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院专家贾伟平代排队夜间排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的加速,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陪诊行业应运而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行业。
近日有东论网友发现宁波某医院的统一网约护工平台上线了,本以为是什么好事,点进去一看,价格却让他忍不住吐槽。
网友@v难能可贵v:
今天看到宁波医院的统一网约护工平台上线,本来以为是什么好事,点进去一看,门诊半天陪诊200起,全天400起,住院一天240起……
现在病人的钱可真好挣啊!既然医院联合做了网约护工平台,为什么就不能管控一下价格?之前家里老人住院的时候,那个护工也是从早玩手机到晚的,做了什么事能值240呢?
现在的中年人,上要养老,下要养小。然而本来该让护士做的事,负担全推给家属了。本来老师做的事,也都推给家长了。收入不高的话,心累,身体也累。
如今医院繁杂的程序让许多病人及家属都摸不着头脑,陪诊和陪护等行业也越来越受欢迎。在预约服务界面显示,该医院半天陪诊费用为200元起,全天陪诊400元起,住院一对一陪护240元起。
贴子发出后引发激烈讨论,许多人都不同意这位网友的说法:
有网友认为工作比较辛苦,这个价格很合理
也有人说,花钱省时间,有了护工做子女的也省心
陪诊和陪护人员需要负责哪些工作?
医院陪诊人员需要陪伴病人完成各种检查、取等任务,还要协助病人与医生沟通。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常识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对一些行动不便或者对医疗环境不熟悉的患者来说有很高的价值。
医院陪护服务工作通常包括陪伴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协助病人生活起居、代表家属与医护人员沟通等。此外,陪护人员还需要承担部分护理工作,如协助病人进食、如厕等。
陪诊陪护行业越来越有市场,有调查发现,2022年各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已经超过500家,分布在北京、深圳、武汉、重庆、西安、杭州等医疗资源比较丰沛的城市,生意好的店铺月销售量上千单;陪诊员既包括医护机构的员工、自由职业者,还包括一些兼职的大学生。
虽然医院陪护和陪诊服务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性和复杂性也不容忽视。但毕竟住院不是一天两天,对于长期需要陪护的患者来说,高昂的陪护费用也会给家属带来不小的压力,240元/天的费用,相当于一个人日工资的一大半。不过,对一个新型行业的认同总需要时间,更需要从业人员化、规划化的发展才能得到信任和。不论是选择医院陪护还是亲情陪护,每个人都是希望自己就医的成本越来越低,性价比越来越高。
子女不在身边,老人要去医院看病很不方便。如何解决类似的难题?近年来,陪人看病、替人取、帮人问诊等陪诊服务悄然兴起,满足了独居老人等群体的就诊新需求。
作为一个新兴事物,陪诊服务如何规范发展?怎样真正患者的信赖?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陪诊员(左)陪同患者等候就诊。本报记者 杨彦帆摄
陪诊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也能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上午10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36岁的秦娜正在科室门口等待叫号,陪同她的是专职陪诊员张瑞娟。一早到医院,张瑞娟便开始帮秦娜排队挂号、取号。“看病省心,大部分时间我只需要坐着等待,不用跑前跑后。”秦娜说。
“我给您排队去,您在这先坐会儿”“我去给您缴费”……看到秦娜的电子医保卡未绑定时,张瑞娟就在自助挂号机旁指导操作,很快解决了问题。
记者看到,在咨询台旁,不少人向护士询问如何取号等问题。近年来,各大医院为了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者、导诊台、问询处、提示牌等便民举措随处可见。尽管如此,一些患者仍希望在就诊期间得到的服务。“检查不在同一层楼,每项检查都需要排队等候,有时候身体不适,一个人处理不了这些事情,陪诊员的帮助让我省心省力。”秦娜说。
秦娜告诉记者,陪诊员张瑞娟是朋友推荐认识的。去年一个晚上,秦娜发生急性肠胃炎,由于自己独住,又不想麻烦亲人,因此想到了陪诊服务。“次感受了陪诊,觉得很不错。有一次我工作忙,请她陪我父亲看病。父亲一开始不想让陌生人陪诊,但体验后改变了态度,也觉得方便。”
就诊期间,面对医生的询问,张瑞娟对秦娜的症状和病史进行补充,并将医嘱仔细记下。在结束问诊后,张瑞娟还会整理出一份详细的文字内容,将检查结果、医嘱、服方法等详细记录下来,方便秦娜查看。
