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2007年10月由北京画院和上海中国画院联合主办的“时代华章”大型系列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分岁月经典、双星璀璨、群星辉映、火红年代、刀锋情愫、异彩纷呈6大板块,共有二百余名画家的六百二十余幅作品参加了展览。一个月之后,江苏省国画院以“丹青回眸”、“盛世笔墨”的展览开幕,纪念建院50周年。 这三个画院的展览规模大、水平高,集中展示了画院成立50年来的艺术成就,表明画院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阵地,是有存在的价值的。展览之后,也使由吴冠中先生引起的关于画院存在价值的讨论告一段落。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成立画院的背景与初衷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国画的争论是非常热烈的。从1949年4月《人民日报》开展国画讨论,“改造中国画”、“中国画的写生问题”、“面向生活”及国画创作的遗产接受、传统继承等问题一直在持续争论。1955年5月召开的美协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国画继承传统的问题。蔡若虹在发言中说:重新提倡写生,就是让画家们退出死胡同走上现实主义大道的第一步;其目的是让画家们接触现实生活,同时养成具有表现实际物象的能力。这种做法不但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继承中国古代“师作为江苏画派的领军人物,傅抱石(1904~1965)对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特定的历史原因,南京博物院在上世纪70年代收藏了傅抱石365件中国画作品;今年初,傅抱石家属又捐献傅抱石写生画稿、著述手稿、自制印章等500件左右,南京博物院成为傅抱石作品最大的收藏机构。
南博所藏傅抱石作品因其来源可靠,无一赝品,故成为傅抱石作品鉴定之“标准件”,且藏品中神品妙品无数。其中,《潇潇暮雨》为其中年时的山水画代表作,《李太白像》则为晚年的人物画精品。
1945年,傅抱石41岁,移居重庆西部金刚坡已是第七年。金刚坡对于傅抱石来说意义重大。日本侵华伊始,傅抱石随政府机构迁移至重庆,家住群山环保的金刚坡下。住房虽为年久失修,凋零朽败的农舍,但周围的自然风光雄伟清丽,饶有画意。傅抱石遇到金刚坡,真如虎添翼。金刚坡激发了他的绘画灵感与理想,在激情洋溢的实践中完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与风格——“抱石皱”。这一时期,傅抱石常以巴山雨景为题作画,《潇潇暮雨》即为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该作风雨飘摇,树木弯身,红衣僧人,冒雨归寺
1.香港恒雅---提供最权威的专家鉴定(藏品对可开具鉴定证书)---全国可用
2.藏品保真到代价格高可委托---香港恒雅---参加北京嘉德拍卖
3.藏品保真到代市场评估价格高可由---香港恒雅---提供文物抵押途径-快速成交拿钱
。狂扫猛皱的绘画魔法,直将观者揪入其境。
《李太白像》为傅抱石1963年去世前三年所作,为后期代表作。李太白为天才型的诗人,傅抱石为天才型的画家,且二人同为嗜酒如命,借酒力生灵感催激情,完成佳作的名人。画中诗仙红梅花树下倚石而坐,持杯望月,若有好诗盘旋胸中,随时喷薄而出之情状。整幅作品错落有致,一气呵成。傅抱石对此作非常满意,自题云:“余所写太白像,以此较为满意”。造化”的优良传统方面的一件大好事。与此同时,周扬在“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中指出:近年来,新的国画创作已有很多的成绩,国画家开展写生活动这是件很好的事。国画的改革与发展,是无论如何不能脱离真实反映新的时代的生活的要求,违背新时代人民的需要的。
当新时代的建立使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的实施,艺术品市场迅速萎缩和消失,一批过去靠卖画为生的画家失去生活来源,有些被迫改行。此外,传统的中国画语言面对新社会的政治宣传任务难以适应,轻视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潮在艺术界开始蔓延,国画艺术被冷落,连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也改为彩墨系。
轻视民族传统艺术的现象引起中央的关注,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提出,民族艺术传统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