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在拍卖场上的“天价”,许多都是由珐琅彩创造的。早1999年,一只直径6厘米的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就拍出了1891万元的高价,而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碗、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这些明星中的明星,更是令“珐琅彩”三个字出尽了风头。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是中国瓷器的绝世名品,仅清康雍乾三朝宫中少量生产,专供皇室御玩,存世极为珍罕。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期,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按装饰工艺不同,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