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鉴定收藏成化斗彩瓷器时,经常提到姹紫一词。姹紫是大明成化瓷器色彩的一大特色,耿宝昌先在《明清瓷器鉴定》中指出:“至于独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而刮削,损及彩釉),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常凭此色便可定论。所有后仿者,均望尘莫及。”本文从博物馆成化斗彩上的姹紫谈起,分析大明成化斗彩上姹紫的不同表现形式,请看《博物馆藏成化斗彩姹紫图片欣赏》。
上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瓷盘,盘底中央深褐色色料为姹紫,图中可见其颗粒较粗、颜色深、用料厚,色料明显高出釉面,而且有微弱反光
上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孙瀛洲先生所捐赠的成化斗彩三秋杯,蝴蝶色料为姹紫,此成化斗彩三秋杯姹紫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瓷盘明显不同
上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三秋杯蝴蝶的放大图,其姹紫特点是色料细、施色薄、色彩较浅,色料並不明显高出釉面
可见,成化斗彩的姹紫并不完全一样,主要因为矿物颜料研磨粗细不同,质量不同,施彩厚薄不同,会使烧成瓷器上的姹紫表现出颜色的厚薄、色深、反光等方面的差别。尤其是研磨很细的姹紫在瓷器烧成后,会有反光现象,虽反光弱于其他色料,但这却背离了人们对姹紫的传统认识,这可能跟烧成温度也有关系。耿宝昌先生所说姹紫“表面干涩无光”,可能只是目视的感觉,由图片上看姹紫是有不同程度反光的。
上图为大英博物馆收藏成化喜鹊折枝花卉高足杯,姹紫颗粒特细,色彩特纯,略高于釉面,微反光
上图为大英博物博物馆收藏的成化斗彩杯,姹紫色淡而薄
以下是一些民间收藏的成化斗彩瓷器上姹紫的不同表现形式
上图姹紫色浅,凸于釉面之上,有反光
上图姹紫色浅,反光,凸于釉面之上
上图姹紫颗粒粗,色深,略反光
上图姹紫料薄颗粒粗,反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