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12月5日晚,北京保利2012秋季拍卖会“大明·格古”专场在亚洲大酒店开槌,明宣德青花镂空花卉海浪纹花熏2200万落槌。
永宣二朝堪称有明一代青花瓷器之巅峰时期,彼时成祖、宣宗二帝皆重视窑业,设有司于珠山专备窑事以供御用和赏赉,较之前朝规制更宏,技术精进,所出之品,为世所珍。
为顺应郑和下西洋之要求,永乐官窑瓷器一改中国传统的审美格调,无论在造型上还是纹饰上皆多模仿伊斯兰风格的器物。其造型的来源主要摹自于波斯王朝和马姆鲁克王朝的金属加工品甚至玻璃器皿,例如八方烛台、大扁壶、天球瓶等十余种。早在蒙元时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大量输出伊斯兰地区,得到那里上至君王贵胄,下到平民百姓之喜爱,因此明代早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主流装饰风格正是为适应这一市场而设计的。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历年的多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伊斯兰风格造型的器物。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此类仿伊斯兰器物造型的瓷器最早体现在永乐白瓷上 ,后来在宣德时期更被大量制成青花瓷器。另一方面就瓷器的装饰而言 ,自汉唐以来在与外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一直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完全模仿的装饰多是局部或点缀,惟独永宣青花瓷器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诸多方面的原因 ,在与伊斯兰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出现了短暂的以外来文化为主体的倾向。正如近人吴仁敬在其《中国陶瓷史》 中所述: “明人对于瓷业,无论在意匠上、形式上,其技术均渐臻至完成之顶点。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之东渐,与我国原有之艺术相融合,对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