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纹样之动物纹样花鸟昆虫纹样特征

名称:中国传统纹样之动物纹样花鸟昆虫纹样特征

供应商:上海银来盛乾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价格:999999.00元/1

最小起订量:1/1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广东路500号32—33楼

手机:18816915985

联系人:张老师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93285335

更新时间:2017-04-06

发布者IP:116.24.153.142

详细说明

  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来源大致可分三个部分。 

  其一,来自民间工艺:陶瓷、刺绣、窗花、蓝印花布,蜡染、剪纸、雕刻、编织等,这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发挥创造的,一般比较朴实、粗犷、乡土气息浓郁。 

  其二来自宗教艺术,如宗教传说和神话传说,庙宇、石窟中的壁画、藻井、龛楣、塑像服饰、基座、建筑、雕刻以及各种供器装饰。最典型的敦煌图案,是佛教传统图案的精华部分。它是我国的能工巧匠吸收外来文化所发挥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图案构图严谨,富于理想。 

  其三是来源于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富豪商贾等所占用的陈设品、日用品、服饰、首饰、建筑……这些工艺品图案是为了满足奢侈者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生活而精心设计的,并没有专门的作坊由专人监督制作的,所以图案非常精细,色彩富丽豪华。除了如前所说的那些传统图案外,相当一部分是福、寿、禄及文人字画、诗歌为题材的装饰图案。多数采用了“米”字格和“九宫”格等格律形式。 

  以上三部分纹样,组成了我国传统图案的主流。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一、动物纹样 

  ①螭纹 

  螭,龙属。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于是蛟龙赤螭。”颜师古注:“文颖曰:‘龙子为螭。’张揖曰:‘赤螭,雌龙也。’如淳曰:‘蠄,山神也。’”《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  

  关于螭龙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国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一。也称蚩尾,是一种海兽,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二说是龙九子中的二子,古书中云:“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形体似兽,习性好张望或好险,成为今日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龙或屋上的兽顶、殿角的走兽,也可压火灾。)根据以上的说法,螭龙的原形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壁虎。 

  螭龙纹是一种典型的传统装饰纹样,用于房屋门窗、家具、瓷器和服饰。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说文·虫部》有释:“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其形盘曲而伏者,称蟠螭。躯体比较粗壮,有的作双尾状。  

  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尾部同样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图案设计,比龙纹有更大的自由,用螭纹来装饰长边,充填方块,蜷转圆弧,皆可熨贴成章。正因如此它才成为最常见的花纹题材。  

  受复古风气的影响,宋代瓷器大量出现螭纹装饰纹样。宋定窑以印花、划花手法在瓷盘、瓷碗、瓷瓶等器物上装饰螭纹。元末景德镇窑有釉里红塑贴螭纹高足杯等名品。明清瓷器上的螭纹有蟠螭、团螭、双螭等多种形态,表现手法多为会画,偶有塑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红螭瓶,以一条蟠螭盘绕白瓶颈肩处,红白辉映,神采耀目。定陵出土明万历黄釉紫彩三螭足炉,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为炉腹上的堆塑装饰,构思精巧,风格古朴,令人赞绝。晚明民窑青花瓷器上螭纹大量涌现,逸笔草草却颇有神采。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上则是以细线刻划团螭纹,尽显盛世之时刻意追求精益求精的审美情趣。 

  ②龙纹 

  龙纹,青铜器纹饰之一,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龙纹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保持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像,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像,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是一种幻想的动物。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许多方面。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神秘色彩。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③凤纹 

  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它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凤纹有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 

  ④赑屃纹 

  赑屃,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赑屃是“一龙生九种”里的一种,所以有龙头,是个龙首大龟。而且好负重,用于负卑,功德无量之意,帝王陵寝中的神道碑都少不了它,足见其尊贵。赑屃纹是以其为形象的一种传统纹样。 

  ⑤蒲牢纹 

  蒲牢,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蒲牢纹是以其为形象的一种传统纹样。 

  ⑥鸱吻纹 

  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 

  鸱尾之名据汉代文献,传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可以激浪降雨,于是便在屋脊的两端作上翘鸱尾形,以魇火取吉。q以来的陵墓、石窟中所见鸱尾,尾身竖立,尾尖内弯,外侧施鳍纹。据记载大约在晚唐以后,鸱尾下部塑成含脊的兽头,即改称为鸱吻。有的尾尖分成鱼尾形的两叉,如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辽代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和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山门的鸱尾都是这样。   

