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铜镜造型优美,唐代铜镜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等。
图案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表现现实生活的打马球纹等等。唐代铜镜的纹饰和总体布局,也突破了前期的程式规范。铜镜的构图虽然还是环绕式和对称式的表现手法,但是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特别是高浮雕技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
唐代铜镜的形式,冲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传统的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新的钮形;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较前代有很大变化,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古代神话传说故事,都成为很好的表现题材,铸造于镜背;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于内区和外区了,出现了跨区布局、整体高浮雕等多种表现手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新工艺。
唐代铜镜大发展,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顶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瓷器已取代铜器,铜器衰落,青铜技术都集中到铜镜上,此外还因为当时铜镜作为礼品,广泛用于社会交往。唐代铜镜一存很多,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唐代铜镜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传统的圆形镜,创造出了各种花式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图案除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盛唐以后,以花鸟纹为主,多为吉祥图案,自由豪放,清新活泼,表现了大唐帝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装饰方法有浮雕、彩绘、镶嵌、鎏金等,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涂釉、涂漆等新工艺。唐代铜镜演变情况可分为三个时期。初唐,一方面继承隋代传统,多为四神镜、十二生肖镜、瑞兽镜;另一方面又受外国影响,出现海兽葡萄镜。盛唐、中唐时,民族特点加强,多为花鸟镜、瑞花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对凤镜等,寓意吉祥。构图也不像传统汉式镜那样严格对称,而是采用绘画风格,但求均衡,不求对称。装饰手法也比以前增多,华丽精致,雄健豪放,是唐镜的最盛期,代表了唐镜的水平。晚唐出现衰落趋势,多为八卦镜,万(卐)字镜,有宗教意义,整个看上去,简单粗放,单调乏味。
唐代文化远播海外,中国人被称为“唐人”,唐代的铜镜是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经济昌盛的集中体现之一。它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很多工艺都为后世所沿用。
折叠编辑本段演变分期
唐代铜镜党演变情况可分为三个时期。
折叠初唐
一方面继承隋代传统,多为四神镜、十二生肖镜、瑞兽镜;另一方面又受外影响,出现海兽葡萄镜。
折叠盛唐
民族特点加强,多为花鸟镜、瑞花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对凤镜等,寓意吉祥。构图也未像传统汉式镜那样严格对称,而是采用绘画风格,但求均衡,不求对称。装饰手法也比以前增多,华丽精致,雄健豪放,是唐镜的最盛期,代表了唐镜的水平。
折叠晚唐
出现衰落趋势,多为八卦镜,万字镜,有宗教意义,整个看上去,简单粗放,单调乏味。[1]
折叠编辑本段收藏价值
唐代扬州是著名的铜镜生产地和输出地。多年来扬州出土的铜镜有数百面,仅仅在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铜镜,就有100多面。在扬州博物馆收藏的这百余枚唐代铜镜里,大的20多厘米,最小的只有3厘米多,称为“怀镜”,便于妇女随身携带。形状有正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葵花形、菱花形等等。唐玄宗时期流行的歌谣唱道:“潭里车船闹,扬州铜器多。”韦应物也在《感镜》中说:“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唐代扬州生产贡镜,因其奇特的制造方式而被称作“江心镜”,唐代扬州学者李肇在《国史补》有这样的记录:“扬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子江中所造也,或言无有百炼者,或至六、七十炼则已。”
铜镜背面的装饰图案形形色色,无所不有,如花卉葡萄、奇珍异兽、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1965年出土于扬州市邗江县泰安乡金湾坝工地的“打马球铜镜”。有关马球图案的铜镜全国现在仅存三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和安徽怀宁县,而扬州博物馆收藏的这面铜镜品相为最好。
铜镜
打马球纹铜镜直径18.5厘米,厚1.0厘米,为八角菱花形,半圆球钮,镜背纹饰是四名骑士手执鞠杖,以不同的姿势环绕镜钮,跃马奔驰作击球状。人与球之间饰以高山、花卉纹,显现出在郊外比赛的情景。此面铜镜品相极好,包浆绝佳,纹饰饱挺,由于受千年地下墓室地热作用土质干湿程度以及镜体水银挥发等诸多因素影响,铜镜皮壳变成通体皮蛋古般的黄绿色,光可鉴人。马球运动源于波斯,汉代传入我国,到了唐代,此项运动十分活跃,深得皇帝和贵族的喜爱。该镜的纹饰组合搭配自然,布局主次分明,而铜镜的整个背面因为所表现的打马球比赛生动记录了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而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被后人称为唐代铜镜中的精妙之作。
唐代扬州不仅仅是全国最大的铜镜产地,金银器等手工业也十分发达。《新唐书·地理志》载:“扬州广陵郡,大都督府……土贡金、银、铜器、青铜镜。”1983年在扬州市区三元路(文昌中路)一口古井中出土的唐代伎乐飞天金栉就代表了当时扬州手工艺的最高水平。
铜镜
栉在古代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既可梳理头发,又有装饰意义,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中国八大发饰。古代名贵栉以金制为上,薛昭蕴《女冠子》词:“翠细金篦尽舍”,可见当时的名门贵族妇女喜欢用金栉来装饰头发,在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至今仍有用精美梳篦作发饰的习惯。
此件金栉高12.5厘米,宽14.5厘米,重65克,用厚0.2-0.4毫米的薄金片锤錾刻而成。栉面为马蹄形,纹饰细密繁复,线条细如蚁足,上部满缀纹饰,下部剪制成梳齿状。主题纹饰为奏乐飞天,中心主纹以卷云式蔓草作地,飞天对称排列,一吹笙,一执拍板凌空腾飞奏乐,飞天下方饰两朵对称如意云纹,周边饰多重珠纹,带有单相莲瓣纹带、双线夹莲珠纹带、镂空鱼鳞纹带、镂空缠枝梅花间蝴蝶纹带等。从纹饰上看此件金栉具有传统中国风格,但其栉面出现的炸珠、掐丝、累丝等工艺显然也受到西方金银制作工艺的影响,这正说明唐代社会的开放和对外来文化、工艺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