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2014香港正大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推出精品玉器——和田青白玉谷纹双龙双联壁
规格:长:18.4cm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一般把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称为壁。考古发现,玉璧最早产生于距今约5.6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玉璧的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可用于佩戴,亦能作为随葬品,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或信物。
春秋战国时代,玉璧开始被大量用来作佩饰和殓葬用玉,还有作为礼仪场合手执的信物。多采用新疆青、白、碧玉。佩带的壁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内。不殓葬用或作为礼器用的壁直径则在15~25厘米之间。春秋壁壁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战国壁表面分成一、二或三区同心圆纹带,内外区琢成一首双身龙纹,中区保留传统谷纹。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这时期出现了出廓玉璧等创新制作,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结合法,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刀工锋利挺拔,刀痕较深,转角尖锐。谷纹乳突饱满匀称,谷纹是在乳钉纹上加刻阴线而成。
汉代玉璧沿袭了战国的风格而又略有变化。玉质仍以白、青、碧玉为主,但壁的形体加大,有的直径达30直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龙、凤、鸟纹较多。壁上的谷纹,蒲纹颗粒大而稀疏,起凸浅,谷粒上部浑圆。玉璧边缘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明显不同于战国时的三角形立缘。同时组合纹饰更为流行,有的还饰以吉祥文字。到了东汉,壁体加厚,外缘立面略有弧度,但数量渐少。
“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形如倒写的e字母。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周礼·典瑞》的有“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法。玉器上的谷纹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宋代和清代仅少量制作,但是琢工不如战国和汉代。谷纹常与涡纹、卧蚕纹异名同称,事实上,三者之间确实区别不大。一般来说,人们常把半球形谷粒或有萌芽线的谷粒成为“涡纹”,把具有粗壮圆实萌芽线的谷粒称作“卧蚕纹”,到了汉代有简化出了乳钉纹。
此谷纹双联璧长18.4厘米,制作精致,器形独特少见。以透雕手法联结成两个玉璧在一个整体的新颖式样。外层雕琢夔龙纹,内层为谷纹,中层透雕的蟠龙螭虎看上去犹如将外层的玉瑗和内层的玉璧连为一体,为江南玉璧的典型特征。玉表轻度钙化,出现较多的沁孔。沁孔受侵深阔,自然,孔内物质丰富,为典型的古沁状态。且雕刻谷纹具有汉代典型的“游絲毛雕”工艺特征,运用粗细阴线结合的雕刻技法,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刀工锋利挺拔,刀痕较深,转角尖锐。谷纹乳突饱满匀称,排列工整有序,谷纹阴线沟底的刀砣工痕迹,深浅分明;转弯处放射状,即毛刺状刀痕,条条深刻有力,一丝不苟。
2014香港正大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推出精品玉器——和田青白玉谷纹双龙双联壁
规格:长:18.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