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钱币上门收购如布币鉴定机构
古钱行情的周期变化
古钱的热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古钱收藏的纵深发展,曾经的冷门古钱有可能在数年内大幅上涨,部分名誉品有可能跌落神坛。民国时期的老牌名誉品近半数降级为10万元以下的中高档古钱,但也有像三孔布、六字刀、天眷通宝等老牌大名誉品依然是百万元级别的顶级古钱。古钱收藏每隔十年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从收藏理念到古钱价值就会重新洗牌。
宋钱中大观通宝折十的变化巨大,2000年以前属于低档品种,成交价数元。经过20多年的变化,因其铸造工艺精湛,文字遒劲有力,获得了新一代藏家的青睐,美品的起步价已经突破5000元大关。
大观通宝折十 金刀客
清钱的现状
2022年是古钱行情近期的高点,热门古钱的成交量十分巨大。2022下半年古钱处于下跌行情的态势,古钱的成交量大幅下降,只有热门古钱的成交比较活跃。目前热门品种主要集中在清代古钱之中,例如:咸丰大钱、清代大样钱等品种。其它朝代热门古钱的总和都不及清钱,并且平均热度也远低于清钱。虽然清钱具有热度高、成交量大、流通性好等特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钱的涨幅也逐渐放缓。未来清钱的行情走势一定会发生分化,部分前期涨幅巨大的品种一定会发生滞涨,例如:咸丰当五百、当千的上涨幅度为有限,并且严重的问题泉品仍有下降空间,只有原味美品、美品才保值。
注:现在的部分热门清钱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涨幅有限。
下图的咸丰元宝宝泉当千属于原味美品,但由于之前上涨幅度较大,中短期内应该进入滞涨时期,未来的2年内行情不会有明显上涨。在此期间原味美品和美品应该保值,但修刻、清洗、打磨等问题泉品仍有下降空间。
美品咸丰元宝宝泉当千 金刀客
具收藏价值的宋-元古钱
几乎的热门古钱都是从名不见经传开始逐渐转热,因此现在的冷门品种很可能是未来的热门古钱。未来的热门古钱不一定是高档古钱,许多接地气的中低档古钱很可能成为热门品种。
成为热门古钱具备三个特点:是纲目钱,代用货币、铁钱等古钱很难成为热门古钱。第二是铸造工艺比较精湛的品种,美制类古钱成为热门古钱的机率很大。第三是价格不高的低档、中档古钱,高档古钱的收藏难度太大,容易造成曲高和寡。
宋代古钱的品种很多,且宋钱的铸造量巨大。宋钱当中有许多精铸的美制类古钱,并且价格体系不高。与宋同一时期的金、西夏也有少量的精铸古钱。许多铸造工艺精湛的古钱在7、8年的时间里上涨幅度不到一倍,甚至是铁母。
宋元通宝铁母 2023年 古泉园地11166元
宋元通宝铁母 2016年 古泉园地6000元
政和通宝折三铁母 正和狭穿 2025年华夏古泉36160元
崇宁通宝铁母 2024年华夏古泉41810元
政和通宝重和样隶书 2024年古泉园地2027元
政和通宝重和样篆书 2025年古泉园地3003元
政和通宝文政阔和 2023年华夏古泉5537元
政和通宝文政篆书 2025年古泉园地5181元
宣和通宝楷通 2023年华夏古泉8362元
宣和元宝美制隶书 华夏古泉35030元
宣和通宝背陕 华夏古泉28815元
宣和元宝缩宝篆书 2023年古泉园地41462元
宣和元宝美制篆书 2025年华夏古泉34465元
具投资价值
目前美制类宋钱的行情已经稳定,与高峰时期相比行情下降了三分之一,大多数美品的行情都在万元以下,具投资和收藏价值。例如:宣和通宝美制隶书 、宣和通宝美制篆书、宣和通宝长宝篆书、宣和通宝小平遒劲等品种的入门级美品的成交价都在3000元以内。
