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03 06:44
有人说,千百年来都只是画梅兰竹菊荷蕉等题材,画面构图几乎成为若干定式——兰花叶子要怎样折、竹子与雀鸟的布局要怎么安排、水仙背后一定要有块石头、荷花上的蜻蜓和牡丹上的蝴蝶要摆出哪个角度来……这些东西成了套路,实在让人审美疲劳,艺术家需要寻找前人没有表达过的题材,才能推陈出新。
周令钊先生回忆说,在接到任务后,他立即开始构思,打腹稿,与前两次画像不同,这一次画像前,他有机会见过本人。
过往的中国画学习重临习,这或许也是作品构图看似雷同的原因之一,霍春阳认为,国画重临习,是解决如何认识前贤从而充实自己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充实精神生活的良方,在不断临习的过程中逐渐发掘前贤如何认识世界和表达这种认识情感的方法:
他认为,适合入画的花木禽鸟,经过古人长期实践证明,确实种类不多,因为花鸟画追求的并非是描摹物象的、生物的珍奇,而是抒写心灵。梅兰竹菊蕉荷牡丹等植物历来被人们赋予了相对固定的精神气质,它们不仅仅是花木,更是文人志趣情怀的象征,或为“君子”,或为“隐者”,或为“贤士”……
(196211—)江苏扬州人。擅长水彩画。上海大学工艺美术系毕业,浙江师范大学美术研究生课程班结业。现任浙江省嘉兴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他在《春阳九辩》一文中这样写:“我们往往为推陈出新而时常重温石涛此言。时代不同,笔墨随之变化,既有望文生义之嫌,又失于表面化的思维。笔墨是技巧,它的灵性随驭笔者性情的感动而,太阳不随时代更变而明灭,山川、草木等亦然。因此,有些事物表面在变而本质未变……笔墨因思想光辉的永存才有其画气写心的文化价值,有些人肤浅的根源就在于太热衷‘’了。”
在周令钊的眼中,那时的很亲切、很随和,接到为绘制像的任务后,周令钊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一组备选照片里挑选了他欣赏的一张作为绘画的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