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KGGR-8*2.5硅橡胶控制软电缆什么是共模干扰?如上图所示,如果基极信号源Signal_in的电流和电压都不变β也不变,但是Ice确因为外界的某些原因变了,那么这个电路对于Ice的变化是无能为力的。如上图所示,Signal_in的电流和电压都不变β也不变,实际Ice和理想的Ice=Ib*β之间的变化量叫做共模干扰。如何共模干扰?结合上图在联系左图,可以发现R6电阻可以有效地共模干扰并且将干扰在一定范围以内。假设Signal_in的电流和电压都不变β也不变实际Ice大于了理想的Ice,那么可以推导出上图电路的工作过程∵(Ib不变)(Ic上升)(Vr6上升)(Vbe下降)(Ibe下降)(Ic下降)∴可以看出由于R6电阻的作用,使此电路的Ice输出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可以发现R6的电流变化与Ib的电流变化方向是相反的,所以R6是这个电路中的负反馈电阻。
一:产品特点及用途
本产品适用于交流额定电压0.6/1KV及以下变频控制系统作供电电缆或电气连接,产品具有较强的耐电压冲击性,能经受变频时的脉冲电压,电缆具有良好的性,并有效消除电磁干扰,降低变频电机噪音,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广泛用于冶金、电力、石化等行业。
二:产品执行标准
Q/HHTZH006
阻燃耐火特性试验执行GB12666-90标准
三:使用特性
1. 交流额定电压:U0/U 0.6/1KV
工作温度:硅橡胶绝缘180℃
氟46绝缘200℃和260℃两种
聚氯绝缘70℃
交联聚90℃
环境温度:敷设电缆时的环境温度应不低于-40℃;聚氯护套电缆不低于0℃。
2. 电缆安装敷设温度应不低于-25℃。
3. 电缆允许弯曲半径:电缆为电缆外径的10倍
四:基本型号及名称
表1
型号
名称
BPGGP
硅橡胶绝缘和护套铜丝编织耐高温变频电力电缆。
BPGGP2
硅橡胶绝缘和护套铜带绕包耐高温变频电力电缆。
BPGGPP2
硅橡胶绝缘和护套铜丝编织铜带绕包耐高温变频电力电缆。
BPGGP3
硅橡胶绝缘和护套铝聚酯复合膜绕包耐高温变频电力电缆。
BPGVFP
硅橡胶绝缘护套铜丝编织耐高温变频电力电缆。
BPGVFP2
硅橡胶绝缘护套铜带绕包耐高温变频电力电缆。
BPGVFPP2
硅橡胶绝缘护套铜丝编织铜带绕包耐高温变频电力电缆。
BPGVFP3
硅橡胶绝缘护套铝聚酯复合膜绕包耐高温变频电力电缆。
KGGR-8*2.5硅橡胶控制软电缆即逻辑值为“1”Y0=(Y0+X001)×X000×X002只要按下启动按钮SB1后,X001的逻辑值为“1”,Y0逻辑值就为“1”。松开启动按钮SB1,X001的逻辑值为“0”但Y0逻辑值为“1”,Y0与X001是或的关系,保证了Y0逻辑值始终为“1”,即自锁。直至按下停止按钮或出现过载(FR0动作),Y0的逻辑值才变为“0”。通过上面的简单示例可知,新手可能还未弄懂外部为常闭输入时,经PLC内部输入电路后逻辑值发生了“非”的变化。
BPFFP
氟46绝缘和护套铜丝编织耐高温变频电力电缆。
BPFFP2
氟46绝缘和护套铜带绕包耐高温变频电力电缆。
BPFFPP2
氟46绝缘和护套铜丝编织铜带绕包耐高温变频电力电缆
BPFFP3
氟46绝缘和护套铝聚酯复合膜绕包耐高温变频电力电缆。
BPVVP
聚氯绝缘和护套铜丝编织变频电力电缆。
BPVVP2
聚氯绝缘和护套铜带绕包变频电力电缆。
BPVVPP2
聚氯绝缘和护套铜丝编织铜带绕包变频电力电缆。
BPVVP3
聚氯绝缘和护套铝聚酯复合膜绕包变频电力电缆。
BPYJVP
交联聚绝缘聚氯护套铜丝编织变频电力电缆。
BPYJVP2
交联聚绝缘聚氯护套铜带绕包变频电力电缆。
BPYJVPP2
交联聚绝缘聚氯护套铜丝编织铜带绕包变频电力电缆。
BPYJVP3
交联聚绝缘聚氯护套铝聚酯复合膜绕包变频电力电缆。
备注:导体线芯中铜丝可以采用镀锡,阻燃型电缆型号前加ZR,软结构电缆加R。
五:代号名称和含义
表2
代号
代号含义
BP
变频电力电缆
铜导体
省略
G
硅橡胶绝缘或护套
F
F46绝缘或护套
V
聚氯绝缘或护套
YJ
交联聚绝缘
VF
护套
P(P1)
铜编织(镀锡编织)
P2
铜带绕包
P3
铝聚酯复合膜绕包
PP2
铜丝编织铜带绕包
KGGR-8*2.5硅橡胶控制软电缆变频器的进线电流并不一定小于出线电流,这个跟输入电压值的大小、电机的参数以及电机的运行频率有关系。原因说明见下文。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的关系由于能量守衡的原因,输出功率的大小基本决定了输入功率的大小,当然变频器通电工作中会发热,这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发出去的能量也会增大输入功率,一般会占到总输入功率的5%-10%之间,因此变频器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之间关系为η为变频器的效率,般在90%-95%之间,Pin为输入功率,Pout为输出功率;输入功率与什么有关变频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入电压、输入电流以及功率因数的乘积,即上式中U为输入电压的有效值,I为输入电流的有效值,PF为功率因数;功率因数与变频器的控制有关,如果采用无源功率因数校正,功率因数(PF)相对较低,一般在0.7~0.8之间;如果采用有源功率校因数校正,功率因数(PF)较高,一般可以达到0.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