宋金时期的精铸古钱涵盖高中低档,实力玩家可以收藏重和通宝、泰和重宝、五笔正隆等中高档古钱。普通玩家可以收藏政和重和样、文政和等低档古钱。
元代古钱的铸造工艺粗朴,只有至正通宝的铸造工艺较精湛。至正通宝系列品种和面值繁多,很有玩头,且价格体系不高。入门品种的价格都在万元以下,现存量稀少的品种也只有2-3万元。至正通宝系列一旦走红,上涨空间广阔。
宣和通宝美制隶书 2025年古泉园地1782元
宣和通宝美制隶书 2023年华夏古泉2825元
宣和通宝美制篆书 2025年古泉园地1708元
宣和通宝小平长宝篆书 2025年古泉园地2673元
宣和通宝长宝隶书 2025年古泉园地2792元
宣和通宝巨头宝评级币 2023年古泉园地9833元
宣和通宝小平遒劲 2024年古泉园地1386元
重和通宝篆书 2023年华夏古泉68930元
重和通宝隶书 2023年华夏古泉59890元
崇宁通宝小平抽示 2023年华夏古泉8134元
崇宁通宝小平 2024年 古泉园地5096元
崇宁通宝小平大字 2016年 古泉园地4530元
崇宁通宝大字大宝广穿 2023年华夏古泉22035元
大观通宝折三 2025年古泉园地13216元
大观通宝折十 2023年华夏古泉10396元
大观通宝折十 狭俯大 华夏古泉10396元
建炎重宝折十篆书 2025年古泉园地17696元
建炎重宝折十篆书 2024年华夏古泉23165元
建炎通宝折三点建母钱 2023年华夏古泉88140元
端平通宝短宝母钱评级币 2023年古泉园地39446元
泰和重宝折十 2025年华夏古泉59890元
正隆元宝五笔正评级币 2023年古泉园地37632元
正隆元宝俯正评级币 2023年古泉园地38750元
乾祐元宝长元 2023年华夏古泉6102元
乾祐元宝真书小宝 2023年华夏古泉24860元
阜昌元宝小平 2023年华夏古泉49155元
阜昌通宝折二楷书 2023年华夏古泉62150元
阜昌通宝折二篆书 2023年华夏古泉46330元
阜昌重宝折三楷书 2023年古泉园地56000元
天佑通宝背叁 2023年华夏古泉82490元
天佑通宝背五 2023年华夏古泉62150元
至正通宝折二背巳 2023年华夏古泉7910元
至正通宝折二背午 2023年华夏古泉14690元
至正通宝折二背辰 2024年古泉园地16822元
至正通宝折二背寅 2024年古泉园地22400元
至正通宝折三背午 2023年上海泓盛15525元
至正通宝折三背辰 2025年华夏古泉11300元
至正通宝折三背巳 2025年华夏古泉10396元
至正通宝折三背卯 2024年华夏古泉7006元
至正通宝折三背寅 2023年华夏古泉22035元
三孔布 战国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
“共少半釿”圜钱存世不超过八枚之数,为珍罕,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中曾有拓本,评级无定价,因实物已轶,众泉家难窥其庐山真目,一直误认为是臆造品或改刻赝品。
新币十一铢 为王莽篡权时候铸造
新朝王莽时期所铸钱币,字体优美、铸工、造型别致,如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等都是珍品;其中有一款神秘的钱币,造型奇特,上呈方孔圆形,书“金匮”四字,下呈长条方形,书“直万”二字,被古钱币投资收藏者称“金匮直万”,价值无可估量。
大泉五千,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传世少,早期评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至今亦鲜有发现!
