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孢子捕捉仪在玉米病害防治中的效果

时间:2017-03-02 17:03

  近年来,由于栽培模式、气候条件、玉米品种、种植方式的改变,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越来越普遍,危害日益严重,制约了玉米产业的发展。因此利用孢子捕捉仪来分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的飞散动态,并分析其与病情、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可以为病害的测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区为南北垄向,垄距、株距分别为0.60、0.35m,每个小区种植20行,每行玉米50株左右,共设5个小区。每个小区设3个孢子捕捉点,捕捉点高度分别为0.5、1.5、2.0m。试验中采用孢子捕捉仪来捕捉孢子,7月上旬开始捕捉,每7d捕捉1次,每次捕捉24h,用显微镜检查统计分生孢子数量。捕捉孢子的同时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病情况,每个小区选10行,每行选10株,调查全部叶片的病斑数。

  通过孢子捕捉仪对5个玉米小区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的监测发现,各小区均有分生孢子飞散。不同生长时期孢子捕捉量不同,生长中前期捕捉量高,尤其是玉米播种后20~65 d 捕捉的孢子数量占整个生长季节的89%以上,9月份进入生长后期孢子捕捉量显著减少。孢子捕捉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多,说明病害可进行较远距离传播。

  孢子捕捉仪捕捉孢子量较多的时期,病情发展较快。进入衰退期后,孢子捕捉数量减少,病情发展缓慢。降雨对孢子飞散有重要影响,雨日捕捉的孢子数量很少,雨后1~5d捕捉的孢子数量多,说明降雨后5d内是孢子飞散的主要时期。这也说明,孢子飞散数量与病情降雨量指数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