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重宝最新的市场价格

名称:乾元重宝最新的市场价格

供应商:深圳市中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价格:500000.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4003号世界金融中心A座

手机:13302929003

联系人:杨生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82896812

更新时间:2018-11-20

发布者IP:14.155.91.41

详细说明

  “乾元重宝”钱是我国唐代(可称唐、大唐)中期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所铸行以铜材为主的货币,制内方外圆,亦为“重宝”钱名的开端。初铸品钱径大多26~30毫米,重6~10克,以一当十与唐“开元通宝”并行。翌年,此钱又行大小径不同的“重轮”,一当开元钱五十枚,被百姓呼为虚值,短期便引起全国性的通货膨胀,引发私铸充斥,货币大幅贬值,物价狂涨,斗米自盛唐时的十钱左右飙高至七千钱,正常商品流通秩序被打乱,带来的后果是民声怨恨,社会动荡不安,国家经济出现紊乱。宝应元年(762年)代宗李豫即位后迫于币值混乱给民众带来的危害甚烈,明智诏令大小钱均作一(文)使用并大量铸行径24~25毫米、重4克左右的“乾元重宝”铜平钱(本文下称“唐乾元”),这个顺乎民意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平抑了市场交易中的恶性循环,从而避开因货币危机导致对朝廷的不测风险。终唐末期的唐乾元与其他规格的乾元钱一样,大多数光背无文,少数可见月、云纹,星号及瑞雀图。

  只要不是赝品,公司保证100%成交,不成交后期不产生任何费用

  有藏品想咨询、鉴定、交易、拍卖、出手请联系

  唐肃宗时,正值安史之乱,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匮乏,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铸“乾元重宝”,以一当十与“开元通宝”并用,史称“乾元当十钱”。乾元二年,又铸了一种“乾元重宝”大钱,北面的外郭为重轮,所以又称“重轮乾元钱”,又叫“重棱钱”,对“开元通宝”的比价为一当五十,当时明确称铸此种虚价钱的目的是“用收十倍之利”。这样,“重轮乾元钱”、“乾元当十钱”、“开元钱”三钱并行。因比价不合理,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又因大钱有利可图,长安城中的“豪族”、“奸人”纷纷盗铸大钱,甚至寺庙中的钟鼎、铜像也被盗毁而铸钱。几个月内仅在长安因反盗铸钱而被诛死的就多达800余人。在这种情况下,到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政府只好宣布“重轮钱”改为一当三十行用,“乾元当十钱”与“开元钱”等价使用。至公元762年代宗即位后,宣布“重轮大钱”以一当三,“乾元小钱”一当二。三天后又宣布,各种大小钱一律一当一,皆等价流通。这样,大钱无利可图,便自动销毁而退出了流通,又恢复了“开元钱”的流通。

  乾元重宝价值万金--历史意义重大

  由面文二字加“重宝”组成的同类钱,可称重宝式铸币体系,如同治重宝、泰和重宝、政和重宝等。华夏最早的重宝钱始于唐朝乾元重宝。玄宗天宝年间唐由盛转衰,肃宗即位,乾元元年(758年)始铸乾元重宝一当十折五钱,次年增铸一当五十背重轮折十钱,762年又铸小平钱。这些轻重不等的乾元重宝与开元通宝钱并用至会昌末年。此钱面文隶书,直读,其四字多有变化;钱背则铸有如意、祥云、瑞雀、星、月、洪、十等纹(文)饰,沿承了中唐开元特点并有所发展。 

  肃宗为什么要铸此钱?主要原因有:1.唐盛行佛教,多数铜已用于铸佛像;2.八年“安史之乱”使唐大伤元气,其中在经济方面如采矿业遭破坏,量不多;3.黄河流域农业(即政府主要税收来源之一)也遭破坏。人口流亡,土地荒废,使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失控。残酷的割据与兼并又使“王赋所入无几”,难撑军费开支。遂铸此虚值钱。以一当五十开元钱为例:一枚重约12克,开元重约4克,五十文重200克,按同值此钱应重200克。轻了17倍。换言之,余下188克铜可做它用,足见其利润之大。 

  同时请标明您的姓名、电话。我们会在24小时内给您回复。

  乾元重宝钱在当时社会究竟扮演何角色?1.朝廷垄断经营专铸权。铸钱要有技术,官局出价雇工匠,每炉用30人,铜21200斤,锡500斤。天宝年间每千文开元4000克,工本值750文。肃宗后,按折十乾元等值算,20枚240克即可,省工省料利润大。2.富家看到商机,冒险将开元毁铸私钱,暗地牟取暴利。如德宗时市价,化钱得铜六斤,每斤值600文,若500克折成开元仅值125文。故厚利趋使,朝廷重刑不能禁。由此,开元渐少,只得补铸重宝钱,而存世现钱多为官僚富商掌控,百姓平日很难得到。3.自780年实行地、户“两税法”后,政府按资产多税重,少则轻原则,分春秋两季收税(此法至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后始改变)。由于税收初见成效,商人从中见到好处,两钱并用的格局随之发生转变,以前一斗米价7000文,钱轻物重,德宗后则相反。如官府确定税额“以钱计算”,收税时却要各户折交实物,叫“定税计钱,折钱纳物”。起初3200文税折以时价,交一匹绢即可,后来钱涨物跌,一匹绢仅1600文,同样税额仅需折两匹绢方可完税,无形中负担加重。政府见其利大,故虽急于收钱,但严控铸币量,从中获取多方收益。781年以后,战争不断,军费浩大,财政困乏,为转嫁危机,朝廷又先后出台了盐税、酒税、茶税、捐地钱、青苗钱等附加税,然每千文税又增200文,钱重物轻的扩展迫使许多人“哀号于道路,逃窜地山泽”。各地官府却继续用物收钱,横征暴敛于天下。富商则“积钱以逐轻重”,无孔而不入。只有生产实物的民众,总处于物轻包围之中,被有权有势者折价操纵,肆行敲剥。 

  乾元重宝钱实则钱轻价重,成为替朝廷服务的“工具”,富豪赢利的“化身”,百姓负重的“债鬼”。尽管“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通行的以榨取人丁内役为主的赋税形态,明确了税收等级与范围,扩大了收入面,是个进步,但是,各式乾元钱从中扮演的“重宝”角色,却使唐中后期币制混乱,私铸成风,屡禁不止。这一弊端又影响后世,特别是清代咸丰重宝大钱,在清政府的“伪装”下,其币制走向了更乱的极端。唐朝乾元重宝钱在那段历史经济状况下形成与演变。