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随后茅台便开始了上文所述的起诉又撤诉的反转操作。在业界看来,彼时茅台的反转,与此次茅台公开宣布停用“国酒茅台”商标一样,都不能够单独剥离看待。在白酒营销专家晋育锋看来,此次事件更像是一次公关活动。而部分行业人士更近一步认为,事件的前后发展要与整个“国酒茅台”商标事件进行联系,从头到尾其实可视为一场公关策略,意在制造话题。这样的方式与茅台近年来的“大公关带动大品牌”的路线不谋而合。
此次宣布停止使用“国酒茅台”商标,在一定程度上也转移了业界对茅台的关注焦点。而这种公关之举,也不会让社会对茅台产生过于正面或者过于负面的印象。蔡学飞认为,之所以说没有太大影响,是因为茅台已是品牌产品化的代表,因此只要飞天茅台不改动包装,应该不会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茅台放弃“国酒”的举动,却进一步强化了“国酒”地位。
商标背后的“控价战争”
北京上兵伐谋品牌机构首席顾问刘立清表示,近几年,很多高端品牌都提出”国酒”概念。在企业的理解中,“国酒”代表高端的、站位在头把交椅位置上的含义,而不是国民都能消费的产品。因此,对国酒的理解,企业和媒体、老百姓理解不同。在这一逻辑之下,茅台就算脱离了“国酒茅台”,它依然是中国白酒的头把交椅。
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尽管目前茅台在官方渠道已不再公开使用“国酒”概念进行大规模宣传,但消费者已默认了茅台的国酒地位。在北京商报记者就茅台的最新市场价格进行走访时,众多商家也直言,茅台这种被默认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市场对其产品的追捧,进而推动了价格的持续攀升。事实上,北京商报记者在茅台官网上依然能看到部分茅台酒产品使用国酒概念的宣传标语。
不过,刘立清更担忧,基于国人消费心理的怀旧情愫,以及对“国酒茅台”具备的价值感的肯定,此次企业对外宣称“国酒茅台”商标停用,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助长已存在的囤积居奇,价格畸形的现象。巧合的是,同样是在12日,李保芳不仅同步发布了2019年从年初到6月底必须确保1.4万吨投放量的消息,茅台线上渠道还同步开启了新一轮直面消费者的抢购销售活动,并且从12日一直延续到14日下午。
对此,有观点认为,在放货的同时宣布商标停用信息,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为了保证市场的平稳过渡,对价格进行严密控制。但刘立清强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茅台的这场控价战争,已经演变成茅台股份与经销商以及投机商们不断胶着的游戏。试图通过加大供应、尤其是对自营的终端供应来平抑价格的茅台,目前终端价格已经来到危险的边缘。茅台只有提高出厂价,降低渠道利润,才能实质上控制好价格,而不是简单的用增加供给,或者是行政干预、打压市场价格。
不过也有观点持乐观态度,在晋育锋看来,基于茅台酒一直以来的供需情况,当前的现象接下来也并不会造成疯抢。蔡学飞也表示,目前的变动对于终端门店而言,或许将成为借机进行专卖店升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