开平通宝钱为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907-910年)所铸造,但史书没有记载。
“大齐通宝”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铸造的种南唐钱币。它之所以称“大齐通宝”,是因为吴国皇帝让位给他前,已封他为齐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时,便国号“大齐”。由于国名“大齐”时间短,同时此钱铸量又少而精,流传至今已屈指可数,故格外珍贵难得。
唐国通宝铸造于李璟交泰元年七月。
大唐镇库币是由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所铸造(铸造的具体时间约为南唐元宗保大元年至十五年间,即公元943-957年)
“乾封泉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唐代稀见钱币之中的该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铸时仅八个月,存世量相当之少。
乾元重宝是中国唐朝由官方铸造发行的铜质铸币。有“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重宝”两种。因官价规定,面值大于开元通宝,并且有很高的兑换率,又因乾元年间发行,所以称为“乾元重宝”,民间俗称“乾元大钱”。
闽开元大铜钱为 五代十国时期的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
永隆通宝背闽铜钱 五代 直径52mm,美品。 五代初期,人称“白马三郎”的王审知继其兄王潮占据福建,受梁封闽王。
保大背天 五代十国古钱币。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为珍罕。南唐保大元宝背天,折五型直径33mm,折拾型直径45mm,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与楚钱风范类,应为马希萼奉南唐为正朔时所铸,故面文用南唐年号,背文则保留了楚铸旧制。
面文为“顺天元宝”,形制与“得壹元宝”相同。铸量较多,唐朝安史之乱叛将史思明铸造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面文为“顺天元宝”,形制与“得壹元宝”相同。铸量较多,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但今存已少。
永安五百 -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仅孤品,古钱之大珍。铁钱存世也已屈指可数,价格颇高。此外“永安五百”面文形制,按照右左上下顺序读,如同“永安一百”,“永安一千”。
应天、乾圣、应圣元宝 “应圣元宝”是五代十国期间燕王刘守光在应天元年(911年)铸造的钱币,由于为试铸币所以存量稀少。
皇佑元宝小平对钱 ,为珍罕,目前存世仅见三枚,国内仅此一枚,直径:23mm,上美品 皇佑,北宋仁宗之年号,公元1049至公元1054年。宋仁宗,北宋第四代皇帝,公元1023年即位,公元1049年宋仁宗改元皇佑,按宋朝改元必铸钱例制,应铸造“皇佑”钱。但皇佑年号钱铸行少。
建国通宝---宋徽宗赵佶有建中靖国年号,但建国通宝篆,楷小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出土于苏北,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宋徽宗赵佶有 建中靖国年号,但建国通宝篆书,楷书小平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
圣宋通宝,北宋,宋微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始铸面文有行、篆二体, ,旋读,均为小平,行书者光背,篆书背文”当伍”者时陕西当铁五文行用,传世罕,堪称奇货.
靖康通宝,北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铸币。为北宋货币一铸。计有元宝、通宝和重宝三种宝文,形制小平到折三,主铸青铜钱和铁钱,也有银钱存世。靖康钱因在北宋末年这个战乱政严重不稳的时期,故其铸币较之前朝便少了许多,故靖康通宝钱曾授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爵。
南宋·“建炎通宝”楷书折二大字
景炎通宝--南宋年号钱。大宋通宝--宝庆年间(1225-1227)铸。存世稀少,五十珍之一!
“大丹”为前缀名的宝文钱,有“大丹”、“大丹元宝”(契丹文)和“大丹重宝” 其铸期可能是契丹立国后,为太祖阿保机官炉所铸。
天显通宝 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年间(927—936年)铸。“天显通宝”四字隶书,旋读,光背无文。
会同通宝 是中国古代辽国(契丹国)铸行的金属方孔圆钱之一。始铸于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元年,即公元938年。会同这个年号一直用到公元947年,那年耶律德光改元为大同。
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年间(1013~1032年)铸,稀见。面文“景福通宝”隶书旋读,光背。早年亦为辽钱大珍,近年陆续发现数枚,国内无拍卖纪录,估计市场价格在20万元左右。
天盛元宝是西夏仁宗天盛年间(公元1149-170年)铸造的汉文钱。天盛廿三年为西夏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故在西夏诸钱中,天盛元宝是西夏钱币中数量多、铸工好、钱文美的品种,是西夏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
