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简析电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发明
电感器——又称扼流器、电抗器、动态电抗器。它与贴片电容器、贴片电阻器一起被称为三大被动元件,同时也是继电容器、电阻器之后迅速发展实现片式的电子元件。电感器也属于储能元件的一种,在电子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电感器的作用与自身参数是密不可分的。
油柑网作为一家拥有互联网背景的供应链采购平台,油柑网长期着重于布局供应链金融和工程师社区,通过以大数据分析的技术驱动,加固用户体验,最终形成销售闭环。油柑网活动:2019-3-11至2019-3-25全场订单单笔实付金额满8.8元包邮
电感器基本原理
自感现象:当流经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用金属导线做成线圈,流经线圈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产生很明显的电磁感应现象,线圈自感应反向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起到平稳电流的作用。
具体地,如果电感器在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接通时它将试图阻碍电流流过它;如果电感器在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断开时它将试图维持电流不变从能量角度看就是,电感器能把电能转储为磁能,把磁能释放为电能。
同一电感器对不同变化频率的电流阻碍效果不一样,但是总体规律是:通低频,阻高频.
电感的发现发明大事记
1831年英国M.法拉第发现铁芯线圈电磁感应现象
1832年美国人J.亨利发表关于自感应现象论文。人们把电感量的单位称为亨利,简称亨;
1850年电感器应用到电报电话装置中;
1887年德国H.R.赫兹发明赫兹线圈;
1890年美国N.特斯拉,发明特斯拉线圈;
1935年日本TDK推出世界上一个铁氧体磁芯;
1980年日本美国,为适应SMT需要,开始了片式电感器的研究开发;
1984年TDK率先以1210为先导产品,实现了多层片式电感器产业化;
1994年中国的深圳南玻和南京898厂分别引入日本美国绕线型和多层型电感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