新需求催生新职业。一些老年人因行动不便、不熟悉流程等导致就医困难,加上异地就医等需求,陪诊服务的潜在需求日益增长,职业陪诊师也应运而生。
目前,张瑞娟每月能接到大约20个订单,客户大多是熟人推荐。她的陪诊对象不只是老人,还有单身中青年、独自带娃的妈妈、异地就医患者等。“有的患者只是希望看病时有人陪同,缓解心理上的孤独感和不安感。”张瑞娟说。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秘书长高宏表示,很多大医院排队候诊时间较长,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以及孕妇、独居者等人群来说,陪诊服务满足了个性化需求,也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
陪诊服务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存在不少短板待补齐
“陪诊服务不仅仅是跑腿,而是既提供陪伴,也要促进医患沟通。”张瑞娟告诉记者,无论专职还是兼职,从事陪诊的人员都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某陪诊平台负责人谢佰霖认为,陪诊应该回归服务的本质。陪诊服务主要是提供就医过程中的陪同就诊,不能代替医生解读医嘱,应该做到不倒号、不推销、不建议、不指导。
目前,市场上既有个人从事陪诊服务,也有养老机构、家政公司等开展相关业务。陪诊服务包括陪同患者预约挂号、代问诊、代取、送取检查样本、代取报告等。记者通过家政服务公司、陪诊小程序、社交网站等渠道了解陪诊服务,发现根据陪诊服务内容的差异,收费标准也有所不同。一般价格在半天200—300元,全天300—500元不等。
由于“陪诊员”这一职业尚未被收录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陪诊服务仍缺乏相关行业规范。记者调查发现,找到、靠谱的陪诊员仍比较困难。通过在社交媒体上搜索“陪诊”关键词,大多是个人发布的内容和视频,甚至有陪诊员表示可以提供代挂号服务,信息繁杂,良莠不齐,辨别。
多位陪诊员表示,目前的客源多为熟人介绍,或是通过社交媒体渠道获得。一名陪诊员告诉记者,作为刚入行不到半年的陪诊员,工作相对灵活,但是获客并不容易,希望有更明确的准入制度,形成服务规范标准。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陪诊服务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从业人员素质、服务流程规范、服务价格制定、风险责任认定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有待补齐。”高宏说,陪诊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法律知识,了解医院的地理环境、看病流程、医保等,同时还要有爱心、细心、耐心,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的陪诊服务。
陪诊服务只有化、规范化,才能走得更远
陪诊服务只有化、规范化,才能走得更远。“应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作用,通过从业标准、陪诊标准等相关规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推动陪诊服务行业良性发展。”北京中医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教授邓勇说。
一些专家提出,应鼓励职业陪诊平台加强规范、不断,鼓励职业陪诊员主动提高自身职业素质、道德水平,加强对患者隐私的保密意识,积学相关医疗知识,深入了解医院的科室结构和就诊流程,真正成为医患之间的桥梁。
高宏表示,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正在研究相应的团体标准和机制来规范职业行为,保护消费者和陪诊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充分发挥学会在宣传、培训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举办医疗陪诊员培训班、组织召开陪诊从业人员研讨会等多种方式,推动陪诊行业的规范化和化发展。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去年推出医疗陪诊员培训项目,先后举办了3期培训班,包含基础医疗常识、法律风险相关知识、陪诊服务内容和流程标准、典型案例陪诊分析等课程。学员通过课程可以系统学陪诊员所需要的知识,掌握陪诊服务必要的流程和服务标准。
谢佰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平台要求自营团队和入驻陪诊员通过相关权威急救技能培训资质,以确保发生危急情况有一定的能力应对,大限度保障患者生命。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区块链司法存系统明确服务双方主体责任,对服务约定、服务内容、服务责任进行全链据留存,履行陪诊平台三方服务责任,让消费者放心。