  宋以后鸱吻的形象可见于敦煌壁画和卷轴画如《瑞鹤图》、《滕王阁图》、《黄鹤楼图》等,吻部都绘作兽头形。《瑞鹤图》中的兽头形似龙头,上翘的身体雕有鳞片,尾部为毛束。明清官式建筑中将吻都作成龙头形,上部内弯后又向外卷曲,身上塑龙鳞,身内塑龙爪,并塑有1条小龙,吻背上插着剑把,吻侧突出1个小兽头,这样的正脊被称做吻兽。垂兽、戗兽和岔脊上的嫔伽、蹲兽都出现于宋代。清代蹲兽称为走兽,数量有所增加;嫔伽称为仙人。在最高等级的建筑中,仙人走兽的排列次序是:最前为仙人,然后是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猴。等级较低时,走兽的数目也相应减少。明清民间建筑中的吻兽形象也很繁多。 

  鸱吻纹是以其为形象的传统纹样。。 

  ⑦饕餮纹 

  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国家第一批永久不允许出国展览的文物中 “何”尊,筑有饕餮纹,是目前最早记录有“中国”二字的器物。 

  ⑧趴蝮纹 

  趴蝮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趴蝮,造型非常优美,传说它的形象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平生最喜欢水,伴水而居。它爱喜波弄水,常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又名帆蚣,擅水性,喜欢吃水妖,据说是龙王最喜之子。 

  趴蝮专化解独阴独阳带来的病灾凶气,能够阻挡“岁刑星”“勾绞”星带给家人的病灾信息。古代人们把趴蝮看作吉祥物,趴蝮纹常用于器物,用于趋吉避凶。 

  ⑨椒图纹 

  椒图,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椒图纹是以椒图为形象的传统纹样。 

  ⑩狻猊纹 

  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狻猊是以狻猊为形象的传统纹样。 

  ⑾四神纹 

  古代寓意纹样。汉代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种。四神本是指方向的星辰,《论衡·物势论》:“东方木也,其星苍龙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汉人以四神为吉祥之守护神,因此,常当作建筑、瓦当、铜镜的装饰,故称四神纹。  

  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像组成的纹饰。汉代多用作瓦当﹑铜镜﹑墓室和葬具上的装饰。两晋﹑南北朝至唐代初年甚为流行。 

  它包括四种动物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组合成的一组图案,又称“四灵纹”。 

  四神纹在汉代应用极为广泛,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都时有出现。汉代将四神视作与避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曹操之子曹植的《神龟赋》记曰:“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于一方,苍龙虬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岗,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方”。就是对四神的描写。这四种动物中,玄武比较奇异,它是龟和蛇的合体。“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有人解释,这与古代图腾信仰有关,是氏族外婚制的反映。在瓦当形制方面,汉代瓦当的特点是中央有大圆柱,旁轮宽而齐整。早期制作分三道工序:先造瓦心,后造旁轮,最后上瓦当。西汉中期以后,瓦心与瓦轮不再分两次制作,而是一次做成,制作过程得到了简化。这些模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瓦当,大气磅礴,仪态生动,是新莽时期的代表作品。 

  12、麒麟纹 

  古代寓意装饰。麒麟,亦作“骐辚”,亦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一般作鹿状、独角,全身有鳞甲,尾象牛。随时代而变化,较早似鹿体,后像马体,兽体近似龙。 

  《毛诗正义》注疏中说:“麟、麏身,马足,牛尾,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大戴礼记》:“毛虫三百六十,而麟为之长。”《礼记》将“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而麟为“四灵之首,百兽之先”。有的把麒麟说成吐玉书,身上右翼,能从日月飞。被命名为天上星宿,成“五行之精”,“麒麟斗,则日月蚀”。以及麒麟属无种而生、世不恒有,可活三千岁。麒麟性温良,“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所以被认为是“仁兽”。“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或“王者至仁则书”。 

  麟的出现,认为是圣王之“嘉瑞”。《汉书·终军传》:“从上幸雍,获白麟,一角,五蹄。”汉武帝因幸雍获麟,更改年号,筑麒麟阁并赐诸侯白金。宋太宗得麟,宰相、群臣来贺。麒麟作为仁兽,故在古代装饰中常见运用。如山东武氏祠画像石;汉《麒麟碑》、《山阳鳞凤碑》;陕西绥德汉墓画像石等上面的麒麟纹,其形都象鹿,头生一角,角上有圆球(有的为三角状),以示有肉。北魏《元晖兆志》四神外,另有一兽,马蹄、牛尾、头生一角。北朝至隋的铜镜纹饰,有兽作吐书状,与麟吐玉书相合。宋李明仲《营造法式》中的麒麟纹,出现了“麟”身,躯体变为狮、虎式的猛兽形。明清时,以麒麟作为装饰纹的更多,有的头、尾渐变成龙状有的蹄也变成为爪形.麒麟纹寓意着吉祥,事业成功,但有很多讲究,如果位置不对,则有害。 

  13、虎纹 

  1、青铜器纹饰之一。一般都构成侧面形,两足,低首张嘴,尾上卷。也有以双虎作成圆形适合纹的。初见于殷代中期,流行时间较长,一直到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