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陈曼生紫砂壶鉴定陈曼生紫砂壶鉴定
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远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例如,顺治云龙纹花瓶,龙为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向
上竖。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像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嘴收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形略
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
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正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
时的头毛细密成蓬,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
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
这时所绘的衬托云纹,其朵云的尾云不大清楚,呈长长的块状,或在尾中长出几大块,一头三尾的,给人印象是两条尾成了两翼,或把几个朵云画在一起,成一枝灵芝状
。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
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腰体有硬直之感,体上
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
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清末龙纹喜欢衬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等。朵云也由过去的一头几尾变成二头一尾、三头一尾;或在尾中长一头、二头。纹饰从设计到描绘都显得简单粗糙,工
艺大不如前。
深圳御宝轩艺术品管理有限公司
古董古玩,陶瓷瓷器,翡翠玉器,字画书画,收藏品杂项
充满智慧的古人把他们对龙的这种信仰用各种形式来体现,无论是在古建筑、玉器、青铜、陶瓷、家具还是绘画等古器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龙的 形象。了解龙纹的演
变,对正确判断历代陶瓷器物年代将会有大的帮助。
万历纹饰特征
1、最突出的是镂孔透雕与塑雕。
2、最有特色的是青花淡描、铁线描和勾筋淡水点染的绘画技法。
3、最常用的是开光图案。
4、涂色草率,往往超出轮廓线。
5、大头麒麟、大头狮、大头人物。
万历工艺特点
1、早期用回青料,呈色蓝中泛紫;中期用回青加石青,呈色蓝中泛灰,发色渐浅;34年后用浙江料,呈色蓝色灰暗,有晕散;末期更加浅淡。
2、瓷土淘洗不精,胎质较粗松,胎体粗糙厚重,修胎不规整,底足多为平底无釉,胎骨有火石红和铁锈斑点,除有显著刮削、跳刀痕外,底心多下塌。
3、釉面早期有玻璃质感。中期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晚期多为淡青色。釉层稀薄,常有漏釉,所谓“贴骨釉”。无论何种釉,施釉都不均匀,厚薄不一,聚釉处多在脚、底足和口沿
处,抚摸后给人以不平感觉。
4、青花五彩有用旧器加彩的方法作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