多措并举、加强引导,才能地推动陪诊服务规范化发展。高宏表示,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制定规范,让陪诊服务有据可依,并打击借陪诊名义行医托之实的行为。陪诊员和患者之间应通过协议的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邓勇建议,要构建职业陪诊企业认与管理机制,明确行政监管主体,着重从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收费标准、服务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规范。要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有关部门应当完善陪诊行业的投诉流程,引导和鼓励患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通过消费者维权平台进行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净化行业生态环境。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完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医院陪诊服务的市场需求现状
随着老龄化加剧和独居青年增多,我国陪诊服务市场规模已达百亿元。三甲医院调研显示,60岁以上患者中78%需要陪诊协助,其中子女无法陪同的占比62%。异地就医患者成为核心客群,北京协和医院周边已形成专业陪诊团队,日均服务超500人次。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白领购买陪诊比例年增35%,主要用于代排队、取报告等事务性需求。2023年新出现的"共享陪诊"模式,通过平台匹配使服务成本降低40%。
在北京这座拥有2188万常住人口、100余家三甲医院的都市,医疗资源的高度集中与就医需求的爆炸式增长,催生出一个的职业群体——陪诊师。他们穿梭于各大医院之间,手持病历本、CT袋,用脚步丈量着挂号窗口到诊室的距离,用耐心消解着患者面对医疗系统时的焦虑。这个职业,既是城市医疗生态的产物,也是人性关怀的具象化表达。
一、职业图景:从“跑腿”到“健康管家”的进化
1. 行业规模与需求画像
据北京市卫健委2024年数据显示,全市三级医院日均门诊量超40万人次,其中异地患者占比达38%。在协和医院、阜外医院等专科强院,外地患者比例甚至超过60%。这种跨地域就医需求与复杂医疗流程的矛盾,直接催生了陪诊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目前,北京活跃陪诊师数量已突破5000人,服务范围涵盖代挂号、陪同检查、取取报告、医患沟通等全流程。
2. 典型服务场景银发族就医:72岁的赵大爷因冠心病需定期复查,子女均在海外。陪诊师小王提前规划就诊路线,协调心脏超声与血生化检查时间,将原本需两天的流程压缩至半天。异地患者:从内蒙古来京求医的李女士携带大量检查资料,陪诊师小林不仅协助整理病历,更在就诊时用方言与医生沟通,确保信息准确传达。职场人士:广告公司总监张先生因突发肾结石需急诊手术,陪诊师小陈全程代办住院手续,并在术后提供康复指导,使其未耽误重要项目进度。
3. 职业能力模型
一名合格的陪诊师需具备“三懂三会”能力:懂医学:掌握基础解剖学、常见病诊疗流程,能识别异常检查结果;懂流程:熟悉各医院科室分布、检查预约规则、医保报销;懂心理:具备同理心与沟通技巧,能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会协调:在患者、家属、医生间建立沟通桥梁;会应急:掌握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急救技能;会记录:记录医嘱信息,形成电子化健康档案。
二、生存状态:在温情与压力间行走
1. 工作日常:时间与体力的双重考验
橙乐陪诊平台的陪诊师小林的典型工作日:6:30 起床,检查当日服务清单(3单,含1单跨院区检查)7:30 抵达中日友好医院,协助75岁肺癌患者完成增强CT预约10:00 转战协和医院,为外地患者代取病理报告并解读13:00 简单午餐后,陪护急性肠胃炎患者输液至17:0020:00 整理当日服务记录,更新客户健康档案
这种高强度工作模式下,陪诊师日均步行超2万步,服务时长常达12小时。更严峻的是,他们需应对突发状况:曾有陪诊师在陪同患者检查时,发现其心电图异常并紧急联系医生,成功避免心肌梗死风险。
2. 收入结构:自由与风险的博弈
北京陪诊师收入呈现“金字塔”分布:底层:兼职陪诊员,单次服务150-200元,月收入3000-5000元中层:全职陪诊师,单次250-350元,月收入8000-12000元顶层:资深健康管家,提供定制化服务,年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