西夏崇宗皇帝李乾顺,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铸造。版式为折二型钱。钱文楷书,,元德重宝直径一般为2.7厘米,中间方孔边长为0.5厘米。今存世两三枚,珍罕无定价。崇宗皇帝朝另铸造有“元德通宝”钱。
天辅元宝 是金朝开国皇帝金太祖(阿骨打)铸造的方孔钱币。铸于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2年)。从历史来看,金朝铜矿缺乏,早期财政钱币紧缺,主要使用宋钱、辽钱,而当朝钱铸量很少,故至今遗留其罕少。
金熙宗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9)铸,篆书折五型大钱,旧谱无载,仅见,另有皇统元宝。
崇庆元宝篆书折五大钱,是金代卫绍王完颜永济崇庆年间所铸。
金代卫绍王完颜永济,至宁元年(公元1213)铸造。存世一枚折五型铜钱孤品,书体与北宋崇宁小平楷书相似。珍罕无定价。
贞佑元宝小平、通宝折三 金宣宗完颜询,贞祐年间(1213-1217年)铸,并配合贞佑钞发行。钱文楷收直读,有平钱、折二、折五三种。 光背无文。另铸有“贞佑元宝”钱。
中统元宝篆书 元·世祖中统年间(1260-1263)铸,存世罕,为中国古代钱币五十名珍之一,中统元宝有楷、篆两种书体,为对品,其中篆书钱更缺稀。
大元光背 元朝铸,大元形似折十,面文篆书对读,“大元”为国号,此钱应属纪念币性质,铜钱存世为罕少,难得。
窻国通宝或叫窗国通宝,窻国是钦察汗国(金帐汗国)的简称,是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建立。
元末起义军徐寿辉天启年间(1358年)所铸。俗称“徐天启”。其钱有三等币值,分小平、折二、折三;“天启通宝”钱的制作十分精美,其钱体厚重足值,铜质,形制仿元朝至正钱,惟背平素;其钱文楷书对读,“启”字首笔与二笔相连,与明天启文字有别;其书法端庄遒美,具艺术价值。
永乐通宝背三钱是明成祖永乐年间铸造的一种标明钱币重量的纪重钱,传世只有两枚,这是其中之一。
弘治通宝,常见为小平钱,多数制作不精,字口不清,大致根据“治”字三点水旁写法不同,分为“分水”和“连水”治两种,
万历通宝大钱、背龙纹
西王赏功钱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是明朝末年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四川铸造,有金银铜三种材质,大小在46毫米,厚度2毫米,为大西国国主赏功之钱币(或者叫奖章)。
咸丰宝伊当五百、当千大钱,从目前零星的文献奏章中可知,应开铸于咸丰四年。
清咸丰元宝宝苏当五百、当千
此钱为咸丰钱中之为罕贵者,为目前已知存世孤品,流传有序,珍罕,美品 咸丰通宝·大清壹百 清文宗奕詝咸丰年间所铸。
咸丰通宝盛京当制钱壹吊
“祺祥重宝”---铸于清穆宗初登基时(1861年)。时值载垣、肃顺八大臣奉诏辅政,即改元祺祥,并铸祺祥通宝与祺祥重宝当十钱。
“此类太平天国背圣宝大钱系镇库钱,当是太平天国中、晚期在湖南、苏州、杭州等处所出。”太平天国大镇库钱历来为泉家所重视,存世罕,迄今仅见五、六枚,其版式均有小异。美品
中国古钱币的基本知识
1、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
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钱体叫做肉。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细的就叫做瘦廓。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2、古钱的钱文与形制
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3、雕母和铁母
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是很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成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现将融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这是与铁钱形制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畴,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上更是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4、生坑品和熟坑品
古钱带有出土锈称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称新生坑;出土时间较久,尚带锈片残迹称老生坑,或称熟坑。
生坑品也有伪品,那时后代人伪造前代的古钱,我们鉴别生坑钱的真伪主要是观察钱币的文字、锈。因为钱币上的字多为书法家所写,而伪造者学些的字有其形而无其神,有时文字与钱币形制也不同,虽然铜锈是真的,钱币也是假的。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百把年甚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会脱落。
