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1-26 16:35
共享经济,在国内发展已经有四五个年头,它的出现给传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时至今日,共享经济领域,共享项目参差不齐。
回顾2017共享经济发展形势,‘有把伞’小编个人认为,共享单车摩拜、ofo的运营之路,让其他共享项目创始人看到了成功的曙光。以致于部分共享企业创始人乐观坚信,认为企业步入稳定发展阶段后,就能获得巨额融资,届时就能顺利上市,在市场上开疆拓土。
许多共享企业创始人过分自信,让喜悦冲昏了头,在没有找到自身产品稳定收益模式之前,大举进攻共享市场。使原本质地优良的共享经济项目,在大规模复制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下,出现‘中国式创新’的短平快模式。
究其原因,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共享经济项目资本过热,较一般的上市企业融资规模过大,频率过高。共享企业过渡依赖融资、风投,脱离资本容易陷入运营困境。企业先有的发展速度及团队管理能力,达不到市场发展的需求。以至于洗牌期一过,许多共享企业熬不过寒冬,相继匍匐倒下。相反,社会领域的项目投融资,尤其需要耐心资本。
这一点,‘有把伞’小编个人认为,共享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把“使命”或‘解决具体问题’作为公司运营的初心及公司奋斗的前进驱动力,而非单纯的利润。以传统企业为例,做得比较好的大企业、大平台,诸如华为、老干妈,匀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向前发展。
以共享出行网约车领域为例,滴滴从诞生,到稳定发展,历时2~3年的时间,运营才逐步稳定成熟。何况网约车还是国内早期分享经济的先驱,为了培养用户习惯,在推广运营期间,滴滴的市场宣传力度不亚于现在任何一家共享企业。
因此,‘有把伞’小编认为,共享经济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资本市场应给予共享企业更多的时间做产品、做服务、做运营。资本市场,力推共享企业快速成长,如若用力过猛,则有可能出现‘拔苗助长’的效应。
期望2018年,共享企业能冲出经营困境,共享经济能突破现有的市场瓶颈,转型成功,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