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缠枝纹与勾莲纹发展的脚步趋缓,甚至停滞,这都与该时期的官窑制作发展密不可分。由于众多历史与政治原因,嘉庆及以后各时期各式各样的农民、教徒起义连绵不
断,加之随后的各国侵华战争使统治者慌忙于国家安定,无心问瓷。同治九年六月初七日,刘坤一所呈《窑厂工作不良据情量请补造折》中记述:“ ……同治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奏事处杨长春传旨:‘所有前次九江关监督景福解交大婚礼瓷器等项,共一万零七十二件,均烧造粗糙,不堪应用,著传知该九江关监督景福照数补赔……查景德镇地方,迭遭兵
燹,官民窑厂,停歇十有余年。同治四年始经前署监督蔡锦青开厂烧造,老匠良工散亡殆尽,配制颜料,多半失传,新匠不惟技艺远逊前人,即人数亦较前减少。凡有一长之匠,
俱已募入官窑,物以少而见珍,工值转为增贵,限于时势,不得不暂为将就。所幸连年均系按例大运暨传办常件,尚无新奇花样,加谨摹仿,得以无误。”
说明当时景德镇的官窑制作极其艰难,没有正轨,特别是“查景德镇地方,迭遭兵燹,官民窑厂,停歇十有余年。”更加体现了当时的御厂制瓷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兵燹”、
“无新奇花样”、景德镇缺乏“老匠良工”等都是造成嘉庆以后官窑发展坎坷不前的主要原因。同时,“官搭民烧”造成制作水准降低、标准参差不齐等现实情况,也给该时期的
器物鉴定造成一定困难。
深圳御宝轩艺术品管理有限公司
古董古玩,陶瓷瓷器,翡翠玉器,字画书画,收藏品杂项
四:历代缠枝纹的演变规律
如果将前几期的明清缠枝纹与本期的勾莲纹联系在一起,会发现两者之间颇有渊源。明朝官窑在原有景德镇传统缠枝纹基础上,经历了明朝初期的简单纹饰(图12),逐渐向永、
宣时期的多样化发展(图13)。至成化朝(图14),由于当时青花、彩瓷的繁荣发展,使缠枝纹发展到一个高峰。随着明朝后期“官搭民烧”的出现,缠枝纹发展有所下滑。
进入清初,缠枝纹发展又出现了与明朝极其相似的走势曲线,在康、雍、乾时期出现极其活跃的发展变化(图15、16)。唯一有区别的是,清朝在缠枝纹发展极盛且难出现新突破
时,突然发展转化成勾莲纹。在借鉴原有多样缠枝纹发展基础上,勾莲纹利用其本身柔软性极佳的特点(即几乎适应任意大小、平面)进一步创新、发展,直至清朝后期官窑没落
,明清缠枝纹与勾莲纹的发展也才算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