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美紫砂壶鉴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的北宋著名窑场,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以及东西燕山村一带。这里宋代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白瓷的烧造始于唐代晚期,终烧于元代。
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
足,有的为玉璧底。
唐代定窑白瓷的胎质与施釉方式与当时邢窑白瓷也基本相似:一类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施釉一般用蘸釉法,器外壁
的腹下至底部都不施釉。釉的质地随器物的不同而异:胎质细腻者,胎色洁白,则施白釉,釉质很细,表面釉光莹润;胎色发黄者,为取得洁白的效果,在胎体上先施一层洁白的
化妆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
施在胎体较厚重器物上的釉比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是白里泛青,釉水凝聚处多呈青绿色,釉面有开片。
北宋初期,定窑瓷器脱颖而出,完全取代了邢窑(邢窑就此衰落)。虽仍以烧造白瓷为主,但另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及白釉剔花器。明曹昭《格古要论》云定窑“……有紫
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紫定、黑定,即定窑烧制的酱釉和黑釉瓷器,其胎质都是细腻洁白,釉色光可鉴人。北宋中期以后,产品风靡一时,时人评
价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归潜志》)。因瓷质精良、纹饰秀美,曾被选为宫廷用瓷。并为各窑所效仿。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亦言:“宋瓷之佚丽者,莫如粉
定,粉定雕花者,穷研极丽,几于鬼斧神工。”所谓粉定,是指其胎质白似粉,其釉为白玻璃质的定窑白瓷佳品。
在官、定、汝、钧、哥五大名窑中,定窑是以覆烧法和器物芒口为特色,以精美白瓷和纹饰丰富取胜。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胎料加工精细,经过细致筛选。胎质坚致细腻,胎薄而轻,胎色洁白。无论酱釉、褐釉,还是黑釉、绿釉等颜色釉品种,都是白胎,即与白瓷所用的胎料完全一样,只
是外罩的色釉不同。
釉面:早期釉色白中闪青,中期以后白釉略带乳黄,俗称“象牙白”,质感柔和悦目。釉面极少开片。积釉处多见泪痕,隐现黄绿色;薄釉处能看出胎上的旋轮痕,俗称“竹
丝刷纹”。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竹丝刷纹”是指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的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
器物初步成型后用竹丝小刷修理时留下的。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
器型:主要有碗、盘、瓶、碟、枕等,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烧造工艺:定窑瓷器在北宋中期以后,对碗、盘类器皿采用覆烧工艺,其目的一是增加窑内装烧量,节约燃料;二是防止碗、盘焙烧时变形;烧造出来的瓷器,其口沿部位一
周均无釉,文献中称其为“芒口”。
纹饰:主要装饰方法,按工艺细分,可列为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刻划花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双面都刻划纹饰的极少见,常见纹饰是莲花荷叶纹、水塘
双鱼纹、莲池游鸭纹以及龙、螭等图案。刻划花的装饰手法流行于北宋。刻花以其线条纤细流畅、刀法娴熟精湛而享誉宋代;所刻花纹轮廓线的一侧呈单线,另一侧呈双线,双线
由外粗内细的线条组成。至金代则出现了印花的技法,定窑印花装饰看不出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有可能受定州缂丝的影响,制瓷匠师采用缂丝纹样粉本刻模,因
此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印花以花卉纹居多,常见莲、菊、牡丹、梅、海棠、葵花、萱草等,也有龙凤、狮子、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飞雁、鸭、游鱼、牛、婴戏等图案,
画面整齐严谨,讲究对称;
底足: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
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北宋定窑圈足器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
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所见的器物无一例外。这种现象十分奇怪,但在鉴定中却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
)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深圳御宝轩艺术品管理有限公司
古董古玩,陶瓷瓷器,翡翠玉器,字画书画,收藏品杂项
断代提示
从釉色来看,金代定窑的釉色与北宋时有所不同,不如北宋时滋润,而带有粉质感,亦显得较为稀薄,突出于器表的纹饰微露白色。金代定瓷除了沿用“覆烧”法之外,还采
用“叠烧”法,许多产品在内底刮去一圈釉面,使之露胎,称为“涩圈”。
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
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定陈仲美紫砂壶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