5、通宝、元宝和重宝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专家总结了历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元宝”这一名称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制的。这两种钱可以说是一种占领货币。大历年间曾铸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因此官铸也不。以后还有天福元宝、淳化元宝、圣宋元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等。
“重宝”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早是用于唐乾元元年铸的“乾元重宝”。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背面的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流传下来的很多,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早的钱币。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汉“钱亨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6、记号钱、蚁鼻钱与脸钱
记号钱,就是面、背部有记号的钱币。比如钱面钱背有星纹、月纹等等。象乾元重宝,有瑞雀纹的价值990元。宋咸淳元宝,有小平和折二两种,背文从元字到八字,这表示铸币的年代,八年的咸淳钱是宋一次铸币,九年、十年大概都没有铸币,以后的前幼帝、端宗和后幼帝也没有铸币。
朱元璋早期铸造多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五、当十,并在各省分设宝泉鼓铸,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名。凡发现当三以上的大钱背文有北平、鄂、京、桂等字样的古币,就要留神鉴别,真币每枚价值千元以上,皆属珍品。
世俗所称的蚁鼻钱,是铜贝的高级形态。钱币学家认为蚁鼻钱是楚国的货币,因为大多出土于南方,而且文字是阴文,和中原的货币不同。蚁鼻钱的形状是正面凸起,背面平。按照钱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许多种。普通的是所谓脸钱,因为钱身为椭圆形,而且上面有的阴文,看起来的确象人的脸。其次是各六朱,因为上面的文字好像是各六朱三字的连写,同时又象一只蚂蚁,加上脸上的高鼻子,于是就有了蚁鼻钱这个名称。这两种钱多见。
其余几种蚁鼻钱,即铜贝铭文作“全”字者,均很少见。解放后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鲁南都不断发现蚁鼻钱。普通鼻钱传世较多,几乎没有伪品,但出土少的“全”字币,就应留神有否做伪痕迹。
7、“小平”、“折”
小平:对古代方孔钱形体大小的一种称谓。以宋代钱币为标准。中国古钱币自宋代以后,形制趋于复杂。钱币学家为了区别钱之大小,将宋钱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一般直径2.4cm左右,重3-4g左右。其它各代方孔钱皆以宋钱形制比附。宋钱形制由于铸时长、铸地广、同一形制,亦参差不齐,不可拘泥于上述径度、重量。
折:对金属铸币价值的合算,分注明与不注明两种。不注明所折之数,则凭感观或约定。
8、“孔方兄”的由来
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时弊,拟钱为长兄,字曰“孔方”,人见皆爱之如亲兄。这是鲁褒对当时贪官、士大夫、清淡家“耻言钱”的一种戏谑和讽刺。后世遂以“孔方兄”为钱之代称。省称“孔方”、“孔兄”。
9、古钱学
古钱学是金石学的一个分支。以历史货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货币的形制、币材、文字、图案及出土地点、时间、数量、窖藏方式的研究,结合史料,探求货币的产展、演变规律以及货币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生产技术等问题。
10、历代银质货币
中国历史上,自金银被人类发现并使用以来,一直被视为财富来源,贮存和统通。早期银块,是否像早期青铜块一样作为货币来流通和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出土资料作。春秋战国时期的银空首布,可以称为我国早的钱质货币。以后各朝、各代均铸有不同殂制,不同名称和不同用途的银币。但其主要用于大额支付及赏赐及陪葬和供奉用。真正民间使用并作为主币的时期并不长。除晚清及民国时期银币和银锭时可遇见外,其它银质货币很难一见,除了本身铸造数量少之外,由于中国妇女长期以来喜爱银首饰,因而大量销熔,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中国银质货币,除了由国家发行之外,还有许多是由地方甚至银铺、钱庄、自主铸造发行,依据本身贵重金属及重量来维护信用,这也是中国银质货币的一大特征。如中国银锭已记录了有近二千种,大部分是地方发行的。相对而言,银质机制币,则主要由国家控制发行。除了贵金属的价值外,还依告本岙标记的面值来充分当货币来作价,这便是银本位。尽管银质货币的信用很高,商民乐用,但终因其金属贵重,来源有限,不能大量铸造,以及苯重等原因,终末能长期居主币。
古钱币的材质演变与铸造工艺
中国古代钱币历经青铜(先秦)、黄铜(明代)、银锭(清代)等材质变革。青铜币采用范铸法,误差达±2mm;明清时期翻砂工艺使钱文清晰度提升50%。含铜量测试显示,开元通宝铜占比83%,而咸丰大钱仅60%并掺入铅锌。某窖藏出土的刀币表面硫化物分析表明,战国时期已掌握硫化处理防锈技术。最新X射线荧光光谱证实,王莽金错刀的金层厚度仅0.03mm,采用汞齐法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