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08 16:50
清光绪十四年(1888)贵州官炉造黔宝一枚,直径:41-42mm,重量:26.8g,包浆醇厚自然,刀工自然流畅,制作精整规范,此币较十六年黔宝更为少见,乃中国银币之顶级名誉品,征集自黔北藏家,来源清晰可靠,极为难得,极美品编者按:贵州官炉铸币始于1888年,币面无纪值无纪重,当时贵州没有造币厂,只有官方银炉设备。光绪十四年至十六年间,贵州巡抚潘蔚在任内,指定贵州官炉铸有少量“黔宝”银饼流用于苗疆一带。其铸造方式与新式机器所铸银元迥然不同,外观古朴,成色良好,风格独特。由于贵州黔宝存世罕少,前辈收藏家均对此十分珍视,认为是中国钱币收藏不可或缺的珍品。近代钱币鉴赏家张璜在其《中国银圆及银两目录》中,对贵州黔宝的论述如下:“贵州官炉早期(1888-1890)曾铸有银币流通市面,因无记录可查,故只得从现存者稍作描述,该币至今入藏家手中者仅数枚,每枚均不同版……未注明面值或纪重,约其大小而言当系作一元之用,发现如是之少则每一枚均属大珍品,若有精品则系珍品中之珍品矣。”
清光绪十四年(1888)贵州官炉造黔宝壹圆银币一枚,齿边,包浆醇厚自然,泛五彩光泽,刀工自然流畅,制作精整规范,此币较十六年黔宝更为少见,乃中国银币之顶级名誉品,源自黔北藏家,来源清晰可靠,极为难得,极美品
贵州“黔宝银饼”具有浓郁的地区和民族特色:其一,从图案设计看,“黔宝银饼”没有照搬各地龙洋银币上的龙纹图案,而以少数民族的花枝珠圈为主题,简洁明快,别具一格;其二,从钱文内容看,“黔宝银饼”形制仿照广东“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型银币,但没有像广东银元那样有记重、记值标志,而像传统银锭一样只标明铸地“黔宝”及铸造时间和铸造机构,独辟蹊径;其三,从铸造工艺看,当时贵州无力购置先进的铸币机器,“黔宝银饼”不是采用机器铸造,而是就地取材以手工土法打制而成。
“黔宝”的存量。在清代光绪年间,贵州经济比较落后,再加上封闭不通公路,市民需要交易品主要是换盐、布匹等;运输主要是人背、马驮,市场交易所需要的银货币数量不很多,基本是用铜钱。对于“黔宝”的铸量尚无资料可考,我认为因技术条件所限,铸造量不会多;加上贵州少数民族素有银币打制首饰习惯,存世量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