文楷书或楷兼隶,楷兼宋三体,有平钱、当五、当十等。背文满、回文记、记年、记吉语,记批次等多种形式。光绪钱是中国造币史上首次引进西洋机制造币方法铸造的批中国样式(外圆孔方)的行用钱。
晚清纸币
清代晚期,交通畅达,商业繁荣,民间资本活跃。除官钱发行钱票投入流通外,民间各大钱庄和商号也纷纷发行钞票,当时称之为“花票”,票贴四周印有人物故事图案,其内容取材于历史典故和古典小说,如《红楼梦》《西厢记》、竹林七贤、八仙过海等。运用传统的表现手法,在同一画幅内,按“之”字形排列,或者在四周边框内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排列,串联成一组连环画。四周边框的图案,均为吉祥的花草,如梅、兰、菊、荷花、水仙、牡丹、松柏,以及云纹、金钱纹、几何纹等,线条流畅、舒展,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风格。庄票正面四周的边框内印有用正楷抄录的古文名篇,其中多数取材于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王羲之《兰亭集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韩愈《师说》、苏洵《辩奸论》、苏轼《前赤壁赋》等等,内容由各出票店号自行选定。 湖南有一种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外埠则称之为“常德花票”。花票流向社会后,影响其深远。它像一般银钱一样成为流通媒介,具有了一定的货币功能。发行花票的各钱庄和商号资本充足,不怕挤兑,很快得到社会的接受和。花票的发行,为繁荣地区的经济起到了大的促进作用。但花票的流通时间不长,随着1911年辛亥*和清*倒台,花票很快退出了流通领域。
银两、贝壳、黄金、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