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宝银元宝也称纹银、银锭,其形状多样,主要有鞋形、船形和鼓形,也有马蹄形、方形、扁平形及其他奇特形。银元宝流通以重量计价交易,通常的重量为1两、5两、10两和50两,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重量的。银元宝分为官铸与私铸。官铸大多都标有朝代、纪年、重量和产地;私铸大多只有简单的标记或无任何标记。
“大明元宝”为嘉靖初年所铸。“大明元宝”,是被国内外集藏界公认的中国元宝珍品,据悉这枚元宝孤品曾在1991年美国加州的一次拍卖会上,以3.5万美元的底价竞拍,终被一位台湾收藏家以18.7万美元的高价买入,并创下当年中国钱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交纪录,现该币存于台湾鸿禧美术馆。据上海御藏阁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保守估计,目前这枚元宝大珍品的市场价高达人民币600元至800万元。
蔡国声带你品鉴大明元宝
宋代是中国古代金属铸币和使用非常发达的时期。北宋淳化元年先铸造的“淳化元宝”也是价值较高的一种古币。相传,“淳化元宝”的钱文为宋太宗赵光义手书,即所谓“御书体”,分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1988年春,国内发现了枚宋代“淳化元宝”佛像金钱。“淳化元宝”分为金币和银币。十多年前,山西五台山曾出土了大量据传为“淳化元宝”的古币,其中银币1000多枚,金币略少。
由御藏阁文化艺术品交易征集到的这枚“大明元宝”,经专业专家团鉴定,是世间仅存的几枚珍品之,具有极大的纪念、投资意义。
大明银元宝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大明元宝”为嘉靖初年所铸。明定陵所出土的五十两马蹄形银锭,属万历四十七年所铸,锭面上文字亦是阴刻文。这是明早期银锭所固有的特征。但到后来,就兼用阳文,并逐渐成为惯例。阳文多是打印上去的,或铸造的,没有事后刻上去的。
大明元宝_近年来成交记录:
大明元宝(丁丑年四十八两)--成交价:HKD1,140,000---成交日期:2013-10-11
大明元宝(一枚)-------成交价:RMB1,290,000---成交日期:2011-11-26
大明元宝48两--------成交价:RMB1,699,000---成交日期:2014-03-09
大明元宝(四十八两)-----成交价:HKD2,610,000---成交日期:2013-10-12
大明元宝四十八两-------成交价:RMB1,331,560---成交日期:2012-10-02
大明元宝-----------成交价:HKD1,550,000---成交日期:2014-01-10
大明元宝48两银锭------成交价:RMB3,320,000---成交日期:2013-12-13
大明元宝(丁丑年四十八两)--成交价:HKD2,140,000---成交日期:2013-10-11
大明元宝-----------成交价:RMB1,378,000---成交日期:2011-01-02
银锭(大明元宝丁丑年四十八--成交价:RMB1,550,000---成交日期:2013-12-14
大明元宝精品拍卖隆荣春拍惊喜连连
在08年的时候香港佳士得的一场春季拍卖会中,与之类似藏品就拍到420万天价成交,同年北京拍卖公司秋季拍卖会上又出现了一件光绪官银五十两银锭,该银锭是专为国库铸造的银两,极为珍贵,终以568.68万元成交。而在14年香港恒大秋季拍卖会中,一个大明元宝以280万起拍终以580万落锤,又一次刷新了明清银锭的记录。
银元宝在汉朝已经出现,不过在宋朝以前只作为贮藏使用。到了宋朝,由于贸易的发展,要求用银大宗贸易款,银元宝才成为流通货币。在元朝,银元宝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进入明朝,商贸业开始凋零,银元宝流通量有所减少。但明朝后期,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银元宝又普遍流通起来。在清朝后期至民国初期,贸易款的银元宝激增,所以现在发现的银元宝大多是这个时期的。1935年,为了阻止大量白银外流,下令禁止使用银元宝,银元宝便在流通领域消失。
征集通知:
广大藏家朋友,御藏阁私人博物馆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和买家客户的委托,特定意向征集大明元宝,要求品相完好必须保真,请藏家朋友相互转告,收藏有大明元宝的藏家尽快与我司人员取得联系。
御藏阁私人博物馆:管经理
御藏阁私人博物馆,简称御藏阁,品牌创建于二零零八年奥运兴办之际, 御藏阁投资20个亿于浙江温岭打造文化艺术产业园,占地300亩,艺术办公面积12000㎡。御藏阁现下;艺术品交流交易中心、珠宝礼品馆、国石馆、佛教文化中心、茶酒文化中心、龙泉青瓷馆、良渚文化馆。主要交易古玩艺术品,现已收藏有数百件各式各样各朝各代的藏品。在创建时有它的特殊含义:“御上佳品,鼎盛中华,藏世于阁。”公司创建之初建设了海边明珠以佛法,茶道,香经,龙泉,良渚文化等传统文化为基石的文化产业园区,经过5年的艰苦创业历程和政策上的支持,以东南亚海外香港收藏协会等众多会员团体支持。
御藏阁私人博物馆在创建时有它的特殊含义:“御上佳品,鼎盛中华,藏世于阁。”本馆创建之初建设了海边明珠以佛法,茶道,香经,龙泉,良渚文化等传统文化为基石的文化产业园区,经过5年的艰苦创业历程和政策上的支持,以东南亚海外香港收藏协会等众多会员团体支持。逐渐发展成泛江浙一带乃至华东地区艺术品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