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90年代后,由于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的兴起,古字画开始在中国内地拍卖场上亮相。可是与中国近现代字画相比,备受市场冷落,并始终没有理想的价位出现,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古字画反映的是古代人的审美观,而古代审美与今天的审美相去甚远,对现代人来说,绝大多数人是无法接受的,只能为极少数文化层次较高,艺术鉴赏水平较高的人所接受;另一方面是古字画真伪难辨,高深莫测,令广大投资者和收藏者伤透脑筋,许多投资者就是因为把握不准真假而不敢在拍卖场上竞投。
改琦,清代画家,字伯蕴,号香白,又号七芗,别号很多:玉壶山人、玉壶外史等,回族,原西域人,家住松江(今上海市)。署居名有雪篷轩、乍雨老屋、玉壶山房等。工人物,佛像,尤工仕女,笔意秀逸潇洒,细腻传神。改琦天资聪明,少时临摹唐寅、仇英画作,尽得其妙。他一生未应科举,生活清贫,以鬻画授徒终其一生。但改琦作画十分认真,深入古贤,多才多艺。以文学修养和文人情怀在清中期名家中独标一格。以一代名流“改派”画而影响嘉、道画坛,被论家评为“人物、佛像、仕女,出入李龙眠、松雪、六如、老莲诸家,愈拙愈媚,跌宕入古。”
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近几年对改琦字画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改琦仕女图镜心纸本------------价格:RMB1,820,000----日期:2017-01-11
改琦人物故事册册页八开--------价格:RMB2,320,000----日期:2016-02-11
改琦仕女镜心设色纸本----------价格:RMB2,240,000----日期:2017-03-25
改琦仕女图立轴----------------价格:RMB3,390,000----日期:2017-02-18
改琦人物立轴------------------价格:RMB5,620,000----日期:2016-03-27
近几年改琦字画市场成交的价格:
改琦仕女镜片纸本--------------价格:RMB3,650,000----日期:2017-08-21
改琦仕女图立轴----------------价格:RMB4,570,000----日期:2017-01-26
改琦嘉庆庚午1810年--------价格:RMB1,140,000----日期:2017-05-14
改琦仕女镜片纸本--------------价格:RMB2,140,000----日期:2016-08-26
改琦福慧长生册页十二开--------价格:RMB4,750,000----日期:2017-07-02
改琦除以画名世外,也工诗词,但诗不多作,独善倚声。改琦一册有名的作品是《红楼梦人物图》。在市场上,由于改琦须用画画来糊口养家,他的作品生前就在市场上流通。当时他所处的上海,恰好是刚刚继商业经济兴盛的扬州而起的大商埠,在这样社会背景下卖画,加上改琦的画风很符合当时审美时尚,故作品销路不错。上世纪90年代国内艺术拍卖兴起以来,改琦作品在市场上亮相不多,偶尔露面,价格平平。
与之交往的有钱杜、蒋宝龄、陈文述、陈鸿寿等画家、鉴赏家和文学家,相互唱和、切磋画艺。他先后到过上海、上海、吴兴、苏州、常熟、无锡、金陵、宜兴、溧阳、当涂、扬州、袁浦诸地。外游期间,与所到之处的文人、画家均有书画应酬、诗词赠答,并游山玩水,领略江湖名胜,使其视野、胸襟得到了开拓和丰富,对其艺术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此图笔致松秀,具清雅之趣,图之右下,张问陶闲坐大石案上,面目清俊,神态端庄,衣纹铁划银勾,设色简逸,侧有酒具、酒杯。其左右各有芭蕉数株,设色淡雅,用笔工致挺劲,蕉叶之摇曳,似有飒飒风声。傍有墨色稍深的湖石相衬,玲珑皱透,相映成趣。图之右上梧桐结顶,枝叶的俯仰回侧,各显生姿。空灵处,翘首满月之穹苍,可谓“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改琦的画空灵蕴藉,画中妇人占画面二分之一,右上角题画诗丰富了整幅画面:“古简秦樊画,端资老伏生。女侍遥可接,异学莫争鸣。”据说:秦樊是秦汉两位画工之姓,秦工人能用脚指画画,樊育善着色。落款“七芗改琦制”,题“制”,一般来说是画得比较用心和细致的。正因此,画中题跋也可谓多,四位贤士或是同代人,或是后人,也可能是收藏鉴赏家了。这些题识为整幅画增加了情趣。今年上海艺术博览会特设了由煌杰画廊、怡琴画廊、路画廊联台共展的“海派书画联展”专题板块,这幅画将在其中展出。
此幅《对镜簪花图》,纵78厘米,横29厘米,设色纸本。画面上中年妇女显然是个有身份、有地位并赋有天资的女性,从她的衣着、举止,看得出气质十分雍容华贵,她左手持镜,右手兰花指,指尖如笋,将玉花插入发鬓。不知她是刚从暖香惹梦鸳鸯锦被中起床梳妆打扮呢,还是独处闺房感叹岁月的流逝?是对镜自赏还是顾影自怜?看她对镜插花专注的神态,不由令人蓦然忆起诗人温庭筠《花间集》中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吟诵之余感叹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