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22 18:32
千古绝唱----柴窑,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人见过一件真正的柴窑瓷器。甚至没有机会见过一片真的柴窑瓷片。历朝历代无数能人异士为之付出毕身精力都沒有结果,那么是不是说就根本没有柴窑呢?答案是否定的!"柴窑"在中国五大名窑中列为至首,历朝历代都推崇备致。柴窑瓷器的艺术造型应当是美仑美奂的;柴窑的制作工艺应当是繁缛复杂,精妙异常的。历代能工巧匠都自叹不如无法超越!
说实话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瓷文化知之甚少,不敢
在这里妄加评论,只是有几份机缘,巧合,兴趣。前几天转载了网友的一篇日志,我也不知道谁是原作者,写得太好了,深有感触,本想和他探讨几个问题,无奈不知原创者。遗憾。"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这里的"破"我认为当打开或散开的意思。设想一下,当年督陶官垂问后主柴世宗时,柴荣指着雨过天晴的天空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也就是说当时大雨过后天空刚刚放晴,空中的乌云渐渐散开,天际边挂着彩虹,露出清新蓝蓝的天空。这里应延伸为带有蓝蓝色调的颜色,朦朦胧胧蓝中带白,白中闪蓝的变幻色彩!
首 先我要感谢这位网友,他给我启发,给我灵感,同时也激发 我要写一下自己观点的愿望。这位网友无论何时何地看了这篇文章,这里许下一愿,我能满足这位网友的一个好奇愿望!知己者难;知心者尤难。后周的成长和发展仅仅只有六年光景,这批御 窑之器无价之宝随着极少数人的使用,随着年年的硝烟战火,随着动荡不堪的迁移,早已化作几缕青烟化为乌有,沒有留下任何遗存,甚至没有留下支离破碎的瓷片,哪怕是一丁点破瓷碎片也好给人窥孔一斑;给人浮想联翩。她带着历史的封存;带着无数的秘密;带着高深莫测的技艺,就这样转眼即逝。留下的是无限的惆怅,遗憾。但是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忘记她,每每谈起感慨万千,遥不可及!
柴窑主要品种可以肯定地说是碗,盏,盘,洗之
类的曰用瓷。从这一时期越,定,邢,耀等窑口的考古资料分析,柴窑此期的主要样式应仿唐朝流行的金银器。使用者的目的就是要替代奢侈的金银器。而此时瓷器模仿金银器也渐成时尚,随着烧造工艺的不断改进,到五代时仿金银器瓷器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结合古窑址发掘研究成果判断,柴窑器应多花口,器壁起棱,圆器圈足,施满釉或满釉擦足,烧制方法为单件匣钵,满釉支条,支钉,托珠,砂粒堆支烧,铺沙垫烧或擦足垫烧。成品廓线秀挺,釉面光洁,美观与实用并重,在盛唐的雍容朴拙至两宋的恬淡秀丽之间形成精彩的过渡”。
这位朋友对中国五大名窑很感兴趣也很了解,对柴窑的见解我很佩服,特别是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揣摸柴世宗的人品,习俗以及他的政治眼光,都有独到之处。从盛唐的金银器风格及崇尚雍容华贵的气习,大致描述柴窑器的走向,定位在生活用品上及器物的形状,可能出现的装饰,烧造的技术等。在没有任何实物的参照下,没有可信的资料,只凭片语的历史长河信息,就推导出柴窑器的烧造趋势!真的很大胆,很有见解,见识,很有眼光,太有才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发展就需要像这种人执着,坚持,信念,顽强!一切皆有可能。本人力挺这位“谁见柴窑色,雨过天青时”的原创者,向您学习!
北宋欧阳修>(公元1007-1072):"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欧阳修,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大文学家"。他的话应当可信。可见 柴窑器在当时就非常珍贵,非皇室人员不可拥有,以他这样大官有身份的人也只见过碎片!
关于柴窑的窑址,学术界认为有"浙江说","陜西说","河南说"还有"景德镇"说,有学者认为北宋初生产的秘色瓷就是柴窑,多种考古类,一些陶瓷类记载有"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景德镇说",他们认为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就是柴窑,因为历史上曾烧过贡瓷。古代制瓷离不开瓷原料和燃料,江西景德镇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有"麻仓土"或高岭土",景德镇的瓷土最为上乘,能烧出很薄的洁白瓷器,柴窑器所烧成的温度应达1350-1400c*,瓷化程度极高。所有这些条件,胎土是最关键的,历史上的湖田窑具备很多条件。
柴窑即当时的御窑,当时的柴窑器是何等的精美异常,既能观赏又能实用,设计精巧。然而作为御窑厂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从择土,练泥,制坯,模印,成型,施釉,烧窑等,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把关的,每个工匠分工不同,每个重要环节都是保密的,不准许匠人之间的技术交流。随着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后主易人。仅存六年不到的柴窑随着战火的纷飞也就渐渐地解散了。所谓一朝君子一朝臣。工匠们为了躲避战争有的逃到南方有的逃到北方,同时也带走了身怀绝技的制瓷方法。随后在中国大地上先后掘起了著名的"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及名气不大的"景德镇"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