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26 15:05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16世纪传入中国,光绪年间开始铸造但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大量发行成为国币。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国流通的银元多达上千种,版本更是多达万余种,可以说是近代币种的一个“大家族”。
从清朝早期开始,流入中国的白银大都是以银元的形式出现,其中最为典型的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英属地银元、日本龙洋等。由于外国银元制作精美,分量标准,便于计枚核值,使用十分方便,很受流通市场的欢迎。外国银元的大量使用使得“当局者始窃窃忧之”,并“提议自铸银元(银币),以抵制外银之输入”。
1911年度支部天津造币总厂试铸,未发行,存世稀少,是宣统三年银主币系列中最具人气的版别;此枚“长须龙”名家旧藏,传承有序,打制清晰,图案精美,原味老包浆,带金色底光,状态自然舒服,开门见山,十分难得。传统中国货币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制造与流通的地方性。这种形态在晚清造成发展的障碍,发行可全国通用的统一货币成为清政府燃眉之急。宣统二年底,造币总厂礼聘意大利人乔治(Luigi Giorgi)任总雕刻师,到职后次年(1911)春提案,这是国内首次出现多款样币同时呈送供当局选择之例。“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新国币试样系列有五种,正面设计同但字体及花饰有别,背面蟠龙则有长须龙、短须龙、反龙、大尾龙及曲须龙等,经核定后曲须龙交付生产。五种形态不同的版式在短时间内完成,当非一人之力可及。仔细观察曲须龙、大尾龙及反龙,三者具西洋风格的立体美感及流畅线条,应属乔治手笔。长短须龙的神态截然不同,较为威武,应是造币总厂本国籍雕刻师的作品,可能是宣三小毫龙面操刀者余子贞。未发行币样的正面与流通版比对,大清银币四字笔划较粗,满文书法亦有出入;此外左右两旁之花瓣与边叶脉纹亦有差异,以内侧叶纹较为明显易辨。流通版大清银币四字纤细,外圈花瓣与枝叶的位置较高,顶端花苞距离满文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