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8-01 16:09
原标题 陈锡文谈粮食安全 :着力提升“中国粮”竞争力
“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供给量的安全问题,而是中国农业的产业安全问题和中国农民的就业与生计安全问题。所以,一方面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地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中允许对本国农业实施的保护条款,构建一个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缺乏价格竞争力是软肋
2012年底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是:产量连续增长,但价格却持续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颇为复杂。到2015年底,国际市场以美元计价的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的价格分别下跌32.3%、32.2%、44.8%和34.9%。国际粮价跌、海运价格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跌,“三跌合一”,最终就体现为进入我国粮食市场的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下跌。
“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步入困境。世界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极大,由此也导致了各国粮食生产成本各不相同。”陈锡文说,我国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达成了农产品市场对国际市场开放的管理制度,这主要是关税配额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我国政府承诺,对进口的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玉米、大米)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即对配额数量内进口的粮食实行1%的关税,而对超过配额进口的粮食实行65%的关税。我国承诺每年进口粮食配额的上限为小麦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迄今为止,上述三大谷物的进口数量都未达到我国承诺的配额数量。由于有关税配额制度,能够进口到我国的三大谷物数量上是可控的,不超过我国目前谷物总产量的4%。
“这就是迫使相应数量的国产玉米失去了市场,不得不进入仓库。这是引发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一大原因。”陈锡文说。
推动粮价形成机制改革
粮价是农民最为关注的话题。最低价和临时收储价逐步演变成了市场最高价。在东北和内蒙古,由中储粮系统收购的玉米,随着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的提高其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在主产区,粮食购销市场成为“政策市”,多主体经营、多渠道流通的粮食收储市场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另一个表现是,粮食加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如果按市场均衡价格不可能收到粮食,而购买按中储粮拍卖价出库的粮食,利润太低,出现了“麦强面弱”“稻强米弱”等现象。
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陈锡文表示,要加快改革玉米价格形成机制,让玉米价格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并以此引导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调整,推动粮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要激活玉米购销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采取既有利于调动加工企业积极性,又有利于玉米去库存的相关政策措施,扩大加工企业对国内玉米的需求。此外,还要保障玉米生产者的合理收益,要研究出台符合国情和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使农民在剧烈的市场波动中能够平稳渡过难关。【更多资讯登陆官网查看~】(来源经济日报)
中时通专业的粮油行情供求服务平台
中时通是集供求信息发布/查询、在线买卖结算、行情资讯浏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粮油买卖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